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适应新常态 创新作为强“底盘”——随州市农村基层妇女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随州市农村基层妇女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农村劳动力发生了大量转移,妇女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她们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维护社会稳定、建设现代新农村的重要力量。基层妇女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纽带,承担着组织、宣传、教育、服务妇女的工作职责,在长期的农村妇女工作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何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夯实基层妇女组织这个“底盘”,切实发挥妇女组织的巨大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2014年7月,随州市妇联与部分省妇女代表组成调研组对基层妇女组织现状展开了调研。调研采用调查问卷和座谈会相结合的形式,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69份,走访了4个乡镇,召开了4场座谈会。
一、农村基层妇女组织的发展现状
随州市辖一县一市一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大洪山风景区,共有45个乡镇(街道),834个村,165个社区。共有农村妇代会共有834个,农村专业合作社59个,巾帼志愿服务团队249个,在凝聚妇女群众力量、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促进妇女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一)凝聚妇女力量有增强。基层妇女组织在村“两委”带领下,在上级妇女组织指导下,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凝聚妇女力量,充分发挥组织妇女、引导妇女、服务妇女和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作用,定期帮扶困难和弱势妇女儿童,不定期开展各类活动,坚持为妇女开展“农村两癌检查”等惠民活动。通过不断努力,农村妇女组织的号召力、影响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在此次调查问卷中,问及“您认为农村妇女对村妇代会的认同程度”时,非常认同、认同、基本认同共163人,比例为96.45%, 不认同6人,比例为3.55%。
(二)创新社会管理有功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是妇联组织适应新型社会管理格局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村级妇女组织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在妇女维权、信访维稳、帮扶困难群体、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座谈中,大家纷纷谈到,在现在“打工潮”的影响下,妇女已是农村的主力军,妇女组织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功不可没。
(三)推动经济发展有贡献。随州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经济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妇女组织(包括一些以女性为主的合作社组织)积极引导大家种香菇、养猪、养鱼、种植金银花、科学种地等,开展“双学双比”活动,创建“巾帼创业示范基地”,既为经济发展做贡献,又增加家庭收入。目前随州市已成功创建2个国家级“巾帼创业示范基地”和“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个省级基地、22个市级基地和一批县(市、区)级基地。
(四)服务妇女事业有担当。农村妇女组织从需求出发,从服务入手,积极开展综合维权、助学帮困、医疗保健、创业就业、家庭教育等服务活动,全市已经组建起乡级巾帼志愿服务团队249个。在此次调查问卷中助学帮困(74人)、综合维权(53人)、创业就业(33人)等工作被认为是最受欢迎的服务工作。
(五)干部队伍素质有提高。通过自我学习、教育培训、工作锻炼等方式,农村妇女干部的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问卷调查中,妇代会主任的文化程度在高中(中专)以上的有125人,比例为74%。在培训学习方面,有122人参加过妇联培训,有46人参加过就业培训,没参加过培训的有9人。有97人参加过3次以上培训。
二、农村基层妇女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妇女工作有尴尬。一是妇女工作有时不被领导重视,妇女相比经济发展、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等工作,妇女工作没有硬性指标,没有硬性考核,容易被领导忽略;二是妇代会主任身兼数职,工作压力大,真正做妇女工作的时间比重逐渐减少,有时兼职工作甚至占用了80%以上的时间;三是妇代会主任生活面临很多实际困难,从问卷来看,收入不高(121人)、子女教育(71人)、自己养老(66人)是目前她们面临的最大困难。四是有时不被群众理解信任。
(二)组织经费投入有缺口。村级妇女组织开展工作经费比较缺乏。问卷中,妇女组织工作经费来源狭窄,有151人认为经费来源于“村两委会经费支出”,有122人认为妇女工作经费缺乏。
(三)工作内容方式有欠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妇女工作的内容和工作方式方法有些陈旧,妇联工作领域不断拓宽,妇女工作社会化、项目化、科学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新形势,所以提高妇联干部整体素质,增强组织带领妇女参与发展能力刻不容缓。
(四)距离群众需求有差距。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农村妇女群体结构发生了变化,新经济社会组织中妇女数量不断增加,农村女富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一些问题和矛盾凸显,妇女群众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妇女组织开展的一些活动和服务也适应不了新形势的变化。比如,在问卷中有63人认为妇代会(妇女之家)某些活动很实用,但开展的有些活动不受欢迎;有5人认为大部分活动不受欢迎。
三、加强农村妇女组织建设的对策建议
农村基层妇女组织是联系妇女的桥梁和纽带,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社会支柱。加强农村妇女组织建设刻不容缓,我们要多管齐下,共同努力,夯实基层妇女组织这个“底盘”,增强“底盘”的承载力,从而发挥出更大的积极作用。
(一)注重顶层设计,大力加强对农村基层妇女组织的领导
一是高起点规划。把各级妇联组织建设真正纳入党建总体规划,要将妇女工作纳入党政重要议事日程。二是高水平指导。中央、省妇联要对农村妇女组织加强宏观指导,要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和口号,要制定适应现在农村新形势的政策和制度。市、县、镇要对基层妇女组织加强中微观指导,及时传达上级政策和精神,制定本地区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对基层妇女组织的贯彻落实进行指导和监督等。三是高标准培训。要尽可能多地为基层妇女干部提供系统业务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引导她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争先创优的积极性、主动性。现在,村“两委”换届正接近尾声,换届后,新一批妇代会主任将走上妇女工作岗位,由于她们是第一次担任妇代会主任工作,对妇联的性质、工作内容、妇联章程和工作的方式方法等基本知识并不十分了解,同时一批老妇代会主任也需要接受新知识、新业务的培训,因此必须尽快加强对她们的业务培训,提高她们的业务工作能力和素质。
(二)加大经费投入,不断优化基层妇女组织的工作环境
一是千方百计保证财政经费。将村、镇妇女工作活动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保证妇女工作的正常开展,为基层妇联组织独立自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经费保障。财政经费保证是农村基层妇女组织经费保障的根基。二是倾斜项目经费。要积极争取妇女民生、妇女创业、妇女服务、妇女维权、妇女组织建设等项目经费,并且适度向农村倾斜。以项目经费的保障带动专项事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妇女事业的前进。三是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农村基层妇女组织要善于把握机遇,创造条件,借力借势求发展,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争取社会的捐赠和支持。
(三)创新内容形式,力求适应妇女群众的不同需求
一要解放思想,从传统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跳出自我封闭、自我循环、自我欣赏的禁锢,打破过去形成的行政化的工作模式,摆脱靠开会、发文件、听汇报、搞检查的习惯做法。思想要活,方式方法要灵。二要因地制宜,确定本地区妇女工作的工作重点。根据客观实际,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以及妇女群众的期待,在“党政所急、妇女所需、妇联所能”的结合点上,坚持以妇女为本,确定工作项目、策划活动载体,服务大局、服务妇女、服务基层,追求广大妇女普惠、实惠和常受惠工作成果的最大化。三要强化协调,注重在“联”字上做文章。强化协调意识,提高妇联工作社会化程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促进妇女全面发展。关注妇女民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为妇女办好事、办实事,全面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推动男女平等和谐发展。
(四)建立长效机制,逐步推动农村妇女组织工作规范化。
一要建立健全村妇代会工作制度和岗位目标责任制,制定奖优罚劣的激励约束机制,有计划地帮助村妇代会主任放宽视野,拓展思路,促使基层妇联干部加强自我管理,注重自我提高,使妇女工作日趋规范化、科学化,使农村妇代会等基层妇女组织更加具有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二要建立健全妇联干部工作保障机制。通过搭建促进妇女工作发展的社会平台,努力解决落实妇联干部政治和经济上的待遇。采取多种形式,发展农村经济,提高村级妇代会主任的经济待遇。实行政策保障,为农村妇女干部解决后顾之忧,将年满55周岁,工作满20周年的村妇代会主任纳入享受农村干部退休津贴的人员范围。三是进一步探索妇联基层组织建设新格局。充分利用大力发展社会组织的契机,顺应妇女群体利益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因地制宜创新妇联基层组织的设置形式。探索在流动人口聚居地、行业协会中建立灵活多样的女性组织。按照党建带妇建的原则,探索妇联同步建立流动妇女组织,从组织建设上保障流动妇女能够获得妇联的关爱,更好地保障她们的合法权益。
(五)培育“妇”字品牌,增强妇联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一要不断适应广大农村妇女群众需求创造品牌。基层妇女组织要以科学创新的思维来开展妇女工作,根据妇女群众需求不断创新工作品牌,叫响“妇”字招牌,成为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真正代言人,加强广大妇女对妇女组织的认同感和信赖感,增强妇联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二要不断加大对品牌项目的支持力度。要从资金、技术、人力、物力等各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使品牌项目能更好地成长,更具备市场竞争力。三要积极培育品牌带头人。一个“妇”字品牌要做大做强,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要及时发现培育一些领域的“领头雁”,通过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带动一片,真正培育一些“妇”字品牌。从而增强基层妇联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