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阳区实施“151”工程推进扶贫产业发展
今年以来,郧阳区精准扶贫产业发展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为引领,以“三三融合”为路径(坚持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经济、产业、生态“三化融合”,绿色固本、红色强基、金色惠民“三色融合”,绿廊、文廊、景廊“三廊融合”),以“蔬果药畜油”等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以“151”产业体系为支撑(即每乡镇建成一平方公里产业园,抓好光伏发电、小蜜蜂养殖、乡村旅游、劳务输出、生态林业五大扶贫主导产业,每乡镇培育百名产业大户),坚持群众主体、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扶贫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推动了贫困户增收、重点村出列目标的实现。
一、选准点子、铺好路子,扎实推进“一平方公里产业园区”建设
郧阳区将“一平方公里产业园区”建设作为推动产业升级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抓手,选准点子、铺好路子,下大力气推进“产业园区”落地开花,20个乡镇(场)都基本建起了具有当地产业特色的一平方公里产业园区,吸引入驻企业160多家,其中农产品加工企业30多家,工业企业20多家。以产带园,土地集约、产业聚集,规模效益、带动作用日渐凸显。
(一)搞好规划布局。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园区总体规划,明确园区总体布局、产业发展目标和各个专项规划,既顾及当前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又考虑今后结构调整的需要,既结合本地实际,又与市场相结合。突破融资“瓶颈”,加大以“七通一平”, 完善基础配套。青山镇利用茶叶产业优势,做好“茶经”,建起“一平方公里”茶叶园。鲍峡镇盛产绿松石,建起玉石加工产业园区。
(二)抓好产业招商。不断拓展招商引资思路,做好项目宣传、储备、推荐和跟踪工作。改进招商引资手段,建立招商引资目标工作责任制,突出产业特色招商,实行招商项目跟踪服务制,全力推进在建的一批项目尽快建成投产,早出形象、快出效益。谭山镇是全国闻名的“米黄玉之乡”,建起米黄玉加工产业园区,吸引入驻企业12家,促进了产业升级。大柳乡引入“金玉米”龙头企业,深山中的玉米通过精包装、大宣传、巧营销实现增值。
(三)做好带动“文章”。充分发挥产业园区聚集、示范、辐射、带动功能,推动产业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柳陂镇、城关镇“一平方公里产业园区”引入月亮湖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和子胥湖集团生态新区开发有限公司,采取“企业+基地+贫困户”、“产业+贫困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将贫困群众固化在产业链上,实现了产业发展壮大、农民增收脱贫的效果。两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贫困户旱涝保收,户均年增收2100元;吸纳贫困户就业3800多人,人均年打工收入1.5万元左右,基本实现了对企业所在地贫困群众就业全覆盖;大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带动当地80多户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发家致富。两企业所在村贫困群众在土地租金保障的基础上,借助企业产业链,从事苗木、果蔬种植、销售、输出等工作,进一步拓宽了增收渠道。
二、迈开步子、甩开膀子,深入推进“五大主导扶贫产业”
郧阳区结合地域特色和资源禀赋,确立了符合当地实际的“光伏发电、小蜜蜂、乡村旅游、特色林业、劳务经济”等“五大主导扶贫产业”,带动了7000多户贫困户实现产业脱贫。
(一)稳步发展光伏产业。按照“村企联建、户企联建、村级自建”三种模式,统筹扶贫、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积极推进光伏电站建设,引进光伏扶贫电站建设项目2个,南化塘镇马纵岭50兆瓦互补光伏扶贫电站即将开工,将带动1666户贫困户每户年增收3000元,五峰乡20兆瓦互补光伏扶贫电站正在办理相关手续,刘洞李家村装机50KWp的村级自建光伏电站已建成并网售电,刘洞镇庙坪、骆庄,鲍峡镇赵湾、东沟,白桑关镇白桑村,柳陂镇马鞍槽村6个村级自建光伏扶贫电站正在办理相关手续。
(二)加速发展小蜜蜂产业。强化技术支撑、加大政策扶持,引进了神农蜂语中华蜜蜂龙头企业,全区共投放中华蜜蜂1000余箱、180多户,小蜜蜂这一“短平快”项目推动了贫困户增收脱贫。白桑关镇50岁的贫困户付有昌患哮喘病多年,身体状况很差,不能干过重的农活,去年初开始养殖中华蜜蜂,到去年底,蜜蜂养殖量达到100多箱,他卖掉了42箱,产蜜100多公斤,收入23000多元。
(三)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依托大十堰,发挥自然资源、农事景观、乡土文化和特色产品优势,统筹整合各项扶贫政策、资金,加强道路、饮水、房屋改扩建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以田园观光、探险探幽、休闲娱乐、参与体验为主的多元旅游产业,开展了“五朵金花”乡村旅游推介营销活动,策划了多条“一日游”、“周末游”精品乡村游线路,促进农旅融合,进一步拓宽了贫困群众增收渠道。今年发展农家乐452家(今年新增75家),带动贫困户就业700余人,已有大柳乡余粮、柳陂镇亮子湾等9个村列入国家旅游扶贫重点村。
(四)有序发展劳务经济。按需建立劳务信息分类统计台账,对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开展摸底调查,按照技能水平、求职意向、岗位意愿、培训需求等因素,分类提出帮扶计划和措施。开展输出地劳务协作,积极同外出务工比较集中的省内、省外地区相关部门建立劳务输出协作对接机制,联合开发稳定就业岗位,帮助贫困人口规模化、建制化输出就业。截止8月底,新增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23598人,其中贫困人员8723人;累计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13.56万人,其中贫困人员2.4695万人,实现劳务总收入8.67亿元。自主创业人带动就业84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员自主创业112人带动就业551人;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8954人,其中贫困人员转移培训1210人。
(五)加速发展特色林业。按照“绿美郧阳”要求,推动林业发展,提升特色林业扶贫效力。升级产业基地,2016年新建核桃基地6000亩,改造低产林20000亩,改造提质木瓜基地8000亩,新发展油橄榄20000亩。强化“造血功能”,每个重点贫困村建起100亩集体特色林业基地、500 ---700亩贫困户特色林业基地,发展小水果、核桃、板栗等特色产业,广泛开展与经济林紧密结合的观光采摘、农事体验、休闲游憩等活动,进一步拓宽了经济林产业发展领域,不断提高发展经济林的综合效益,强化贫困村、贫困户自我发展的“造血功能”,集体林业基地和贫困户特色林业基地每年可为村级带来2.5万元收入,3000多户贫困户从中受益。政策重点倾斜,在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中,将20000亩退耕还林指标向贫困户倾斜,利用政策助推贫困户增收脱贫。
三、既给票子、也给位子,加快乡镇百名产业大户培育
能人大户是带动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郧阳区将每乡镇100名能人大户培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创新“育”大户机制,对能人大户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对产业发展成效显著的能人大户,纳为预备党员和村干部重点培养对象,在全区上下营造了培育能人大户的浓厚氛围。搭建“扶”大户平台,把国家通过各条系统投放的强农惠农政策和资金扶持,在全区范围内统筹,向种养大户倾斜,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各种优惠政策及扶持资金捆绑向有规模的种养大户集中投放,既给能人大户位子也给票子。安阳镇产业大户刘四青在小水果产业发展中遇到资金难题,借助贴息贷款缓解了困难,如今他的小水果基地达到1200亩,带动了附近两村70多户贫困户发展小水果致富。拓宽“强”大户渠道。支持能人大户领衔组建示范合作社,积极协调产业大户土地流转,帮扶重点产业提档升级。核桃种植大户李兴胜基地面积达到4000亩,带动6个乡镇1200多户农民种植核桃,区政府积极争取,帮其建起一座核桃初加工车间,推动了核桃产业发展壮大,扶持产业大户做大做强。提升“能人”帮“农民”成效。进一步完善“能人大户+贫困户”、“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家庭农场+贫困户”、“电商平台+贫困户”等联结机制,大力推行股金、薪金、租金等利益联结方式,将贫困群众固化在产业链上,与能人大户、龙头企业绑定发展,实现产业升级、贫困户增收。全区农业专业合作社达到464个,“家庭农场”88家,能人大户504个,带动贫困户8244户。(郧阳区扶贫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