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开学第一天 你知道孩子为什么要哭泣?
2014年9月1日,上海南京西路幼儿园,一位小朋友上新生第一节课时哭泣。 澎湃新闻杨博图
第一次全天离开爸妈,第一次与老师、同学相处一天,第一次在幼儿园午睡吃饭……
9月1日,上海全市约18万幼儿入园,“哭闹大战”在所难免。为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幼儿园的老师各有招数。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南京西路幼儿园园长洪晓琴更是将哭闹的入园新生归纳为六种:不停哭泣型、哭闹型、默默含泪型、综合型、受人影响型、后哭型。
幼儿园上演“哭闹大战”
9月1日,上午8时许,3周岁的豪豪在妈妈的陪伴下来到南京西路幼儿园入学,洗手、晨检,随后妈妈领着豪豪来到他所在的“花花班”。
8时30分,随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被老师劝出教室,阵阵低泣之声开始响起,不久,四五个小朋友开始大声哭泣起来。
其中,以豪豪最为伤心:“呜呜呜,我要外婆,我要外婆!”直到约半个小时的第一堂大班课“山羊剧团木偶剧”表演完毕,其他小朋友已然兴高采烈,而豪豪依然一边擦眼泪一边大哭不止,丝毫没有收泪的迹象。老师只能将他领到门外单独安慰。
其他幼儿园也纷纷上演了开学季的“哭闹大战”:有孩子抱着爸爸大腿大哭死活不撒手的,有拼命冲到紧闭的大门前嚷喊的,也有无声哭泣的。
微信朋友圈早已被新生家长刷爆。家长沈女士说:“此刻,我多想问问老师,孩子好点了吗?还哭吗?孩子的外婆在家哭,说想想她就可怜,眼泪水就要出来了,那么多孩子,就两个老师,到时候谁去安慰她。不晓得打了几个电话给我,千叮咛万嘱咐,让我早点去接。”
“很正常,每年新生入园都会出现因为分离焦虑而哭闹的情况,毕竟这是他们第一次离开父母、祖辈整整一天,完全与伙伴们一起生活”,南京西路幼儿园园长洪晓琴说。
洪晓琴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今天东部校区的6个班级,每个班25名新生中大概有3-5个孩子哭了,占到五分之一。但哭并不是不好,只是孩子们正常情绪的反应,他们需要一个途径来表达,我们不会强硬地跟他们说‘不许哭’。对哭闹的孩子我们会特别关注,也会给他们额外补充些水分。”
据洪晓琴介绍,在9月1日上学之前,学校已安排了三天的适应期,每天两小时让孩子来园认识新班级、新同学和新老师,“经过这三天适应,今年哭闹的孩子其实比往年少了许多。”
新生入园哭分六类
洪晓琴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从以往新生入园情况来看,哭的孩子分为六种类型:
第一种是不停哭泣型,即从家门口出来一直哭到幼儿园,在幼儿园还是不停哭,时而低声抽泣,时而大声啼哭,短则一周,极其个别可能长达三个月,但这种类型的比较少,大概占到1-2%。
第二种是哭闹型,有行为上的反抗,比如扔东西,甚至会打人、踢人、赖在地上不起。此类孩子一般都比较外向好动,喜欢从行动上发泄不满。
第三种是默默含泪型,一般都是静静坐着,但能看出来内心很难受,却不用行动表达,大多数此类型孩子性格都极其内向,但并不绝对。
第四种是综合型,即兼具上述各种情形,怎么发泄舒服怎么来。
第五种是受人影响型,自己不哭,一旦其他孩子哭了,便会被带动哭起来,此类型孩子一般比较有同情心,喜欢关注他人。
第六种是后哭型,即新生入园时他不哭,但等其他孩子情绪都平复了,他反而大哭起来,此类孩子一般喜欢刺激,入园的新鲜感没有后,他就会厌倦从而哭闹起来。
面对孩子们的哭泣,南京西路幼儿园的教师们各有招数,如抱一抱孩子、用玩具分散孩子注意力,给孩子看看家访时搜集的全家福照片。
对于哭得特别伤心的孩子,老师也会通过电话,让孩子和爸爸妈妈聊聊,以此安抚孩子的情绪。开学首日,幼儿园还专门为新生准备了由教师表演的“山羊剧团木偶剧”,使孩子们开怀大笑。
今年,乌南幼儿园有130名新入园的孩子,9月1日发生哭闹的只有3个孩子,比往年的情况都要稳定。
该园园长龚敏表示,这是因为早在开学前一周就设置了幼儿园体验课程,“通过这个预备活动,孩子们就能认识同伴、认识生活环境、认识整个流程。”
乌南幼儿园体验课程的第一课就是教家长如何做入园准备:填写孩子的基本信息,有初步了解之后,再让家长预先调整家中的作息节奏,与园方保持一致。随后还教会孩子一些求助的语言,比如“老师,帮帮我”、“老师,我想喝水”等,辨认自己的物品。做好这些准备之后,家长会携孩子一同来幼儿园进行为期两天半的幼儿园生活体验。
龚敏建议,开学第一天,幼儿园要为孩子提供更为安心的环境和快乐的活动,活动也尽量放在室外进行,比如骑自行车,这样便可避免由于室内闭塞引起的情绪不良,“孩子关在室内会感到越来越没劲。就算要待在室内,也要把空调打开,保持一个相对舒适的温度,把门窗打开,保持空气流通。温度低些,孩子们会心定,相反越热就越烦躁”。
对那些容易哭闹的孩子,龚敏指出,幼儿园教师要特别关注,适当给予拥抱,通过增加肌肤的接触机会,提升孩子对老师的依恋,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会将对家人的依恋转移到带班教师身上,从而更好地融入幼儿园生活。
建议孩子戒掉尿不湿
刚刚入园的孩子,能顺利适应没有家人24小时照顾的生活吗?
对此,洪晓琴表示,有些孩子并未完全能够生活自理,需要教师格外照顾。“6月新生报到时,大约有20%的孩子还裹着尿不湿,当时我们就与家长沟通,希望能在9月前培养孩子自行如厕的生活习惯,今天入园,已经减少到了5-8%。”
洪晓琴说,“我们发现,入园后还在使用尿不湿的孩子较5年前大概增加了5-10%。我们建议,家长们在2岁半之前可以试着让孩子‘戒掉’尿不湿。”
对于仍在使用尿不湿的孩子,园方称白天会建议家长给孩子脱掉尿不湿,但给孩子多备一条裤子以便换洗。在午睡时,教师则会帮孩子穿上尿不湿再睡觉。
在乌南幼儿园,境内班无一例使用尿不湿的情况,但境外班却使用较多。
“境外班的家长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园方也会尊重这一差异。但我们认为,境内班的孩子,这些问题是应在入园之前就解决的,除非是有特殊的生理原因。当然也有可能(有些国内家长)是比较赞成国外的这一套看法的,所以我们也不强求的,因人而异”。
龚敏坦言,包括尿不湿使用的问题基本都与家庭文化背景差异有关。比如境外班有些入园的孩子仍天天带着奶粉与奶瓶要求教师喂奶,再比如孩子身形差异巨大的问题等。
另外,洪晓琴也表示,大约有5%的新生还是家人推着小推车前来入园的。因此在前三天特设的大班课上,园方也会特别设置一些教孩子如何独立、不依赖大人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