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丝成白发 石首老夫妇与失联46年的武汉女知青重逢

31.10.2016  19:09
图为:李年安﹙左一﹚、王英﹙右一﹚与郑学远夫妇再聚首

  望着车窗外一幢幢新修的洋房,李年安和王英努力寻找着遥远的记忆。离开时,她们是20岁的小姑娘,而昨日中午回来时,已是头发花白的六旬老人。

  1968年到1970年,4名武汉女知青下放到石首农村,和村民郑学远一家共同劳动生活,结下深厚的情谊。46年过去了,80岁的郑学远夫妇求助本报,期盼着有生之年能和她们再见(10月11日A19版报道)。昨日,在本报记者的促成下,李年安和王英两名女知青回到了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

   重逢:46年盼得故人来

  昨日早上,武汉下着瓢泼大雨,却丝毫没有阻止李年安和王英的脚步。她们和家人早早起床,心已飞到了350公里外的石首市久合垸乡油榨嘴村。

  那是当年知青下乡时,她们劳作过的地方。一别46年,当年不到20岁的小姑娘,如今已是年过花甲。她们没想到,在那个遥远的村庄,还有一对老夫妇也时常记挂着她们。

  汽车驶入油榨嘴村,窗外一幢幢洋房让两人感觉陌生:“当年这里只有破烂的土坯房,一切都变样了。”当看到藕池河的河堤,这才确定自己回到故地:“当年我们就住在河堤旁。

  车停在郑学远爹爹家门口,老两口冒雨迎了出来。岁月无情,当年身材高大的郑学远如今已佝偻着身子,老伴杨克秀也已80岁高龄。但双方却依然能辨认对方的模样,大家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不愿松开。李年安和王英情难自抑,眼泪夺眶而出。

   缘分:知青岁月同甘共苦

  1968年底,李年安和王英还是十七八岁的小姑娘,被分配到当年的石首县红梅公社跃进大队接受再教育。“还有两个也是从武汉来的女孩子,叫陶香云和陈玲丽。”李年安说,4个人刚从城市到农村,什么都不会做,是郑学远夫妇耐心帮她们。郑学远教她们下田插秧,杨克秀教她们生火做饭。

  王英说,当时她们年纪小,郑学远夫妇虽不过30出头,她们也喊叔叔和阿姨。杨克秀做事勤快,还特别关心她们这些女知青,时常做一大锅米粑给她们打牙祭。知青们也很喜欢这对夫妇,郑学远记得,她们有次从武汉探亲回来,还给他两岁的女儿带来一条灯芯绒裤子和一条丝巾。

  这段难忘的知青岁月只有不到两年的时光。1970年3月,陶香云和陈玲丽离开;半年后,李年安和王英也回到武汉,被分配到汉阳的特种汽车制造厂工作。

  1973年,郑学远曾和一名老乡到武汉,还找过李年安和王英,“她们请我吃饭,还花了不少粮票。”不过再后来,因为各自忙于生计,双方渐无联系。

  期盼:情谊延续到下一代

  本月初,郑学远夫妇再次提起,想找到当年4位女知青。11日,本报报道此事,李年安的儿子冯晖看到了报道,通过记者联系上郑家。“郑叔叔记性真好,我们4个人的名字都没记错。”李年安听到这个消息后,特别激动,马上联系了几年未见的王英。之后,她们又辗转联系上住在沙市的陶香云,不过她因患白内障要做手术,未能一起来到石首。而另一名知青陈玲丽,仍无音讯。

  闻知此事,郑学远的儿女们也都赶回老家。58岁的大儿子郑明海当日从广州赶回来,就是为了见一见这些姐姐。“她们比我大8岁左右,当年的事情我都记得。”郑明海说。

  郑学远的儿子儿媳们张罗了一大桌饭菜,招待久违的客人。“今天真是比过年还热闹。”杨克秀说,她和老伴年岁已高,希望儿女一辈能继续走动,把这份珍贵的情谊延续下去。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