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视频《文明如厕》走红 记录7人疏通武昌300公厕

30.06.2015  13:38

  7个外来汉子,担负着武昌300多座公共厕所的疏捞工作,他们就是大家俗称的“掏粪工”。

  7人中有4人姓李,另3个人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分别是“应、成、全”,所以,他们被朝气蓬勃的大学生们冠以“理(谐音李)应成全”组合。6月27日,大学生们用方言拍下的《文明如厕》视频,迅速在网上蹿红。

  近日,楚天都市报记者也多次走近7位掏粪工,记录他们的苦乐人生。

   《文明如厕》视频走红

  引出7人“掏粪组合

  “世界那么大,出门来玩耍,如厕要排队,一个一个来;世界那么大,如厕你莫急,蹲位要对准,肥水莫外流……”6月27日,这则由武汉大学生用方言拍摄的视频《文明如厕》一上线,迅速蹿红,“理应成全”这个掏粪工组合,也小小的火了一把。

  上月,武汉市城管委举行百万大学生竞拍城管之星活动,大学生们给7名掏粪工起名“‘理应成全’星光组合”。

  组合成员是武昌厕管站的7名普通掏粪工人:李刚、李双喜、李旺华、李以文、胡声应、卢朝成和余再全。最小的42岁,最大的67岁,全都是以厕为家。组合的名字虽然好听,但他们的工作却没那么亮眼。

  7人中,42岁的嘉鱼人胡声应干这一行4年了,是最年轻、也是干这份工作最短的一个。之前他在家种过田,也在武汉干过送货员。

  4年前,一个熟人问他愿不愿意当掏粪工。“开始不同意,后来想到孩子也能跟着在城里读书,才答应了。”胡声应来到武昌厕管站后,妻子也被安排清扫紫阳湖公园公厕,一家三口就住在公厕10平方米的管理间里。

  昨日,楚天都市报记者走进他的家,虽显拥挤,却很整洁,还有空调和电视。13岁的儿子在读小学6年级,成绩挺不错。这是最让两口子欣慰的地方。

  班长李双喜57岁,来自鄂州葛店,干这份工作30年了,妻子吴连弟在武昌忠孝门当厕管员。

  67岁的李以文年龄最大,身体硬朗,曾当过兵;53岁的李旺华夫妇来自应城,干这一行也有26年了;来自四川陇县的卢朝成夫妇也是“以厕为家”,现在小女儿都20岁了。

  其他几人,也都是住在公厕管理间里,有的子女也在一起住。虽然比较拥挤,但他们说:“一家人能住在一起,也还不错。现在,单位又给我们买了养老、医疗等保险,也知足了。

  每年疏捞公厕700多次

  鼻子已闻不到臭味

  6月25日下午3时许,突然下起了雨,武昌区积玉桥街凤凰社区公厕粪便又将要外溢了。接到电话后,班长李双喜带领4名掏粪工前来处置。

  他们抱起碗口粗的管子,塞进化粪池窖口,然后启动机械,将粪便抽进罐车内。“过去全靠人工掏,现在机械化了,省事不少。”一个小时后,粪窖抽空,他们收拾家什收工。

  上周,记者随他们来到武昌中科院水生所附近的一处公厕,处置被粪便堵塞的管道。距现场十几米远,记者就能闻到刺鼻臭味,而他们在2个小时的处置过程中,没戴什么防护器,甚至连口罩也没戴。“我们闻不到臭味了,所以也没必要进行什么防护,再说戴口罩不方便干活咧!”卢朝成笑着说,“这也是职业病,但是没有列入职业病序列呢。

  对于何时对臭味失去敏感,他们说不出准确的时间。胡声应记得他是在第3年时,突然闻不到臭味了,“一问几个同事,才知道大家都对臭味没知觉了。

  武昌区有100多万人口,公厕有320多座,每年要疏通700次左右,平均一天两座,他们全部是“裸着鼻子上阵”。

  “我们只是对臭味不敏感,但对香味等其他味道,还是闻得出来的。”李双喜说,回家买菜做饭,一样可口咧。

   深知干这行难免有尴尬

  怕别人嫌臭很少串门

  不管如何,7人心里也都清楚,社会上对他们的偏见还是有的。每天下班后,他们都会将工作服洗干净,再换上其他衣服回家。尽管如此,臭味仍然难以完全消除干净。

  有一次,李以文下班后乘公交车回家,周围的乘客都离他远远的。开始他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直到听到有人抱怨了一声“真臭”,他才明白,臭味窜入了毛衣,而自己却闻不到。从此,每当要去人多的地方,他都将里里外外的衣服全都换掉。

  余再全对此也有同感。他说,10年前的一天傍晚,家里先来了客人,而他刚进家,客人就说“时间不早了,不打扰了。”后来他才得知,是人家嫌他身上臭味太重了。这件事让他至今难以释怀,以致让他养成了不串门的习惯。甚至是老家,他也很少回去。不过,妻子黄红梅直夸他饭菜烧得好,色香味俱全。“他们虽然对臭味不敏感,但他们负责的公厕却干干净净,市民同样闻不到臭味。”武昌区城管委一位负责人说,每次考评,一般都是“优良”。

  吸入大量沼气栽倒粪池中

  掏粪也常遇生死考验

  苦、脏、累这三个字,对他们来说只算小事一桩,他们也时常面临生死考验。

  10多年前,武昌区很多公厕是沟槽式的。和平大道和平里有个公厕,服务周边上万户居民,当年,这座公厕时常粪水四溢,臭气熏天。他们往往抽干粪水后,跳进2米多深的粪池中,对堵塞管道进行疏通。

  有一次,疏通完后,一同事爬上窨井,突然一头又栽倒在粪池中。李以文身绑绳子,连忙将他救出送医。医生介绍,他是吸入大量沼气所致,由于抢救及时,才没有大事。

  疏通化粪池管道,有时也会遭遇危险。2001年10月,武昌一商业区粪水四溢,李刚和同事前去处置,他们钻进80厘米的管道内,发现管道被杂物堵住了。

  唯一的办法,就是打通被堵的地方,但这样做危险却很大:一旦打通,粪水突然下泄,会将疏通人员冲进下面2米宽的箱涵中,用他们的话来说,“结果就是九死一生。

  在充分考量后,李刚和同事决定先挖出一个松动部位,然后在管道内匍匐前进20米,用水枪打开一个小缺口,外面的同事,用绳子迅速将他们拉上来。随着管道缺口越来越大,下水管道逐渐打通。

   粪池里掏出过手机也摸到过首饰

  对意外之财从不动心

  干他们这行,还时常掏出一些贵重物品,对这些意外之财,他们毫不动心。有时掏出了手机、首饰等,他们也都及时上交,请单位帮忙找失主。“师傅,我的手机掉粪坑里了,快帮我捞起来。”去年8月的一天晚上,已经睡觉的胡声应被敲门声惊醒,一位女士向他求援,自己的手机不慎落入便坑,里面有数百个重要客户的联系方式。

  他二话不说,用手伸进便池中,10分钟后,将手机摸出。女子擦干净后,发现手机还能用,掏钱要致谢,被胡声应婉拒了。

  2006年,两位自称来自汉川的女子,在武昌朝阳巷公厕如厕时,将报纸包着的3000元滑落便池中,急得大哭起来。

  民警请来李双喜和同事帮忙,他们打捞了2个小时,没有发现钱的踪影。女子失望离开的眼神,至今让李双喜记忆犹新。他想不明白,这钱怎么会找不到呢?李双喜说,此事已过去9年,但仍感觉像一块石头,在他心里没有落地。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