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帮扶帮出干群和谐新关系
新华每日电讯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湖北看点
新华社记者梁相斌、王贤、李鹏翔
“原来干部到农民家来多是装装样子、应付一下上面,现在是真心帮老百姓做事,拉投资搞发展帮扶贫,又不吃你的喝你的,我们当然欢迎。”坐在自家新建的二层楼房里,章拔干高兴地对记者说。
“有女不嫁茶滩郎”。由于偏居深山、交通极其不便,章拔干所在的湖北省通山县大畈镇板桥村茶滩自然湾原来是有名的贫困村,村民们都住在低矮的土坯房里。而今,一排排崭新的两三层小洋楼拔地而起,水泥路面修到了家家户户,完全看不出当年的破败和落后。
章拔干说,建这栋二层小楼花了20万元,政府补助了三四万元。这两年大桥修通了,扶贫干部和惠农资金下来了,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在外面打工的人有的回来都找不到自己的家了。“扶贫是好事,干部下来帮扶老百姓,来得越多就越好。”
板桥村的大变化,源于2014年湖北省纪委监察厅将其确定为脱贫奔小康和新农村建设联系点,提出并实施了资源共享、群体帮扶、产业带动等三种形式的精准扶贫模式,“一户一策”“一对一包保”,带动贫困户整体脱贫、共同富裕。
板桥村党支部书记刘鹤鸣说,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这两年村里整合库区移民避险解困、渔民上岸、危房改造等政策资金,全部375户村民中有314户新修了楼房。还新开发了万亩油茶基地、香菇基地、樱花观赏园等项目,激活荒山资本。“短短一两年能比过去一二十年的变化还大。”
对口帮扶让村里有了大发展,干群关系也悄然发生着可喜的变化。走近板桥村五组孟细元有两层楼房的新家,面积达150多平方米的一楼装修一新,开起了农家乐野生鱼馆,很难相信眼前是一个特困户的家。记者和村镇干部一进门,手脚都有残疾的孟细元就一个劲地说“感谢政府,感谢共产党”。
原来,65岁的孟细元和已过世的老伴都是多年的重病号,唯一的儿子刘合如手也有点残疾,是村里最困难的家庭之一。去年,政府支持6万多元,儿子再借了几万元盖起了新楼。今年,儿子刘合如的一个朋友帮他装修了一楼,政府又资助他1万元同这个朋友合伙开了农家乐。刘合如说:“农家乐生意还不错,半年能分给我两万元的利润,日子又有奔头了。”
71岁的特困户王顺遂祖孙三代5口人没一个正常劳动力,儿子媳妇身体都有大毛病,心里却十分踏实;见到记者,一个劲地说感谢党感谢纪委。她说:“以前农民要给政府交提留款,现在反过来了,政府经常给我们资助;原来想到政府不会不管我们,会帮我们,但没想到会这么帮,不仅每年有两万多元的资助,还给我们修新房;我经常去看自家的新房,脸上都是笑容,心里说不出的开怀。”
记者近日三进板桥村,走访多户贫困户和一般群众,广泛接触各级干部,感受到在对口帮扶精准扶贫的战斗中,干部正在从等着老百姓上门求着办事,变为主动帮老百姓想事、办事,干群关系也由“谁也不找谁”向“谁也离不开谁”转变。
通山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主任、板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刘兴美这些天经常下到农民家,为扶贫工作忙得团团转,干劲却越来越足。他说,看着老百姓一户户脱贫了,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路子;老百姓感觉到干部在真心帮扶,自己的日子越过越好,也会慢慢转变对干部的刻板印象,我们心里就很有成就感,也不觉得有多累。
当了30多年村支书的刘鹤鸣也感觉这两年的工作量成倍增加,村民们对党和政府的满意度也在逐步提升。他说:“村里有过年朋友互相吃请的习俗,现在老百姓经常拉着村干部到家里吃饭,今年春节以后小半年的饭局都被预订了。”
对口帮扶,不仅扶出了群众对干部的认可,也帮出了干部对群众的真感情。湖北省委常委、纪委书记侯长安说,我联系通山县4年了,期间省里也多次征求过意见要不要换,我都坚持没换,一方面是我对通山发展有信心,更重要的是对这里的干部群众有了感情,既然对口帮扶,就要帮到底,让乡亲们早日脱贫奔小康。
侯长安认为,广大干部能不能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谋发展,能不能扛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巨大责任真扶贫,能不能践行“三严三实”、以扎实的作风去做事,是打赢精准扶贫这场攻坚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