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精确扶贫”方能扶到“根上”

26.01.2015  18:36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云南调研时指出,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五、六年时间了,时不我待,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不能光喊口号,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1月22日人民网)

  众所周知,扶贫是为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开发经济、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工作,旨在扶助贫困户或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笔者认为,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就要以习总书记强调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立足点,找准“入口”,在生产发展、项目建设、公共保障和教育事业上狠下功夫。

  苦练“自身内功”。脱贫不只是要资金、要政策,只有明确了科学的发展理念、找到了适宜的发展思路,资金、政策才能激活贫瘠的土地,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甚至“大跃进”、“打亮点”、“造风景”。因此,要始终坚持把加快贫困地区的发展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从贫困地区的实际出发,从促进发展入手,以发展促扶贫奔小康。首先,要用好本地的资源禀赋,并据此制定整体合理的发展规划,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形成规模经营;其次,大力促进产业扶贫,通过产业扶贫与科技扶贫相结合,加大对扶贫地区的科技投入,将现代技术、管理和人才等要素引入贫困地区,促进其区域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再次,要把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新农村建设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

  夯实“底部基础”。习总书记强调:“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不能光喊口号,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国家新十年《扶贫纲要》明确要求,“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可见,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贫困地区公共服务保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目的就是要把贫困地区民生的“”坚决托住。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树立起“需求出发、服务入手”的科学理念,加大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快区域性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个不漏地“托住”基本生活这条底线,从而保障贫困群众基本生存权利,帮助贫困群众摆脱生存困境。

  斩断“贫困根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下一代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对一个贫困地区刚一开始帮助脱贫的时候,帮扶的成分可能稍微要多一些,那个时候是属于向这个地方“输血”。但是“输血”不是长久的,更主要是“造血”。“造血”里面就有一个提高当地人的能力、素质,使他们能够通过自身的发展来实现在地方上的发展。因此,让贫困地区的下一代接受良好的教育尤为关键,要通过提升当地学生的这种质量和能力来实现彻底稳固地脱贫,让贫困地区孩子一个不少都能接受教育。也就说不光是选项目、输入资金,而是把发展下一代教育,作为一个更长久的扶贫的任务,这样才能够通过从根本上帮助当地发展,让贫困不再生长。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更多更公平”内涵丰富,凸显了我国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决心。只要我们立足有利条件和优势,珍惜并善用每一笔扶贫资金、每一项扶贫政策,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啃“硬骨头”、蹚“深水区”、 打“攻坚战”,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坚持苦干实干,就一定能改变贫困地区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