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湖北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发展报告

27.01.2015  22:28
 

      

  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湖北省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湖北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

  

  改革风正劲,扬帆再起航;攻坚乘势上,巩固奔小康。2014年,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新的起点上继续保持了高位推进的态势。省委书记、省长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试点县工作在五年规划期满后延续两年,着力巩固和提升试点县建设成效,勇当全省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示范和标杆。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九次会议,讨论研究今后两年试点县工作,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分管领导出席会议并作工作部署。联系试点县(市)的7位省委常委高度重视试点工作,深入试点县(市)开展专题调研,亲自主持召开推进会议或现场办公会,指导和帮助解决试点县(市)突出困难和问题。省直14个部门不打折扣地落实省委、省政府20条专项支持政策,省直124家定点帮扶单位倾情倾力开展帮扶活动,省直定点帮扶7个牵头部门全面履行牵头职责,为试点县工作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7个试点县(市)乘全面深化改革东风,抓试点延续良机,立足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着力真抓实干,在经济下行压力中保持战略定力,在百舸争流的竞争中自我加压,你追我赶,竞相发展,巩固和提升前五年试点建设成效,肩负争当全省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示范和标杆的使命,在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道路上铿锵有力、踏石留痕,向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交出了一份丰硕的答卷。

  据预计,7个试点县(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2.96亿元,按可比价同比增长9.4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9.70亿元,按可比价同比增长11.15%,高于全省平均增幅0.3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4.13亿元,同比增长11.58%;固定资产投资773.47亿元,同比增长24.9%,高于全省平均增幅4.5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2.95亿元,同比增长17%,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730元,同比增长13.51%,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51个百分点;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138元,同比增长12.61%,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61个百分点;厚积薄发的能量得到释放,又好又快发展的势头得到巩固和提升。

  丹江口市:转型升级促发展

  丹江口市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2014年,为保证一江清水送北京,在面临丹江电厂发电量减少、工业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生态环境治理任务繁重、库区网箱养殖被取缔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深层次影响下,高举“中国水都、十堰龙头”发展大旗,转思路、调结构、优环境、强措施,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立足生态立市,关停6家传统企业,培育汽车零部件及整车、冶金、农产品加工3个“百亿产业”;筹措产业发展基金1.7亿元,支持104家中小企业发展。全年招商引资签约项目51个,合同资金83.8亿元;新建、续建工业项目54个,18个项目竣工投产;新增规模企业43家;汽车零部件产值突破百亿。交通建设提档升级。全年完成交通投资61亿元,新建一级路41.6公里,新(续)建二级路162公里,新建通村公路184公里,武十城际铁路在丹江口设站获准批复。农业特色产业规模壮大。改造低产柑桔3.5万亩,新建茶叶、核桃等产业基地6.8万亩,改扩建各类养殖小区10个,“丹江口青虾”、“丹江口鳙鱼”通过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全年新增农产品加工企业13家,农产品加工产值达65亿元。生态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坚持旅游品牌化理念,积极推进环武当山景观群建设和库区旅游开发。沧浪海旅游港、武当峡谷漂流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按照4A级景区标准打造的武当花谷正式开门迎宾;着力推进孟土路“生态休闲观光农业走廊”、江北“百里生态农业走廊”建设。全年接待游客99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2.1亿元。城乡面貌大为改观。实施棚户区改造3154户,建成保障性住房1000户,新增城市绿地3万平方米,滨江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荣获“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称号;六里坪镇、浪河镇荣获“全国重点镇”称号,建成白龙泉、卢咀等22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精准扶贫扎实推进。开展“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活动,组建174支工作队,选派近200家企业、194名科技特派员,派驻到全市194个行政村,帮扶9.86万贫困人口,实现行政村、贫困户帮扶全覆盖。2014年,规划到户帮扶项目18080个,贫困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得到显著改善,全年减贫1.2万人。

  五峰县:立足实际强特色

  2014年,五峰县立足“穷在财政,弱在工业,根子在区位交通”的实际,找准比较优势,做强“飞地经济”,强力推进县城迁建,强化生态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以全域景区化理念谋划旅游开发,发展思路进一步优化,发展质效进一步提升,被确定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县。“飞地经济”提质增效。位于枝江市白洋镇的五峰民族工业园发展势头良好,累计开发3.4平方公里,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25亿元,实现规模工业产值10亿元。创造性在宜昌中心城区发展企业总部经济,建设选址已经确定,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基础设施建设深处着力。县城迁建全面提速,累计开工项目83个,竣工20个,完成投资20亿元,一座具有土家茶乡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新城正在加速崛起。大办交通斩穷根,全年启动交通项目15个,硬化通村公路102公里,县内骨干交通网络进一步优化,行政村通村公路硬化率达100%;途经渔洋关的宜昌至张家界高速公路开工建设;一批交通项目的启动和谋划将从根本上改变五峰的交通条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5平方公里,实施农田整治4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12万亩。特色产业加速壮大。共建成茶叶、烟叶、蔬菜和五倍子等特色产业专业村78个,发展专业合作社317家,新建改造各类特色产业基地15万亩。旅游品牌创建实现突破,初步建成“新县城+柴埠溪”、“老县城+后河”两大旅游度假区,五峰被评定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全年接待游客19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亿元。民生事业持续改善。五峰民族高中率先完成整体搬迁,教学环境和质量得到显著改观。卫生计生、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进度加快,新农合参合率达99.62%。全年建设小型沼气工程9处,清洁能源入户3000口;解决安全饮水1.19万人;完成972户、3786人农村危房改造,完成600人扶贫搬迁;实施8个重点贫困村、5个老区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精准扶贫再结硕果。提升“专业合作式扶贫”质效和水平,通过专业合作社引导贫困户大力发展产业,通过“一卡通”直达方式扶持贫困户410万元。实施“一对一”结对帮扶措施,县、乡共组建工作队204个、派驻党员干部1806人,结对帮扶1806贫困户、6274人,减少贫困人口1.28万人。

  保康县:拔得头筹再发力

  通过五年的试点努力,保康县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城乡面貌上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试点县工作年度综合考评连续四年排名第一,在试点县工作五年综合评估中夺得头魁,创造了居弱图强的典范。2014年,保康县在争当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示范和标杆中再添新举措、再获新成效。调整结构壮大产业。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以生态旅游业为龙头、以磷化工业和特色农业为支撑的新的产业发展格局。九路寨、温泉小镇、五道峡、尧治河、野花谷等核心景区建设快速推进,旅游经济持续升温。“飞地经济”、园区经济不断增强,规模企业达76家。核桃、茶叶、食用菌、畜禽养殖“四个大县”建设快速推进,特色产业基地面积突破70万亩。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招商引资成果斐然,新签约项目55个,新注册企业31家,一批大企业、大集团落户。实行重大项目集中联合开工机制,加强项目建设包保服务,72个重点项目在建。基础建设再上台阶。途经保康的三条高速公路建设快速推进,谷竹高速2014年底建成通车,结束了保康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保宜、麻竹高速预计2015年建成通车。全年新修通村公路90公里,解决农村1.73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完成低产林改造2.3万亩、低丘岗地改造5万亩。城乡建设日新月异。按照山水园林城市的定位,高端谋划和建设五大县城新区;依托核心景区,建设各具特色的风情旅游小镇;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叶家湾和大坪新型农村社区、大畈旅游示范点基本建成。民生保障深入推进。推进“五险”扩面,实现城乡养老和医疗保险全覆盖。健全弱势群体长期关爱机制,深化“五联活动”,建设棚户区改造住房892套、公租房300套,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008户,群众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机制创新激发活力。开展“一线两片”23个村和“一点两线”14个村试点建设,打造脱贫标杆。创新资金整合机制,采用“村级统筹集中建设”的办法,建成弱势群体集中安置点33个,共解决220个特困户、无房户住房难题。按照精准扶贫要求,开展“部门联村、干部联户”,瞄准65个重点贫困村和8.32万贫困对象,实行靶向脱贫,实现驻村帮扶全覆盖。

  大悟县:思路一变天地阔

  大悟县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县,光荣的革命传统既是宝贵的财富资源,也是沉重的历史使命,加快老区脱贫奔小康更负时代责任和意义。2014年,大悟县发扬革命时期的“中原突围”精神,不怕“”,勇于“”,调整优化发展战略,向市场要资源、要资本、要项目,发展格局更加宽阔,发展品味进一步提升,一个充满激情与斗志的大悟在老区大地重新焕发。工业经济突破性发展。以现代生态农副产品加工为定位,沿澴河西岸布局,南北长9.8公里,规划面积14.98平方公里的阳平芳畈工业园,建设进度迅速,一个功能较为完备、产业承载能力较强的工业发展平台基本成型,20余家企业有入驻意向,已有9个优质项目落户建设。按照错位发展思路,发展壮大镇域工业,财政收入过千万的乡镇达11个,其中1个乡镇近亿元,3个乡镇增幅超60%;河口工业园推进顺利,已与多家实力企业达成入驻意向。高铁经济前景可期。抢抓高铁新机遇,引进长城建设、省联投两大集团,建设规划面积为28平方公里高铁新区,打造第三产业发展平台。园区路网格局全面拉开,临站风情商业街、人工湖景观、山地运动公园、科教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全面展开,华师传媒大悟校区、天有高中、思源实验学校、110千伏变电站等项目推进顺利,一个集行政商务、会议会展、商业贸易、旅游休闲、生态居住于一体的高铁生态新城已见雏形。特色产业经济持续发展。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社会主体投资开发山场,打造特色产业和特色基地。2014年,全县已有18家涉林企业、35个林业专业合作社和106个造林大户,新建各类特色基地12.75万亩,各类基地总面积达167万亩。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开展“绿满大悟”行动,建设“一河两岸”景观带,城市品位提升;全年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6681人,新增就业4406人,实现再就业1121人;建成经济适用房338套、公共租赁房549套,改造城市棚户区2228套、工矿棚户区476套,改造农村危房1144户;新修通村水泥路170公里;新增数字电视用户5800户,实施“村村响”工程160个村;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投入运营,县中医院正加快建设,改扩建5个乡镇卫生院、20个标准化村卫生室。积极探索精准扶贫机制。推行“公司联村”机制,促进185家企业与156个村联姻结对,开发林特基地60余万亩。实施“1331”驻村帮扶机制,由1名县级领导带领3个以上部门,用3年时间,对1个贫困村进行帮扶,党员干部结对帮扶6944户、25000人贫困对象。

  英山县:“五城同创”露新颜

  经过历届党委、政府的努力,英山县的新农村建设已成为全省的一面旗帜,美丽乡村走在全省前列。但因长期存在“重农轻工、重乡轻城”的情况,导致工业发展滞后、城镇建设落后的局面。五年试点,英山县立足补齐短板,强化工业支撑,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城乡统筹不够的面貌发生了质的改变。2014年,英山县抢抓试点延续机遇,突出创新驱动,着力统筹城乡、激发创业,一个大发展的架势已在英山城乡拉开,秀美山乡露新颜。创新思路,引领区域发展。突出“五城同创”(工业新城、茶产业城、城西新城、旅游新城、文化新城)的战略引领,打造区域发展大格局。全年,“五城同创”在建、续建项目72个,累计投资131.09亿元,大投入带来大发展,助推县域经济主要指标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立足优势,做强特色产业。茶、桑、药、绿色加工等特色农业亮点频现,“湖北旅游强县”创建步伐加快,“一区三带”全域旅游格局初步形成。茶叶总面积达23.42万亩,其中省部级优质高产示范园10.1万亩;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农产品加工值过亿元企业4家;实现农业总产值46.2亿元。乌云山村被评为2014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好空气、英山森呼吸”广告语成功登陆央视和武汉公交,洪广毕升温泉大酒店等重大旅游项目相继建成,全年接待游客20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2亿元。试点示范,推动城乡一体。以省级重点小城镇建设和美丽乡村试点建设为牵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被列为“全省美丽乡村暨城乡一体化试点县”。全年,建成全省千村环境整治示范村10个、省级新农村示范村8个,百丈河村、龙潭河村和乌云山村荣获“全省绿色示范乡村”称号。合力推进,加快脱贫进程。实施干部驻村帮扶工程,31名县级领导及137家副科级以上县直单位全部开展驻村帮扶;省直单位试点县建设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落实专项政策资金4.5亿元,定点帮扶资金4915.7万元,信贷资金1.71亿元;全年投入行业扶贫资金11.13亿元,社会扶贫资金17.94亿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966万元;实现1.2万贫困人口脱贫。

  通山县:绿色经济扬风帆

  脱贫奔小康试点,带给通山县巨大发展与变化。交通区位明显改观,形成以县城、高速公路为中心的半小时交通圈;工业基础成长壮大,形成以石材、能源和生态旅游为主导的工业格局,工业效益明显;立足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成果丰硕。2014年,通山县抢抓试点延续机遇,立足基础续势发力,突出“绿色”导向,扬发展之帆,促绿色崛起。拓展绿色通道,交通基础不断夯实。推进板富公路等5条幕阜山生态旅游公路、富水南岸公路等8条通乡二级公路和170公里通村公路建设,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交通瓶颈,发展绿色通道进一步拓展。主攻绿色产业,群众致富门路拓宽。出台加快小龙虾、油茶、楠竹、茶叶等产业发展意见,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新培育小龙虾、油茶两个亿元产业。依托九宫山、富水湖、隐水洞等国字号景区景点,推出乡村游、山水游、亲子游等一批旅游产品,全县旅游业直接提供就业岗位2万个,旅游业年产值占全县GDP比重近三分之一。发展绿色园区,工业转型步伐加快。强力推进低碳产业园、回归工业园、水晶工业园、新石材工业园4个园区建设,引来一批高新企业、石材企业、水晶业主落户。新增规模企业23家,新增高新企业2家;回归工业园落户企业23家,建成投产13家;水晶工业园签约企业23家,8家企业新开工建设。建设绿色家园,美丽乡村亮点纷呈。按照“富村、绿村、洁村、治村”的原则,推进40个村美丽乡村建设,板桥、大幕山等5个村被评为“湖北省绿色示范乡村”,中港、沙堤2个村被评为“湖北省宜居村庄”,西泉、宝石等4个村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注重绿色民生,扶贫攻坚深入推进。按照精准扶贫要求,狠抓建档立卡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延伸到户、产业扶持奖补到户、危房改造落实到户“四个到户”。全年整合农村危房改造、库区避险解困、移民搬迁等项目资金过亿元,实施各类危房改造3022户,全县80%的危房户住上新房;整合贫困村整村推进、库区移民增长人口项目扶持资金4000多万元,采取“一户一策”方式,扶持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农家乐等致富产业,70%的贫困户有了增收门路,全年减贫1.5万人。

  鹤峰县:真抓实干上台阶

  2014年,鹤峰县面对无高速、无国道、无铁路、无机场、无水运“五无”区位劣势,不惧瓶颈制约,不畏艰难困苦,克难攻坚,真抓实干,坚持走特色开发、绿色繁荣、品牌经营之路,以“五大工程”为推进重点,努力开创产城生态一体化发展新局面,试点工作再上新台阶。“4+1”产业链打造产业新亮点。着力打造茶叶、现代烟草、清洁能源、林业和生态文化旅游“4+1”产业链;实现茶叶总产量46万担,产值18亿元,茶农现金收入5亿元,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烟叶总产量7.5万担,实现税收2000万元,烟农现金收入9049万元;清洁能源产业产值、林业产值、旅游综合收入分别为2.2亿元、10亿元、4.32亿元。统筹城乡建设提升城镇品质。突出“宜居宜业”做精县城,推进主干道步行道改造、亲水走廊绿化等15个市政工程建设;突出“彰显个性”做特乡镇,投入9750万元对燕子镇等四个集镇基础设施进行改造;突出“自然和谐”做美农村社区,投入4846万元对9个重点贫困村、7个老区村、12个中心村和2个美丽乡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开发,一大批社区村庄呈现出“一村一画、一户一景”的宜人新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繁荣。坚持特色开发,推进绿色繁荣,新建“林油”示范基地5300亩、“林药”示范基地1000亩、“林苗”产业基地1.3万亩和珍稀苗木繁育基地1500亩,一批林业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做大做强。社会事业进步提高生活质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验收,思源学校建设顺利推进。卫生计生机构改革纵深推进,湖北民院附属医院、县中心医院医疗联合体正式组建。启动“中国长寿之乡”创建,社会敬老爱老机制初步形成。151个村实现“农民办事不出村”和网格化管理。创新精准扶贫机制焕发发展活力。建立“领导帮带、机关帮联、企业帮建、社会帮扶”精准扶贫机制,完成51个贫困村、23332户、7.15万贫困人口的识别、录入,组织6000多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6940名特殊困难对象、7.15万贫困人口。采用“以奖代补”机制,强力推进村组公路建设,183个村民小组实现通砂石公路。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工作的收官之年。各试点县(市)应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的大局,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勇担全面深化改革的急先锋和突破者,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有新思路、新作为、新格局,承当全省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示范和标杆,为全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补齐短板、奉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