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四双”行动 扎实推进精准扶贫
十堰市地处秦巴山腹地,既是国家重点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又是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全市仍有83万贫困人口,占全市农村人口的33.9%,贫困人口总量占全国的1%。与此同时,十堰丹江口库区为南水北调二期库区移民达18.5万人,淹没土地28万亩、林地12.7万亩,3.5万渔民面临转产。双重因素的叠加,贫困程度加深,扶贫攻坚成为十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程中最紧迫的工作、最重要的事项、最艰巨的任务。十堰市委、市政府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把扶贫攻坚当作头等大事,在全市开展以“部门包村、干部包户(人),建强农村基层组织、建好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市场主体带动扶贫产业发展、能人大户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促干部作风转变、促群众增收脱贫”为主要内容的“双包双建双带双促”“四双”帮扶行动,实行市县乡三级联动,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派驻1000支工作队驻村、动员1000家企业进村、选派1000名农业科技特派员联村,帮扶1000个贫困村。全市1万名行政事业单位机关干部结对帮扶到户,一包6年不变,确保实现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扎实推进“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工程,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落实党和国家提出的精准扶贫要求,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提升扶贫精度抓“双包”
“双包”就是部门包村、干部包户(人)。每个贫困村派驻一个工作队,所有干部结对包扶贫困户。通过“双包”,摸清贫困底数、找准贫困对象,做到对象精准;通过号准“穷脉”、找准“症结”,开好“方子”,做到措施精准;通过明确责任、帮扶到底、定点销号,做到责任到位,在国家扶贫政策和广大贫困群众之间架设一条有效通道,让群众有信心、有“靠山”,让干部接地气、加责任。工作队进村后,全面开展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对贫困发生率在30%以上的重点贫困村和有劳动能力、脱贫愿望的贫困户开展帮扶工作,锁定贫困村、瞄准贫困户、找准致贫原因,并根据不同类型,因村因户施策,做到精准扶贫。全市共精准定位了1000个贫困村、1万户贫困户作为帮扶对象。目前,全市共组建派驻了1000支工作队,动员了1万多名干部、1000家规模以上企业、1000名科技特派员参与了结对帮扶工作,34名市级领导干部、1116名副县级以上干部结对包扶贫困户1150户,12300名科级以下干部结对包扶贫困对象12300户(人)。
二、增强扶贫准度抓“双带”
“双带”就是市场主体带动扶贫产业发展、能人大户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致富靠产业,产业需要龙头企业和能人大户带动。十堰市实行市场主体带动扶贫产业发展,能人大户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组织和动员全市1000家企业积极参与产业开发,与贫困村结对帮扶,推进特色产业、民生工程、扶贫济困、新型经济组织建设。通过投资、信息、项目、市场、技术、就业等多种途径,走企业带村、农企联姻之路,带动贫困村开发优势特色资源,培育主导产业,改善生态环境,帮助转移就业,实现村企共建,互利共赢。同时,层层发动,引导企业到农村寻找商机,提升农业市场化水平。把企业进村作为驻村工作队协调服务的工作内容,促进企业进村工作落实到位。建立1000名科技人员和农村乡土人才库,供各村和驻村工作队根据产业需求挑选,出台支持政策,保证科技服务经费,免费开展科技培训、科技推广、科技示范和科技服务。通过实施一批科技攻关项目,培训一批乡土科技人才,领办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创办一批新型经济合作组织,为每个贫困户培训一个科技致富明白人。通过培育产业大户、致富能人、科技明白人等各类农村市场主体,能人带穷人、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全市共有1000家企业与1000个贫困村结对帮扶,已进村投资农业特色产业开发的企业和各类经济合作组织996家,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4个,带动2.2万户9.5万人在产业链条上增收致富。
三、提高扶贫强度抓“双建”
“双建”就是帮助和扶持贫困地区建强农村基层组织、建好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只有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强,群众脱贫致富才有“主心骨”,只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充满活力,农民一家一户的“小群体”才有对接“大市场”的能力和底气,这两个组织是推进扶贫攻坚的根基。十堰市把“双建”工作作为工作队和企业的重要任务,从抓好贫困村“两委”班子建设入手,以治理村班子“软懒散”为重点,加强村干部培训,切实增强基层组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能力。从市、县直机关选派有潜力的年轻干部到乡村锻炼、鼓励大学生做“村官”,选拔优秀农民担任村干部,从回归企业家中选派村干部,让工作队员兼第一书记等方式,配强“领头雁”,增强村部的致富带动努力。工作队和企业进村后,大力培育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按照市场办法,发展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的辐射、引领、带动,积极组织实施“市场对接”、“银社对接”工程,努力破解农民“散兵游勇”闯市场的难题,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通过“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农超对接”新模式,解决了“基层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得到快速发展壮大。目前,全市累计培育发展合作社1128家,累计发展家庭农场112家,新增专业大户602家,有力促进了全市茶叶、核桃、中药材、山羊“四百万”工程的快速推进,成为带动贫困农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新途径和活跃农村经济的新亮点。郧县大自然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引领农民发展蔬菜产业,带动该县20个乡镇、200个村、2.5万户农户种植蔬菜,发展蔬菜基地2万多亩。
四、加快扶贫进度抓“双促”
“双促”就是促干部作风转变、促群众增收脱贫。“四双”解决的是群众脱贫致富问题,体现的是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最终检验的是党员干部的作风,做到让“干部生活在群众当中,群众生活在组织当中,支部建在百姓心目当中”。一是转作风。全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把“四双”活动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的重要内容,带头深入最偏远乡村,走进五保户、特困户、上访户家中,攀亲托熟,访贫问苦,解决难题。全市1万多名党员干部走出办公室,深入到贫困边远地区,了解市情民情,感受贫困状况,增强与贫困地区群众的深厚感情,突出解决了联系服务群众不够、关心群众冷暖不多,落实惠民政策不力等党员干部“四风”方面的问题。二是建机制。市县成立了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四双”帮扶领导小组。行业主管部门和科技部门建立“千企进千村”、科技特派员联系协调机制。成立10个驻村帮扶片区,明确责任人,建立沟通协调、组织管理、督促检查制度。出台考核办法,把“四双”帮扶工程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绩效考核的重点,实行一年一考核,综合考核结果作为部门单位和干部职工评优树模、评价实绩、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确保“四双”帮扶工作深入开展。三是强措施。在实际帮扶过程中,开展“雨露计划·金蓝领”助学行动,对贫困家庭初、高中毕业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短期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开展生态扶贫搬迁行动,整合相关部门资金,实施扶贫搬迁,切实解决贫困群众住房困难。开展金融支持扶贫行动,强化金融对片区扶贫开发和精准扶贫的支撑作用,对贫困户贷款实行全额贴息,对带动贫困户的能人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实行差异化贴息,对扶贫龙头企业执行规定的利率补贴,切实解决贫困群众资金困难。全市每年培训贫困劳动力1万人、生态扶贫搬迁1万户4万人,金融支持贫困户贷款15亿元以上,促进了农民增收脱贫,加快了脱贫进程。
十堰市“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工程开展以来,贫困农户看到了脱贫致富的新希望,生活有了奔头;党员干部找到了服务困难群众的新方式,心中有了牵挂;各级党委、政府找到了密切干部关系的新载体,工作有了劲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升华。下一步,将继续完善和实施“四双”帮扶措施,加强工作督办落实,推动“四双”工程持续深入开展,确保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