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看”:瞄准靶心扶真贫
——贵州精准扶贫探访(一)
贵州是我国贫困面最大的省份之一,近年来,该省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围绕“扶谁的贫,谁来扶贫,怎么扶贫”,探索出一条精准扶贫之路,成效显著。贵州经验值得湖北借鉴。本报今起开辟“学习贵州,精准扶贫”专栏,推出本报记者深入贵州赫章、威宁等贫困山区采写的一组系列报道,敬请读者关注。
迤那,彝语中有着诗一般的名字,意为“美丽的海子”。可是,“一年辛苦半年粮,有女莫嫁迤那郎”,贫穷落后一直是这个偏远小镇最醒目的标签。
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就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摸索出了一套享誉全国的扶贫“四看”法。
6月27日,记者走进威宁县迤那镇五星村,宽敞的通村路,白色的小楼房,连片的药材基地,似乎都在述说着变化。“没有识别的精准,就没有扶贫的精准。”五星村党支部书记李仁兵说。按照国家农村扶贫标准,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2736元确定为贫困户。李仁兵坦言,精准的数字判断看似科学,但在实际操作中并不方便。他打了个比方,农民今天卖了土豆,明天外出打了零工,不可能有详细记载,无法精准统计。
驻村干部吴刚是威宁县统计局职工,他统计出来的农户收入数据跟实际情况时常有出入。到底是政策上有偏差,还是工作方法有问题?对此,吴刚十分困扰。
恰恰是种种困难,“逼”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四看”土办法。
“四看识真贫工作法”看似简单,却管用实用,直切扶贫工作的关键。迤那镇镇长穆春林介绍,一看房:考察住房面积、房屋结构及庭院环境等方面,估算其贫困程度;二看粮:从耕地质量、种植结构、人均占有粮食、养殖情况等方面入手,估算农业收入和支出;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分析劳动力结构、健康状况、务工情况等方面,测算务工收入和医疗支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调查教育支出、教育负债、教育回报等方面,估算教育支出压力和其发展潜力。
据了解,这是一套百分制考核体系,综合考评在60分以下判定为贫困户,60-80分为不稳定贫困户,80分以上为真正脱贫户。通过此办法,全镇从9500户农户中精确识别出1610户贫困户共5533人。
“四看”精准识贫,老百姓纷纷点赞。目前贵州全省4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学习推广了“四看”法。
“四看”法还有一套完整的流程,须通过“农户申请——入户调查——村级评议——回访统计——张榜公示——审核确认”等10项程序,全部“绿灯”,方能确定贫困户。
赫章县海雀村村民王光文就是通过“四看法”筛选出来的贫困户。
一家4口人长期住在阴暗低矮的土坯房里,靠种马铃薯勉强糊口,家中两个孩子读书,时常学费都交不上。2013年底,在“四看”的机制识别下,王光文一家综合考评为57分,被确定为贫困户。公示后,村里无人异议:他家确实贫困,应该帮!
记者走访赫章县和威宁县几个贫困村发现,贫困对象都做到“户有卡、村有账、镇有簿”,住房、生产、教育等实际情况可在贵州扶贫网查询,每个月更新一次,动态管理。穆春林告诉记者,“即使中途有因病致贫、因灾致贫的现象,也能及时纳入贫困对象,确保不留死角。”
有进,也有退。中心村马兰巧经过结对帮扶,一家人生活水平明显改善,2014年考评得分70分,村里“毫不留情”地将她退出了贫困户行列。对此,马兰巧坦然接受,“还有比我们得分更低、更困难的农民,退出我们心服口服。”“四看”,如同精准的“扫描仪”,科学定位真正的贫困。截至2014年底,通过“四看”法,2014年贵州省共计识别出贫困村9000个、贫困人口745万人,从目标不准的“漫灌”扶贫,转入更加有的放矢的“滴灌”扶贫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