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松滋实际突出“五抓”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工程

05.11.2015  10:42
 

  

  -------松滋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概述

  (2015年10月31日)

          松滋是全省插花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湘鄂边区,全市16个乡镇中现有省定重点乡镇7个、重点村36个,市级重点贫困村25个,已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22370户,贫困人口51478人。因特殊的自然环境及历史的诸多原因,全市贫困乡村、贫困人口大多处于山区、库区、疫区和老区,扶贫开发工作难度之大,任务之巨,不言而喻。自脱贫攻坚号令吹响,市委、市政府用硬作风扛起硬责任,精准施策、精准发力、精准攻坚,镇村两级发扬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紧急响应、认真履责、奋发作为,全市脱贫攻坚已战绩初显。

  一、抓实宣传发动,形成了“三大共识

          省、荆州市精准扶贫动员会议后,全市上下层层召开会议部署,掀起了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市会议精神的高潮,把责任传导到神经末梢,把号令传递到每一个战区,把进军的旗帜插到了每一个基层战斗堡垒,市、镇、村三级认识高度统一。

  (一)脱贫攻坚是重大的政治任务。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总书记花精力最多的事;是检验各级党委、政府,检验全体党员干部是不是与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不是社会主义、是不是共产党、是不是人民政府、是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试金石,必须号令一出,立即响应,坚决落实。

  (二)精准扶贫是艰巨的发展任务。发展是扶贫的基础,扶贫的实质是发展。不管是扶持生产,移民搬迁,还是政策兜底、医疗救助,说到底还是要靠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我们才有基础、有财力去干这些事,离开发展抓扶贫,扶贫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要把扶贫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既立足当前,解决贫困人口“眼前之困”,更要着眼长远,用发展的办法帮助贫困人口找到永久脱贫的办法,必须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三)精准脱贫是紧迫的民生任务。精准脱贫是头号民生工程,是扶贫开发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是松滋扶贫攻坚的硬任务,是全市上下的共同责任,是检验各级党员干部的重要战场。厚植民心,才能取信于民。必须确保每一户贫困家庭、每一个贫困人口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不愁吃、不愁穿,教育、住房、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落实到位。

  二、抓牢主体责任,增强了“三大意识

          全面落实各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坚持依法扶贫,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责任切实记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

  (一)坚定目标意识。一是坚决履诺践诺。市委、市政府已作出庄严承诺,决定从2015年到2018年,力争用三年的时间,实现全市5147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销号、61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7个重点乡镇全部脱贫“摘帽”,在荆州率先实现脱贫目标,让所有贫困群众与全市人民一道共同步入小康。二是乡镇奋勇争先。陈店镇确保于2016年底在全市率先脱贫,奋力打造脱贫攻坚的“陈店样板”。街河市镇确保在2017年底全部实现脱贫目标。三是全力推介典型。市委明确要求,市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统筹协调,积极实践探索出新的经验方法,力争走在荆州前列;各乡镇、各市直驻村工作组,要认真进行总结,争创和培植一批精准扶贫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攻大台、上大报、出精品,共同打造精准扶贫松滋经验。

  (二)强化攻坚意识。一是始终瞄准一个方向。始终坚持“五个一批”方向,积极谋划推进脱贫攻坚。坚持开发扶持脱贫一批,到2018年,实现19岁以上的有劳动能力的23145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确保人人享有获得感;坚持助学和扶智脱贫一批,实施教育特惠政策,到2018年实现3255名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全部脱贫,切实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坚持政策兜底脱贫一批,实施扶贫和低保两轮驱动,对31905名低保户、五保户做到应保尽保,确保人人生活有保障;坚持医疗救助扶持一批,从2016年起提高贫困人口住院费用报销比例,降低大病保险起付线标准,确保人人活得有尊严;移民搬迁安置一批,整合地质灾害避险、农村危房改造、小城镇建设、绿色幸福新村建设等资金,实现有搬迁条件和有搬迁意愿的贫困户应搬尽搬,确保人人生存环境有改善,目前,向省发行申报的易地搬迁扶贫项目已经申贷成功。通过“五个一批”,每年不少于1.3万人脱贫,有效推进了渐进脱贫目标的实现。二是始终突出一条路子。坚持走产业扶贫之路,通过产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为彻底脱贫“活血”、“造血”。全市上下加大了贫困乡村特色资源、优势资源、闲置资源的开发力度,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且与贫困户利益相关联的产业扶贫模式,确保贫困户合理分享资源开发效益。“纸河经验”其中的重要一点,就是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工程,充分发挥专合组织的产业带动作用,积极探索“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扶贫模式,以优厚的扶持政策,激励引导贫困户加入合作社,以发展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就业、创业,实现产业大发展,促进脱贫大攻坚。洈水镇大力开发特色资源,招商开发闲置资源,全力实施绿色生态旅游、优质经济果林、精品花卉苗木、特色菌类(羊肚菌)种植等四大产业富民行动,确保每一个贫困户都有一个致富的支撑产业。三是始终围绕一个大纲。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精准扶贫,加快推进“三年扶贫攻坚行动”的决定》,这个《决定》,是松滋实施扶贫攻坚战略的“大纲”,凝聚着全市人民的热切期盼,正在推进落实之中。各乡村严格按照《决定》要求,拿出了精准扶贫脱贫的硬措施、硬办法、硬力量,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前提下,创新了新动作,从向贫困乡村、贫困户送温暖、送物质、向送志气、送信心递进,正在竭力帮助贫困乡村、贫困人口从精神上立起来、硬起来,实现“富口袋”与“富脑袋”、“富一代”与“富世代”、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物质小康与精神小康的精准统一,为我市扶贫攻坚聚集了持久的动力和不竭的资源。

  (三)增强担当意识。一是市级领导率先垂范。常委一班人领兵作战,对脱贫攻坚亲自调度、亲自总抓,发挥了核心率带作用;其他“四大家”领导各自分管一个战区,主动靠前指挥督战。二是乡镇“一把手”冲锋在前。书记、镇长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敢打头阵,亲自抓到村、抓到户、抓到人,确保了攻坚任务落实到位。三是部门负责人主动驰援。主要领导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积极协同作战,主动奋发作为;各驻村工作组按时奔赴前线,勇于攻坚拔寨,市扶贫办、公安局、财政局、地税局、卫计局、粮食局等驻村工作组,一进入阵地就前方后方配合作战,展示出了不完成任务就绝不收兵的坚强决心。沙道观镇各驻村工作组成员,一律与原单位脱钩、一律吃住在村、一律严格执行“六不准”驻村工作纪律。

  三、抓住时间节点,实施了“三大行动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时间紧、任务重,必须环环相扣、环环紧抓,确保按时完成各项攻坚作战任务。

  (一)精准识别行动快。一是严格按要求甄别。做好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工作,是脱贫攻坚的前提和基础,不得有一丝一毫的马虎和懈怠。市委主要领导曾在全市精准扶贫现场推进会上提出了硬要求,严格按照市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对象进行精准识别有关要求的通知》要求,各驻村工作组进驻后的首要任务就是逐一走访农户,摸准对象,坚持“三公”原则,按照“四看”目测法、“七进七不准”否决法和“五评”(农户自评、群众互评、代表测评、村级核评、镇级审评)程序,做到“四清”(贫困结构底细清、贫困现实状况清、贫困根本原因清、脱贫基本方向清),确保了对象精准、信息真实、档案规范,有效杜绝了“富戴穷帽”、虚报、瞒报、漏报、错报等现象的发生。二是切实完善建档立卡工作。确保每个贫困村和贫困户都有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一个帮扶责任专班和责任人,并实施“挂图作战”,对建档立卡数据定期核实和更新,实行销号管理,切实做到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建档立卡进出有序合规;建档立卡贫困户分为五保户、低保户、扶贫户三类,前两类为民政救济保障对象,后一类为扶贫开发对象,严格按照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要求,区分类别,定向施策,确保精准扶贫到村、到户、到人。三是认真分解落实任务。利用建档立卡成果,把全市年度减贫任务分解到了乡镇、村,落实到了每一个贫困户。认真开展了“回头望”工作,对未按规定动作进行的,一律推倒重来。

  (二)驻村工作抓得实。一是选优配强了第一书记。各乡镇、市直部门按照市委组织部的文件要求,认真进行了遴选、推荐、组织部门严格审核把关,及时确定了人员,迅速到岗到位。二是进村入户严要求。各驻村工作组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两办”《关于强化驻村工作纪律的通知》要求,做到了精准落实。各驻村单位的“一把手”,每月到村调研、督办、指导不得少于1次;所有驻村工作队员,全年在村工作时间不得少于50%。三是工作管理精细化。各工作组实施了痕迹管理,做到文字、图片及影像等资料保存完善;工作队员注重加强学习,坚持在实践中增强本领,认真记好扶贫工作日记,做到了内容详实,既有工作过程记载,又有自己的思考和主见;主动与贫困户进行交流与沟通,彼此建立真感情,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和引导,逐步培养其自我发展、自我脱贫的能力,真正将每一个贫困户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我要致富”,倒逼队员真正将各项帮扶措施落实到位。

  (三)示范引领创特色。一是突出办点示范。16个乡镇因地制宜,创办了1-2个示范点,办出了特色,真正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洈水镇在蒋家冲村办点的做法在全市及时进行了推介。该镇党政“一把手”共同拿在手上抓,深入到村、到组、到户,认真进行了走访调研,了解村情,征询民意,与村组干部、村民代表、贫困户代表进行座谈,话家常、找“穷根”、谋良策,镇委书记亲自动笔制定“三年扶贫攻坚”工作方案,称得上是全市村级精准扶贫工作方案的上乘之作。该村正在以打造千亩羊肚菌种植及加工、千亩水蛭养殖“两大基地”为引擎,大力发展油茶、花卉苗木、畜禽养殖“三大产业”,创建村企共建、专合带动、基地联动、项目驱动、桩号包保等“五大扶贫模式”,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有声有色。二是突出工作创新,市扶贫攻坚领导小组通过组织外出考察学习调研,市内实地参观、比点观摩、现场推进会交流等形式,进一步激发了各级领导干部的脱贫攻坚斗志,在全市迅速掀起外学竹山县、内学纸厂河的高潮,正全力将纸厂河镇打造成全市精准扶贫的样板、将城址山村打造成全市精准扶贫的范本。各乡镇也扎实开展了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的活动,创新出了各自的特色。新江口镇切中致贫“”根,巧施“七子”“秘方”,即:政府开口子,“真金白银”促扶贫;全面结对子,共献爱心攻脱贫;部门担担子,集中力量办大事;村级谋路子,壮大经济强集体;真情扶学子,阻断贫困不传递;攻坚钉钉子,压实责任结硬账;强力建班子,堡垒坚强有活力,已成为全市脱贫攻坚的“汤头歌”。三是突出舆论宣传。在《荆州日报·松滋新闻》开辟了精准扶贫专刊,在松滋电视台开办了《精准扶贫松滋作为》专栏;市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创建了松滋市精准扶贫网站、创办了《松滋市精准扶贫工作简报》;开展了“10.17”第二个全国扶贫日系列活动,发布了“扶贫日”倡议书和扶贫公益信息,举办了“扶贫日”慈善募捐活动, 广泛组织社会各界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扶贫济困活动,营造了全民参与、奉献爱心的扶贫攻坚浓厚社会氛围。

  四、抓严督办考核,落实了“三大机制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目标已经明确,责任已经在肩,关键在于落实。

  (一)认真落实督办机制。市委、市政府“两办”督查室对各乡镇精准扶贫工作情况适时进行督办,对各驻村工作组和工作队员到岗到位情况,开展了定期或不定期的明察暗访,其督办检查情况及时向市扶贫攻坚领导小组进行汇报,并在全市通报。

  (二)强力落实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会办、交办、督办、查办的工作机制,严格执行月调度、季观摩、半年小结、年终总结考评制度,进一步严明了精准扶贫工作纪律,不让制度成为“稻草人”、把纪律当做“橡皮筋”,确保了扶贫攻坚各项工作有部署、有考核、有问责、有成效。

  (三)严格落实问责机制。按照《松滋市干部驻村帮扶贫困村和贫困户工作考核办法》,对驻村扶贫工作进行严格的奖惩问责,坚决兑现奖惩结账。对扶贫攻坚工作成绩优秀的乡镇、部门及先进个人,将进行大张旗鼓的奖励和表彰;对工作不力、成效不好的乡镇、部门和责任人员进行严格的追责问责。将严肃考评结果运用,将扶贫攻坚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评优和干部晋升的重要依据。《决定》所提出的目标任务都是硬任务,都要结硬账,军令如山、军法如山,完不成任务就要“提头来见”。

  五、抓强攻坚保障,实现了“三个落实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既是政治仗,也是责任仗,更是一场不得不打,而且必须要打赢的攻坚战,其保障必须坚强有力。

  (一)组织保障强力落实。市、乡两级都成立扶贫攻坚前线指挥部、作战司令部,实行了挂图指挥作战;进一步完善了市、乡两领导扶贫联系点制度,层层签订了军令状,实行严格的“限期脱贫”责任制。

  (二)队伍保障严格落实。全市组建了由“四大家”领导挂帅的16个工作队,131个工作(其中:省直2个、荆州8个),选派了61名优秀干部到61个省、市级重点村任第一书记,做到了全市22370户贫困家庭每户都有干部帮扶,实现了驻村帮扶工作全覆盖。

  (三)投入保障全面落实。市财政将新增财力的15%、清理回收资金的50%,用于扶贫攻坚;整合涉农资金项目,支持贫困村改善基础设施;组织干部职工开展了“慈善一日捐”,动员了民营企业、个体经商户、爱心人士向贫困乡村和贫困人口捐款捐物,启动了民间资金投入精准扶贫;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发展小额信贷,实施了金融扶贫;因地制宜,乡镇安排扶贫攻坚专项资金。刘家场镇决定从2016年开始,用三年时间,每年乡镇财政投资100万元,用于扶持贫困户创业、激励村集体经济发展、奖补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救助特困家庭等。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扶持,全市每年用于扶贫开发的资金项目将会突破1个亿,街河市镇高峰村是市级扶贫工作重点村,该村到目前为止争取整合各类项目资金946万元投入扶贫开发,发展了一批特色产业,助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实施了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扶贫整村推进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