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市培育特色产业助推精准扶贫
天门市属省直管插花贫困市,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28668户、78492人,其中有产业帮扶需求的11373户。2016年以来,天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把产业精准扶贫作为“造血式”扶贫的关键举措,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立足自然条件、要素禀赋、经济水平、市场特点,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为抓手,全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提升农业质量效应和竞争力,积极探索创建多种产业扶贫新模式,促进了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互动融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主要成效
1、激发产业发展动能。通过积极引进市场主体,培育主导特色产业,调优农业结构,调减传统粮棉油种植模式,“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区域板块格局基本形成,综合种养效益稳步提升。形成了以多宝、拖市、蒋湖、张港等四个平原乡镇为核心的20万亩蔬菜特色产业,以竟陵、杨林、小板、渔薪、黄潭等五个城郊乡镇为核心的10万亩设施菜瓜果基地,以蒋场、汪场两个镇为核心的万亩菊花基地,以彭市、横林、麻洋、马湾、干一等五个镇为核心的20万亩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区,以多祥、净潭两乡镇为核心的5万亩浅层藕基地,以汉江沿线7个乡镇为核心的万头肉牛养殖区,以中国驰名商标 “庄品健”大米为品牌的80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配套建设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120座,储藏保鲜能力达到1.5万吨,庄品健集团年加工稻谷能力达到30万吨。多宝镇仅秋冬种植季萝卜面积就达到了6万亩,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有2户,过百万元的有5户。
2、完善产业帮扶机制。特色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为市场主体积极参与产业精准扶贫提供了平台。经营主体立足资源禀赋,尊重市场规律和贫困户意愿,采取“村企对接,企业用工”、“分户饲养、统一经营”、“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土地流转(或托管)、直接获利”、“带田入社、社内务工”、“设施农业、反租倒包”、“资源利用,入股分工”、“公益岗位、优先安排”等模式,因户因人选准帮扶模式,与贫困户精准对接实施帮扶。全市有1573家新型经营主体与11373户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其中吸纳贫困户10户以上的合作社有257家。天海龙合作社采取“土地租赁+返聘务工+入股分红”吸纳21户贫困户入社;全盛禽蛋采取“分户饲养(加工),统一经营”的模式,为每户贫困户无偿提供正值产蛋高峰期的母鸡50—100只、养殖技术、10天的饲料,鸡蛋由公司统一收购的方式,赠送价值12万元的母鸡3000只;多祥镇组织5家浅层藕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人口58人就业;惠丰合作社采取对有能力种植的贫困户免费提供生产资料和作业服务费,就业有难度的贫困户根据劳动强度在合作社选择工种务工,带田入社的贫困户每亩保底纯收入1000元的方式,与28个贫困户进行了对接;茂华蔬菜专业合作社吸纳13个贫困户反租大棚跟种、随卖,基地聘用贫困户长期务工人员17人、季节性临工36人。
3、拓展产业帮扶渠道。在搞好农业经营主体进行产业帮扶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帮扶渠道,形成产业帮扶的合力。组织127家企业结对帮扶119个重点贫困村和8个移民村,帮助贫困村实施增收致富项目65个,帮扶贫困户3585户,吸纳贫困户就业735人。景天集团为岳口镇涂阳村捐赠20万元用于光伏项目,出资30万元设立村级创业扶贫基金,为贫困户安排50个就业岗位。益泰公司支持竟陵街道办祖师村10万元,建设蔬菜大棚基地,吸纳17个贫困户务工。电商市场主体366家,共吸1198名贫困人口参与务工。
4、凸显产业帮扶效果。11月底,市农业局、市扶贫办成立六个专班,对全市产业扶贫考核验收。结果统计:2016年全市参与产业扶贫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573个,结对帮扶贫困户11373户。其中帮扶10户贫困户以上的合作社229家,带动贫困户2027户、6641人,增收总额1314.38万元,户平增收6484元、人平增收1979元。全市2016年计划出列的36个重点贫困村903户、27913人,产业帮扶人均收入5743.87元,超过了脱贫标准。多宝镇甘露村二组郑小华家庭人口5人,劳动力2人,因几次心脏病搭桥手术致贫,今年在天门市顺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帮扶下,承包土地80亩种植萝卜,收入达到50万元左右。
二、主要措施
1、制定产业扶贫总体规划。制定下发《天门市产业扶贫实施方案》,提出了大力发展高效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现代服务业、农村劳务经济等四大产业导向,并结合资源禀赋、现有基础、市场潜力等,在区域布局、种养模式、发展规模、联结机制、市场培育、政策支持等方面进行了统一的规划。
2、建立产业扶贫运行机制。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第一组长,市委副书记、市长为组长,市委副书记为常务副组长,其他相关领导为副组长,相关市直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产业扶贫领导小组。二是精准对接。组织127家企业与119个重点贫困村、8个移民村对接,开展“百企联百村”帮扶活动;对全市建档立卡的78492个贫困人口中,有产业发展需求的11537人,组织1573个经营主体实施对接帮扶。三是建立考评机制。制定下发了《天门市2016年精准扶贫工作成效考核办法》,将产业帮扶、责任落实、扶贫绩效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内容。
3、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为了推动产业扶贫工作的开展,市主要领导多次调研指导产业发展,分季度组织召开了四次产业扶贫现场推进会;在天门日报、天门电视台开办产业扶贫专栏,宣传产业扶贫典型;编发《产业扶贫典型汇编》、《产业扶贫模式推介》50000册,供各地学习借鉴。
4、强化政策激励机制。一是建立了1000万元富硒产业发展基金,奖补,鼓励、支持市场主体带动贫困户开展富硒农产品开发;二是出资2000万元对连片新建钢构大棚达50亩以上的市场主体和农户,给予每亩5000元的奖补,支持发展设施农业;三是开展“助农贷”、“扶贫小额信贷”和小额创业贷款共5035万元,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发展;四是对吸收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土地等生产资料入股、为长期雇工(1年以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奖励;五是对从事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或农家乐经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1万元项目扶持补贴资金。全市整合项目资金3.2亿元,支持产业发展,带领产业扶贫。
5、加强脱贫能力建设。实施新型职业农民、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培训项目,免费开展特色种养实用技术、植保机防、沼气安装维护、农机操作、农产品中介、电商送货等方面的创业培训,支持、鼓励农村群众参与市场建设;组织农技专家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指导,提高种植养殖水平;利用农信通、农技110等信息平台,发布市场信息、病虫情报、田管技术,把产业扶贫与解决群众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
三、问题与建议
1、贫困户的依赖性和期望值过高。部分贫困对象认为扶贫就是给钱,“等、靠、要”思想严重,脱贫的内生动力不强,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建议采取多种措施,为贫困户提供精神支撑。
2、产业扶贫潜力有待挖掘。一是贫困户死守几亩耕地的思想根深蒂固,不愿流转;二是目前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民间利益联结仅限于土地流转,二次分配机制没有建立,土地流转难。规模化、集约化的效益发挥不够,产业扶贫潜力没有完全释放。建议进一步加强引导,落实土地“三权分置”相关政策,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3、产业培育难度较大。受市场风险、自然风险的影响,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高效种养、品牌建设、拓展产业链的主动性不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够。建议树立“扶持市场主体,就是帮扶贫困户”的观念,从政策、资金、项目等各方面,加大对市场主体的培育和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