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职业教育要培养未来“工匠”

30.06.2015  11:57

技工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先行者、实践者和开拓者,同时,也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后备技能人才的主阵地。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张斌日前在人社部举办的全国骨干技工院校校长高级研修活动时说,技工院校办学的理想境界就是:把车间搬到教室,把学校办进企业,让学生从工作中来,到工作中去。

近些年来,缺技能人才已成普遍现象。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拉动了对技工的强劲需求,技工紧缺现象逐步从东部沿海扩散至中西部地区,并演变为经常性。技能劳动者数量占就业人员的20%,高技能人才仅占5%,且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1以上。

从群体上看,农民工中接受过技能培训的仅占34.6%,缺乏技能已成为影响他们融入城市、成为新型产业工人的重要障碍。同时,化解产能过剩中的企业职工转岗转业以及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问题更加突出。

张斌说,实现高质量就业,就要培养适应产业需要和岗位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当前,我国的技工教育正受到体制之困,环境之困和发展之困。张斌说,从外部而言,技工院校生源受到挤压、经费来源不足、面临的社会环境尴尬;从内部而言,一些技工院校缺少特色、一些院校同质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学校吸引力下降、培养质量不高……同时,一些院校沿袭着的以教师为中心、以学校为主体的传统的培养体制,采用“三段论”、“流水线”式的教育模式,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堪忧。

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不仅导致教学模式单一,而且还导致学生能力培养缺失,职业特征弱化,专业设置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张斌说,创新技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摒弃浮躁、功利,让教育回归教育。

张斌说,技工教育改革需要建立以学生本位的教学体系,这一体系将注重学生个性需求和职业生涯发展,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需求和企业岗位要求为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使用不同的教学内容。

“职业教育还应该把服务就业作为基本导向,把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作为根本要求,把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劳动者作为办学的基本目标。”张斌说,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打破知识教育的学科体系,强化职业性特征。

美国作家亚力克·福奇在《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一书中说,工匠精神的荣耀回归告诉我们,社会的不断进步,依靠的正是这些富有工匠精神的工匠。

“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不仅要围绕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社会公共服务要求和扶贫攻坚需要,培养大批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而且还要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

张斌说,所谓的工匠精神,不仅具有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而且还要有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