[关注两会]建设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 工会大有作为

13.03.2017  10:38

“工会把汽配城里的工人和技工院校的学生都邀请过来,让他们同台竞技,结果双方都很满意:工人提升了理论水平,学生增强了动手能力,汽配城企业和技工院校实现了共赢。”

这是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总工会原副主席罗茂乡讲述的成都工会开展百万职工技能大赛中的一件事。由此他感慨:“提升职工素质,工会大有可为。”

其实,工会大有可为的,不止职工“提素”方面。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工会组织发挥什么作用?委员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们认为,应积极稳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推动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工会推动、企业和学校等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落实责任分工,更好发挥工会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素质提升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一个突出方面。作为工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多年来,全国工会广泛开展引领性、示范性劳动和技能竞赛。通过多种形式的职工技能培训、岗位练兵、网上练兵活动,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首席技师”、“首席员工”示范作用,设立职工创新补助资金,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队伍。

在继续做好这项工作的同时,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世明委员认为,工会还可以做出特色。“比如,着眼于提升岗位通用技术,通过多项活动和平台,打破企业间的技术壁垒,增加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使高尖技术逐渐普及,最终提升整个行业通用技术水平。”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林水利气象工会原主席盛明富看来,工会在发挥“大学校”作用过程中,除了要充分利用自身阵地、资源(如培训基地)等优势,还可以在培训的“精准”上下功夫。“比如,针对哪些是人力市场上急需的人才,需要多少等等,工会可以提前进行充分调查,必要时请政府部门担负起发布信息的责任。”

“提素”之外,对职工进行思想上的引领也必不可少。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徐振寰认为,工会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展“中国梦·劳动美”主题教育,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行为实践、制度保障,引导广大职工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跟党走。

“去年工会大力精心打造‘大国工匠’品牌,引起广泛关注、强烈反响,‘工匠精神’得到各方面一致认可,并入选‘2016年十大流行语’。”提及此事,全国总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李守镇委员认为,未来,工会可以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上加大力度,引导广大职工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培养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职业素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

“培育‘大国工匠’需要合适的土壤。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条件是能让职工有稳定的工作环境,非如此难以保持内心的沉静。”全国总工会书记处原书记李滨生委员认为。

保障职工体面劳动,工会一直在行动。各级工会大力推进集体协商,深化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目前签订集体合同242.2万份,覆盖职工2.9亿人。开展职工法律援助专项活动,仅去年全总直接指导地方工会办结职工法律援助案件就达1599件,挽回经济损失1.1亿元。

“突出工会维权的基本职责,工会还可以继续加强。”全国总工会基层组织建设部原部长郭稳才委员建议,各级工会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会维权服务工作,着力解决就业培训、劳动报酬、安全生产、社会保障等职工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扩大职工群众的获得感。

“加强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规范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履职规则,维护职工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一条条建议被委员们提出,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添砖加瓦”。(陈晓燕 张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