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证霸”求职连遭挫折 证书并非越多越好

29.06.2015  11:44

日前,一篇关于“‘证霸’大学狂揽65个证书却敌不过名校普通生”的报道,在网友中引起强烈反响。

据报道,河南安阳工学院文法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准毕业生孙梦涛在大学期间狂揽65个证书,连续两年综合成绩专业第一,同时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经历丰富,但在求职中却屡遭“滑铁卢”——他投出50余份简历,没有收到一封面试通知。而他的一位学长在考上“985”院校研究生后,简历几乎“百发百中”,并最终顺利进入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工作。

“难道65个证书竟然抵不过一个“985”院校的学历?”孙梦涛随后在微博上如此慨叹。

记者采访发现,“证霸”求职遭拒的背后,是不少“非名校”毕业生面临的集体焦虑。

夹缝中的“非名校”毕业生

记者查阅孙梦涛的简历发现,在这些证书中,奖学金证书4个,资格类证书6个,荣誉证书35个,比赛证书12个,聘书8个。其中,资格类证书包括计算机二级、教师从业资格、英语四级、普通话、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高级文秘及办公自动化,荣誉证书涵盖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等不同级别。

“不好意思,这个事情已经过去了,谢谢。”6月25日,记者联系到孙梦涛的时候,他表示自己已经找到了工作,并且不愿再谈“65个证的事”。孙梦涛已删除了此前在微博上发布的简历照片和证书列表。

在一些人看来,孙梦涛的困惑,其实是数量庞大的非重点院校应届毕业生面临尴尬的一个缩影。

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比2014年增加22万,达到749万,再创历史新高。相较于“211”、“985”和具有研究生学位授予权的本科院校,普通院校的毕业生们想要脱颖而出并不容易。

“不画硬杠杠,没法淘汰人。”北京一家事业单位的招聘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单位共有10个岗位招聘,收到简历超过3000份,而进入笔试环节的求职者不足300人。在应聘者数量供远过于求的背景下,设置研究生学历或者“985”、“211”院校门槛,成了用人单位“不得已”的选择。

“普通院校的优秀学生,确实不一定比重点院校的普通学生工作能力差。但是,这里边存在一个概率的问题,毕竟高考和研究生考试作为一种筛选机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才素质进行了分层。”北京一家大型科技公司的人力资源主管张先生认为,一些需要较强研究能力或者较为核心的工作岗位,确实会优先考虑研究生或者重点院校的毕业生。

专家指出,高校学科定位混乱、盲目跟风设置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孙梦涛们的就业窘境。2014年10月,教育部公布了全国就业率较低的15个本科专业,孙梦涛所学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就位列其中。一份由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4年高校招生调查报告指出,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设置体系、动态质量检测机制和必要的选拔淘汰机制,高校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严重。

“揽证”为增加就业竞争力

“疯狂‘揽证’,可以看做是‘非名校’毕业生在求职中寻找生存空间的奋力一搏。”河南郑州一所二本院校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段老师对记者说。

据媒体报道,“孙梦涛坦言,自己每天都很努力,在这个过程中,证书水到渠成就来了。他觉得证书能证明他的能力。”

事实上,想要通过各种证书为自己增加就业筹码的“揽证族”大学生,不在少数。记者采访的几位大学生都表示,自己考了计算机二级、英语四六级等“标配”证书,还参加了托福和雅思考试。

此外,“揽证族”疯狂揽证也与高校奖学金评比有关。据了解,在很多高校,奖学金的评定除与学习成绩挂钩,还会受到综合测评影响,而不同等级、类别的证书往往可以折算成相应的分数计入综合测评成绩。“‘证霸’加‘学霸’,奖学金就稳拿了。”曾经连续3年拿到一等奖学金的大学毕业生王砾乐告诉记者。

和孙梦涛一样,对于各类证书的含金量和行业认可度,王砾乐并不清楚。王砾乐坦言,从前为获得一些证书而付出的努力有些盲目。

就业市场关心匹配度

与“揽证族”对待证书的狂热形成鲜明对比,用人单位显得冷静而理性。

记者采访多位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公司的人力资源工作人员发现,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是多数用人单位筛选简历时的主要“门槛”。教育背景包括学历层次和院校层次,工作经验包括工作技能、工作时间、培训经历等。“岗位需求”、“岗位与求职者的匹配度”则是他们反复强调的考量因素。

对于“揽证族”们热衷的各类证书,北京一家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人员刘蕙告诉记者:“证书并非越多越好,重要的是与岗位需求匹配。”刘蕙解释说,证书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求职者的学习能力或工作态度,不过一般情况下,专业性证书的含金量并不是由人力资源工作人员判断,而是会反馈给专业部门进行考量,“荣誉证书的加分一般很少”。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除律师、翻译、会计等有特殊技能需求的岗位,通常并不会对职业技能证书做出硬性要求。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即时就业能力和工作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北京一所二本院校就业指导中心的顾晓春老师认为,优秀人才不问出处,对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而言,更应该尽早确立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有重点地打造自身在就业中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