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委办科学精准扶贫 圆九里岗“美丽乡村梦”
襄阳市委办精准扶贫工作队
九里岗村位于谷城县西北部,距离五山镇区5公里,4个村民小组,共302户,1206人,其中党员25人,在职村干部4人,总面积5128亩,其中山林2500亩,耕地1463亩,茶园120亩,有牛角冲和黑沟2座小2型水库。2014年人均纯收入不足6000元,村集体经济不足3万元,是省级贫困村,目前有贫困户44户,144人。
市委办精准扶贫工作队驻村以来,强宣传聚民心、摸“家底”建档案、搞调研定规划、建项目兴产业,拉开了九里岗村精准扶贫的大幕。
一、加强领导、狠抓落实,跑好精准扶贫“第一棒”
全省扶贫攻坚誓师大会和全市扶贫攻坚暨“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动员会后,市委办公室按照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君正同志的指示,成立精准扶贫领导小组,制订三年行动方案,配强工作队,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岳兴平同志每半月听取一次工作汇报,并召开领导班子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精准扶贫工作,市委办公室分管负责同志先后4次深入村组调研督办工作进展,真帮实助解决现实困难。3名工作队员全天候驻村,同当地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二、精准识别、“挂图作战”,夯实精准扶贫“第一板”
一是对象识别“准”。严把“入户调查关”,会同镇、村干部对申请农户逐户调查走访,通过查看基础设施、住房环境、产业发展现状,拉家常了解其家庭种养、劳务、经营及其他收入,核实相关情况,通过党员群众代表大会投票表决、公示,最终确定44户贫困户。
二是信息分类“细”。将贫困户细分为三大类,分类建档立卡:第一类是预脱贫的贫困户,共10户。这类贫困户家庭人均年收入已达到或超过贫困线标准,但经济收入还不够持续、还不够稳定,对这部分贫困户力争年内实现脱贫;第二类是五保户和无劳动能力的低保户,共8户。对这类贫困户,认真落实国家的民政救济政策,保证他们正常的生活有人管、有人照顾;第三类是有劳动能力的低保贫困户和一般贫困户,共26户。这类贫困户是因病、因残、因灾等原因导致劳动力不足,家庭负担沉重,工作队将他们纳入重点帮扶对象重点发展。
三是挂图作战“实”。9月上旬,集中一周时间对26户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再次入户“把脉”,根据贫困户个性化需求,确定帮扶项目,落实帮扶责任,明确脱贫路径,实行“挂图作战”,对工作推进情况实行动态监测和全过程监督管理,确保贫困户按照既定的时间节点脱贫。所有帮扶内容已全部挂图上墙,贫困户基本信息和帮扶措施具体到户到人,户主基本情况、家庭人口构成及现从事职业、贫困属性、致贫原因、耕地面积、收入情况、拟发展项目、计划发展时间、预计年增收、脱贫时间、帮扶责任人等一应俱全,其中发展种植业2户(种植魔芋)、养殖业14户(6户养殖母猪,7户养殖肉猪,2户养殖龙虾,4户养殖土鸡,2户养殖山羊,1户养鱼)、外出务工11户,每户发展1-2个项目,预计户年平增收8000余元,人年平增收2000余元,2016年底脱贫20户74人,2017年底实现26户99人全脱贫。同时明确帮扶成效与责任人工作实绩挂钩,坚决做到“贫困户不脱贫、干部不脱钩”。
三、找准定位、科学谋划,绘好精准扶贫“第一图”
立足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编制了《九里岗村美丽乡村规划》,让干部群众明晰致富思路,增强发展信心。
一是突出“支撑点”,强化理念引领。紧紧围绕“春风轻拂九里岗,七里长渠美画廊”的发展目标,以五山镇“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通过特色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整治,竭力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二是找准“着力点”,体现区域特色。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摆在核心位置,重点发展油茶、茶叶、苗木花卉种植产业及现代设施农业、生猪、土鸡、水产养殖等,重点发展休闲、观光、体验、摄影、孝心教育、吃苦教育为主的乡村度假旅游。通过建设现代设施农业走廊、八个产业片区、家文化乡村旅游体验带及五个家文化乡村旅游节点,形成“一廊贯八区,一带串五星”的产业布局结构。
三是克服“阻力点”,关注群众需求。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尊重村民生活习惯,关注村民需求,重视村民发展,注重人与自然和谐,规划方案分村组充分征求村民意见,组织召开党员群众代表大会,统一思想,调动村民参与村庄规划和建设的主观能动性。
四、突出特色、做强产业,布好精准扶贫“第一阵”
一是特色产业破困局。致力打造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明确了种植、养殖、乡村游三大产业,其中,种植业突出发展苗木花卉和油茶产业,今年引导农户分别发展200亩苗木花卉和油茶,计划后期总规模分别达到1000亩、500亩,同时对现有120亩老茶园提档升级,争取纳入有机化改造项目;生态养殖突出发展生猪、土鸡,在现有两家150模式养殖场的基础上,每年新培植同等规模的养殖大户1-2家,引导农户养殖土鸡,户均养殖100只以上;乡村游突出发展农家乐、兴办家庭农场。
二是集体经济新发展。创新扶贫思路,积极探索“扶贫孵化基金+扶贫产业合作社”扶贫模式,整合扶贫资金,打好“组合拳”,建立油茶种植、茶叶种植、苗木花卉种植、食用菌种植、生猪养殖、土鸡养殖六大基地,相应成立6个专业合作社,实行产业化经营,帮助村集体和贫困户稳步增收。食用菌种植项目目前已流转土地20亩,预计该项目可实现村集体年增收2万元,贫困户当年平均增收8000余元。
三是光伏扶贫创新路。以26户贫困户为主体,建设规模为60千瓦的光伏扶贫发电站,发电收益由26户贫困户平均分享,积极打造“造血式扶贫”新模式,受益贫困户家庭年均增收300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