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这些专业为何成了就业“老大难”?

22.10.2014  11:29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12年、2013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全国范围内共有15个专业榜上有名。其中既有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等近年来被炒得火热的专业,也有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生物科学等新兴专业,更有如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表演、知识产权、电子商务等看似“高大上”并被广泛追捧的专业。这些专业难就业的背后是是人才供需的不匹配,是专业设置的盲目与失范,是学生不愿放下的身段与姿态……

无法对接的人才供需

“食品类专业确实不好就业。”目前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食品科学专业的刘莉在得知所学专业名列难就业榜单时并不感到意外。

“去年毕业的师兄、师姐很多都放弃本专业去银行工作了,我还没想好要不要放弃本专业。”正在找工作的刘莉直言就业难。“对口单位需要技术性人才,但我们并不擅长做实验、搞技术。不对口的单位又觉得我们专业过窄。”

“机构需要的是懂食品检测技术的人才,而不是停留在理论的学院派,所以我们更愿意招收留学回来的海归,他们在国外学习技术、做过很多实验,可以直接上手。”一位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向正在这里实习的刘莉透露,单位不太可能留用她。

“食品科学的一级学科是工科,就业时强调技术性,但我们学院的专业课程设置主要还是偏向管理类,供需之间有出入,所以难免出现就业难的情况。”刘莉的专业老师向记者解释说。

盲目跟风的专业设置

一边是用人市场的人才短缺,一边是高校培养出的人才无法满足企业需求。近年来,这种人才的供需矛盾显得尤为突出,也促使外界对大学的专业设置产生了质疑。此次教育部公布的15个专业中,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表演等专业,均是前几年的时髦专业,并因看似“高大上”而被广泛追捧。这就导致一些大学在师资力量并不充足的情况下,盲目扩招,只求数量,不管质量。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李松就是“受害者”。“学校在相关软硬件条件和师资力量都没有跟上的情况下就将我们专业的人数从去年的20人一届扩招为100人,原本应小班上课、一对一指导的专业课变成了100人一起上的大课。”李松坦言,“根本学不到东西,被耽误了。”据悉,艺术类专业学费比普通专业贵一倍,光是扩招学生每年的学费就会给学校带来可观收入。

此前,一份由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4年高校招生调查报告曾指出,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设置体系、动态质量监测机制和必要的选拔淘汰机制,高校专业设置雷同、同质化现象过于严重。

不肯降低的求职姿态

记者采访发现,难就业专业的出现也与毕业生固守专业对口,不肯降低求职姿态有关。

今年6月毕业于表演专业的小赵至今仍然没有找到工作,此前的几个工作机会都因为她觉得“不合适”而选择放弃。“我只想做一个话剧演员”,小赵告诉记者,为了学习表演父母在物质上为自己投入了很多,所以不想放弃本专业。

“觉得自己花了四年时间学习专业知识,转作别的工作太浪费。”学习市场营销专业的李煜龙也在求职过程中因为“专业不对口”而拒绝了很多企业伸出的橄榄枝,正在求职的他感到自己的面试机会越来越少。

“大学生在就业时,60%左右的学生最终从事的工作与当初所学专业都不是对口的,所以大学生在找工作时不要受专业限制,应先就业再择业。同时大学生需要保持学习能力,不断学习、不断了解自己、不断提升自己,在工作中发现真正适合的岗位。”中华女子学院张丽琍教授建议学生要接受现实,拓宽就业思路,及时为自己松绑,不被所学专业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