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个马蜂窝扎堆同一小区 隔壁养蜂场数万只蜜蜂惨死
图为:马蜂伺机发动进攻
图为:马蜂在啃食蜜蜂蜜
楚天都市报讯 本报记者周治涛 实习生王卫 通讯员田景超 摄影:记者朱熙勇
楚天都市报:
傍晚开窗晾衣服,听到嗡嗡嗡响声,探出头一看吓了一跳:一个篮球大的马蜂窝挂在我家房檐上。在华中农业大学教工宿舍西苑小区,好几户和我一样住在顶层的居民,都在窗户附近发现马蜂窝,为什么马蜂这么喜欢我们小区?居民们都感到很好奇。
——读者李先生
今夏,华中农业大学教工宿舍西苑小区总有成群马蜂活动。这些马蜂从哪来?为何扎堆在此筑巢?记者随湖北省养蜂学会副理事长、华农高级工程师张新军一路追查,最终揭开了谜底。
图为:大如篮球的马蜂巢
一栋楼上挂了三个蜂窝
日前,记者来到西苑小区,在居民指引下发现,该小区20、28、31、32、33、35和36这七栋楼有马蜂筑巢,其中33栋楼多达3个,另外还有两个马蜂窝筑在楼旁大树上,最大的有篮球大,最小的也有成人拳头大小。
住在33栋的李先生介绍,他家阳台窗外不远处就有1个马蜂窝,一次他晾衣服时不慎碰到,立刻被马蜂围攻,他匆忙蹲下身子逃回屋内,此后再也不敢轻易开窗。
住在31栋的刘婆婆快70岁了,她告诉记者,去年就发现楼栋里有1个篮球大小的蜂窝,每天下楼时她都战战兢兢,后来物业公司工作人员及时清理掉了。刘婆婆说,虽然以前偶尔也有马蜂筑巢,但从没像今年这样一下子出现这么多。
“最近不少居民反映小区有马蜂窝。”该小区保安钱师傅说,几天前附近消防中队接到报警赶到小区,在对马蜂窝进行勘察后表示,蜂巢筑在楼栋顶层房檐下,将想办法摘除。
图为:养蜂人损失惨重
小区外养蜂场疑是目标
多达11个马蜂窝扎堆筑在一个小区的情况十分罕见,对此,有居民认为是因为该小区绿化比较好,但养蜂专家张新军提出了异议。日前,记者随他一起寻找答案。
据悉,通常情况下,马蜂筑巢都会选择垃圾堆、菜场等食物比较充足的地方,但现场巡视的情况令人费解——该社区内比较干净,不见成堆垃圾,附近也没有大的菜场或集贸市场,为什么来自不同“家庭”的数千只马蜂会聚集于此?
经多方走访,专家最终把焦点锁定在附近的一个蜜蜂养殖场——养蜂场距该小区大约500米,张新军观察发现,蜜蜂从来不飞到该小区附近,而马蜂却总是往蜂场方向活动。鉴于此,张新军推断,这些马蜂“身在曹营心在汉”,它们住在这个小区,但实际上是冲着附近的蜜蜂来,因为马蜂喜欢吃蜜蜂,每只一天最多可吃四五十只蜜蜂。
数万只蜜蜂惨遭“劫杀”
张新军的推断在养蜂场得到了证实,该蜂场负责人毛顺章师傅,每天一大早就得与马蜂上演“人蜂大战”。
“这些马蜂一天到晚围着蜂场转悠,一种是偏黑色的大个马蜂,直接咬死并吃掉蜜蜂;另一种是偏黄色的马蜂,经常咬死蜜蜂后钻到蜂箱里偷食蜂蜜,十分可恶。”毛师傅说。
据悉,每天凌晨5点半到7点半是马蜂最为活跃的时段,毛师傅就得穿上工作服,用专门的拍子在蜂箱周围守护,拍死那些前来“打劫”的马蜂,平均每天要拍死上百只马蜂,尽管如此,仅近几天就有两个箱子的数万只蜜蜂被马蜂咬死,损失达上千元。
“眼下马蜂开始筑巢越冬和培育幼蜂,需要大量的食物来补充能量,而活动较为集中的小蜜蜂以及鲜美的蜜蜂幼虫是马蜂的首选。”张新军说,清晨因为露水较重,蜜蜂飞行缓慢,所以小区马蜂会在那个时候赶到蜂箱口蹲守。
图为:蜂群起反击
一分钟啃食一只蜜蜂
那么,大马蜂是如何劫杀小蜜蜂的呢?20日上午,记者蹲守在蜂箱附近,亲眼目睹了一幕幕“残忍而血腥”的场景。
当天上午11时许,室外温度约20多摄氏度,几十只马蜂围着蜂场盘旋。在贴近地面的蜂箱口,一只黑黄色条纹的马蜂,扇动着翅膀悬浮在空中,紧盯着进出的蜜蜂。一只采蜜归来的蜜蜂打量着这个不速之客,原本悬浮的马蜂突然蹿上去,伸出前腿抱住蜜蜂,并死死咬住蜜蜂的脖子,抱着它快速落到附近空地上。这只马蜂显然对蜜蜂的头部和腹部兴趣不大,而是嘶咬着蜜蜂背部“肌肉”大快朵颐。不到1分钟时间,被啃食得残缺不全的蜜蜂被丢弃在草丛中,旁边还有无数的被咬死的蜜蜂伙伴。
就在马蜂还在回味时,十几只蜜蜂围了过来,纷纷翘起尾部蜂针发起进攻。虽然蜂群把马蜂围成团在地上翻滚,无奈个头悬殊,马蜂很快就逃脱围攻,并再度朝蜂箱口飞去。
链接
化妆或是饮酒易遭马蜂攻击
马蜂又称为“胡蜂”或“黄蜂”,个头比蜜蜂更大,毒性也更强,被马蜂叮咬的人会出现过敏和中毒反应,严重的甚至导致死亡。据悉,入夏以来武汉市区每天都会接到数十起社区发现马蜂的报警,大多被及时摘除。
“马蜂嗜食甜性物质,通常不会主动攻击人类。”张新军提醒说,马蜂喜欢捕食蜜蜂,因此市民应尽量远离蜜蜂场。另外在水果、蔬菜垃圾较多的菜市场、集贸市场也有很多马蜂活动,社区应及时清理垃圾堆。此外,夏天一些喜欢化妆的女士也要注意,因为很多化妆品所含的化学合成物质和气味容易招蜂,饮酒的人也易受到马蜂的攻击。如果被马蜂攻击,应尽快用衣物包裹暴露部位蹲伏,不要奔跑扑打。发现马蜂窝不要自行摘巢,最好报告消防部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