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团风县精准扶贫的认识与思考
团风县委书记 刘应文
地处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的团风县是一个仅有838平方公里、38万人、建县不到20年的年轻小县,也是省级重点贫困县,还是国家级连片特困大别山片区县。按照中央、省、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我县全面实施“1347”扶贫战略,即横下一条心,计划用三年时间,通过“四个一批”(即开展产业扶持脱贫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的举措,完成7万左右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计划2015年完成脱贫2.8万人,2016、2017年各完成脱贫2.1万人。
一、关于十二五以来扶贫成效及问题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扶贫开发工作部署,大力推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稳步实施“十二五”扶贫规划,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贫困人口逐步减少。贫困发生率由2010年的30.7%下降到2014年的22.1%,贫困人口由2010年的13万人下降到2014年的7.06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3617元增加到2014年的6036元。二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2010年以来,全县农村水利设施、安全饮水、通村(组)公路、电网建设、危房改造、通讯网络、环境整治等累计投入资金31.6亿元,农村面貌大为改观。三是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新农合参合率、新农保参保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均达到100%。农村低保、医保、社保、养老保险等保障措施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四是特色产业基本形成。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基本建成优质稻、蛋鸡、水产、油茶、中药材、苗木花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产业组织化程度提高,全县现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2家、各类专业合作组织520个、家庭农场64个。五是基层组织得到加强。村级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2014年全县村平集体收入达到13.98万元。
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脱贫任务重。全县仍有贫困人口7万多人,贫困发生率分别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的8个百分点和5个百分点。二是攻坚难度大。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扶贫攻坚已进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贫困程度深、贫困成因复杂的“硬骨头”,要使他们迅速脱贫,难度非常大。三是脱贫成本高。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生态脆弱、资源匮乏的北部山区,行路难、饮水难、居住难、用电难、灌溉难、环境差等问题突出,需要大量的财力、人力支持。四是返贫人口多。每年因各种原因返贫的有4200人,占贫困人口的6%,其中因病返贫2680人,占返贫人口的63.8%。五是时间要求紧。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我县必须在2017年实现基本脱贫,而有效时间不到2年半。这些问题对于完成扶贫攻坚任务是一种严峻考验。
二、关于对精准扶贫的认识
抓好精准扶贫,应做到“三个担当”。一是政治担当。省委书记李鸿忠强调,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务必把扶贫开发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和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团风是全省32个重点贫困县之一,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不掉队,必须把扶贫攻坚作为当前最大的政治使命。广大党员干部务必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切实担当起精准扶贫的主体责任,做清醒人、明白人,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宗旨理念,以贫困不除愧对组织的使命感、群众不富寝食难安的责任感,勇于担当、锐意进取,做好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二是历史担当。彻底消灭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神圣的历史使命,没有退路,只有前进。从团风党史和革命史看,八斗湾共存社的建立,见证了团风是全国最早一批建立农村党组织的县;1927年著名的回龙暴动,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同年全县16个区建立了党组织;1938年成立了抗日五大队;1940年建立了王家坊抗日民主根据地;1949年打响了渡江战役上游的第一枪。我县老区人民为民族独立解放、新中国的诞生,为今天的经济社会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我们将牢记历史,不忘老区人民曾经作出的奉献,满怀对老区人民的真情厚意,以饮水思源、知恩图报的感情始终把扶贫攻坚作为历史任务来抓。三是责任担当。面对3年时间脱贫7万多人的艰巨任务,我们必须迎难而上,克难攻坚,以强烈的责任担当抢抓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在扶贫攻坚中大干苦干,大展风采,建功立业。以满足贫困群众所需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扶贫攻坚为己任,以完成任务为荣、完不成任务为耻的责任担当来落实工作任务。
三、关于对精准扶贫的思考
抓好精准扶贫,应因地制宜、稳步推进。首先抓好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工作。7月份,全县精心选派了292个驻村扶贫工作队、98个“第一书记”、45家重点民营企业进村开展扶贫工作,做到了所有村派驻扶贫工作队,贫困村、后进村和难点村驻扶“第一书记”,县领导联系乡镇包重点村,县直所有单位参与精准扶贫,重点民营企业联系重点村“五个全覆盖”。通过一个多月时间,采取“一算四看”(算一算家庭人平年纯收入有没有达到2800元,看是否改造土坯房,看是否改造好厕所和厨房,看致富能力强不强,看就学、就医、养老有无保障)和 “五步工作法”(入户走访调查、召开村民大会、进行公示公告、开展数据录入、实行动态管理等五个步骤),摸清了全县7.06万贫困人口的基本情况,1-8月份已脱贫1.69万人,完成了今年任务的60%,剩下5.37万人是下一步攻坚的重点和“硬骨头”。其次是抓好贫困户的分类施策工作。采取“四个一批”办法分类制定扶贫方案,对全县3.87万名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通过生产和务工实现脱贫,坚持因地制宜,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宜旅则旅,积极发展产业精准扶贫;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偏远山区1.05万名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对丧失劳动能力的1.76万名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对1.4万名因病致贫、返贫的贫困人口认真落实医疗救助各项政策,解决其医疗费用问题,再通过发展生产或外出务工实现脱贫。为了实现扶贫工作精准到位,工作队逐户逐人研究扶贫对策,依据每个贫困户家庭情况、资源禀赋、身体状况、技能条件,每户制定“五个一”帮扶计划(一家一次调研摸底、一家一本管理台账、一家一个扶贫措施、一家一个干部结对、一家一轮全程跟踪),做到因户定策、因人施策。
抓好精准扶贫,应大胆创新思路和办法。扶贫攻坚尤以产业扶贫最为关键。产业扶贫是既“输血”又“造血”,既“扶智”又“扶志”,“扶人”又“扶业”的扶贫。我县充分发挥现有特色产业优势,发挥市场主体作用,通过市场的办法来发展产业和项目,再通过他们来联村包户、结对帮扶贫困对象,推进产业扶贫精准到户到人,快速形成了产业促扶贫、扶贫兴产业的“双赢”格局。具体在“五扶”下功夫:一是出台优惠政策激励市场主体参与精准扶贫(简称“激扶”)。为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扶贫的积极性,我县创新思路与银行联合出台了一系列优惠贷款政策,今年4月份在全市率先开展了“两免一补”(免担保、免抵押、补贴利息)的扶贫小额贷款创新试点工作,建立了贷款风险政银企共担平台,县政府筹措铺底担保金150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000万元、专业合作社募集500万元),牵手县农商行按不低于1:5的放大比例发展贷款业务,实行多方监管,风险共担,分类授信,按“效”(扶贫脱贫成效)贴息。截至8月底,向各类市场主体及贫困户345户发放贷款共计3815.5万元,发展特色养殖基地128个,种植基地27.65万亩。二是设定杠杆追逼市场主体履行扶贫承诺(简称“逼扶”)。为督促市场主体支持扶贫工作,我县在投放扶贫小额贷款之前设定严格的准入杠杆,要求市场主体利用资源优势帮扶周边贫困户脱贫致富,否则不纳入贷款扶持范畴。政府与市场主体签订《帮扶增收脱贫合同书》,明确扶贫对象、帮扶方式和目标任务等,帮扶人数原则上按照贷款额度“每10万元一户”来确定,帮扶方式主要是吸纳就业、土地股份合作、订单生产、扶贫助学等。同时将帮扶成效作为贷款授信和贴息的重要依据,压实市场主体的“主体”责任,用强追硬逼的办法督促他们工作上心、责任上肩。三是挖掘成功典型引导产业精准扶贫创新(简称“引扶”)。我县富民合作社通过新出台的扶贫贴息贷款政策,一次性获贷200万元,新上一套投资近200万元的粮食烘干设备,年可创利70万元。为了回报政府支持,该社先后吸纳安排本村20余名贫困人口就业,人平年收入2.4万元以上,仅今年新上的烘干设备一次性解决6人就业问题。团风天意养殖公司率先推行“公司+农户”订单养殖扶贫模式,即与结对的贫困户达成协议,由公司统一提供品质优良的猪仔、饲料和养殖技术,生猪出栏后又帮助统一销售,养殖户仅负责按标准化养殖要求在家饲养,不拿一分投资成本也不担一点市场风险,稳赚不亏。马曹庙镇大路岗村贫困户刘军原靠散养鸭子每年收入几千元,今年5月份,他利用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将原有200只养鸭规模扩大到3000只,并承包一个20亩的鱼池,将养鸭与养鱼有机结合,形成立体养殖,年收入突破3万元。这些成功典型为创新扶贫攻坚办法提供了蓝本,指引了方向。四是采取有力措施督促干部履行扶贫职责(简称“督扶”)。为督促干部尽职尽责抓好扶贫攻坚,我县成立了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和指挥部,指挥部下设了由县委常委、纪委书记任组长的督查专班,采取跟踪督查、随机抽查、定点检查等方式,重点督查乡镇干部和工作队员是否真实帮扶、政策和资金是否严格落实、措施和方法是否有效、扶贫成效评价是否科学有力、贫困群众对扶贫工作是否认可,特别加强对产业精准扶贫的督查,重点关注“一户一策”的扶贫策略对不对路,贫困户的思想稳不稳,市场主体的热情高不高,金融机构服务质量好不好,及时发现反馈问题,督促限期整改,及时发现挖掘正、反两方面典型,正面的大力宣传,反面的给予曝光,用超常规手段督促各级各部门各负其责、履职尽责。五是严格考核兑现确保完成扶贫攻坚任务(简称“考扶”)。 为完成扶贫攻坚目标,我县加强产业精准扶贫四个层面的考核:一是考核参与扶贫的市场主体,主要采取“四看”:看市场主体与各方的协议是否签订,看扶贫人数是否按照“每10万元一户”落实到位,看扶贫对象是否按约定要求参与就业,看扶贫对象收入是否达标。对包户数量大、带动稳定脱贫人口多、产业精准扶贫到户到人有突出贡献的市场主体给予表彰、奖励和政策倾斜,对考核结果确定为不合格或者不达标的市场主体,将取消当年贴息待遇和下年度享受扶贫贷款资格。二是考核驻村扶贫工作队及帮扶干部,主要采取“三查”:一查到岗勤不勤,即查干部到村到户考勤表,有无缺岗脱岗行为,二查工作实不实,即查精准识别、“一户一策”落实情况,有无错漏和因工作不实群众上访行为,三查效果好不好,即查贫困人口收入有没有明显增长、有没有真正脱贫。对于考核优秀或者合格的干部,县委予以提拔重用;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干部实行“召回”管理,经学习培训后“再上岗”。三是考核各乡镇和部门,主要采取“两比”:一比下派的工作队员、“第一书记”、结对帮扶包保干部到位率,二比各乡镇和部门脱贫任务的完成率。精准扶贫考核结果为各乡镇和部门年度考核总权重的70%,对考核末位的领导班子进行组织调整。四是考核村级,主要考核各村脱贫率和产业发展状况,考核结果与评模评先及相关奖励挂钩。通过一系列的“硬”考核,结“硬”账,倒逼扶贫攻坚任务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