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从根本上解决服务贫困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
实施“四双”工程 开展“千村”帮扶
如何解决服务贫困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难题,真正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落到实处,十堰市以扶贫开发工作为突破口,在全市实施“四双”工程,开展“千村帮扶行动”,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6月16日,市委书记周霁主持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再次专题研究部署新阶段扶贫开发和重大民生工作,要求将农村扶贫开发作为十堰当前最重要的事项、最艰巨的工作、最紧迫的任务,作为检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成果,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结穷亲”、“帮穷户”帮扶活动,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拔掉“穷根”。近日,十堰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十堰市“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行动计划 推进精准扶贫四大工程实施方案》,决定从2014年开始在全市开展以“部门驻村、干部包户包人,帮建农村基层组织、帮建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市场主体带动扶贫产业发展、能人大户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促干部作风转变、促群众增收脱贫”为主要内容的“双包双建双带双促”帮扶活动。用6年时间在全市1000个贫困村开展“千村帮扶行动”,对1万户贫困户进行结对帮扶。
一、全员上阵,实现了贫困村帮扶工作全覆盖
十堰市实行市、县、乡三级联动,部门、企业、科技工作者三位一体的方式对贫困村贫困户进行帮扶。明确实施“四双”帮扶主体为市直、县(市、区)和乡镇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中央驻市企业、市属各类企业和市场主体;全市各级各类科技工作者。要求全市各级干部职工包扶贫困户,原则上县处级以上领导包1户、一般干部包1人。对全市贫困发生率在30%以上的重点贫困村和所有有劳动能力、脱贫愿望的贫困户实现了帮扶工作全覆盖。
目前十堰市直34名市级领导干部、1116名副县级以上干部已结对包扶贫困户1150户,12300名科级以下干部已结对包扶贫困对象12300人。173个市直单位320名干部已组建80支驻村扶贫工作队,进驻80个贫困村开展工作。1000家规模以上企业进驻1000个贫困村,1000名科技特派员及时为贫困村提供科技信息服务。截至目前,十堰市共有1万多名干部参与结对帮扶工作,1万多户贫困户得到直接帮扶。
二、创新方式,丰富“四双”工程内涵
1、行政事业单位驻村开展“双包”。市直、县(市、区)的乡镇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帮扶贫困村,每个贫困村派驻一个工作队。
2、千家企进村开展“双带”。十堰市鼓励和引导市场主体参与扶贫开发,组织1000家以上各类企业和市场主体进村开展“市场主体带动扶贫产业发展”活动。通过投资、信息、项目、市场、技术、就业等多种途径,带动贫困村开发优势特色资源,培育主导产业,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帮助转移就业,开展扶贫济困,最终达到村企共建,互利共赢。
3、千名科技特派员联村开展服务。十堰市还组织选派1000名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以及农村实用技术、生态、环保、信息化等行业的科技人员和农村乡土人才,到1000个贫困村免费开展科技培训、科技推广、科技示范和科技服务,为每个贫困户培养一个科技致富明白人。
4、开展“组团式”帮扶。市直以县为单位组成工作团,确定一个单位作为工作牵头单位。牵头单位每年至少召开3次联席会议,研究工作计划、落实相关项目、解决有关问题。县(市、区)以乡为单位成立帮扶工作团。
三、明确任务,严格考核,增强帮扶主体责任意识
十堰市对部门驻村、企业进村、科技特派员联村工作任务分别进行了明确。为了把帮扶责任落到实处,还精心设定了年度考核指标,考核指标分为指定指标、自选指标和包扶对象评价三部分。指定指标内容由市“四双”考核办公室确定,市直部门、干部职工和县(市、区)按指定指标内容和要求提出量化指标。自选指标由市直部门、干部职工和县(市、区)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包扶对象评价由市“四双”考核办公室不定期随机对包扶对象进行抽查,结果作为年度考核依据。
四、加强领导,为“四双”工程提供组织保障
十堰市各级党委、政府分别成立了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四双”帮扶工程领导小组。各帮扶单位也成立了帮扶工作办公室,落实单位“一把手”的扶贫责任,切实做到组织领导到位、工作措施到位、脱贫责任到位,确保活动有效开展。
五、率先垂范,不断掀起“四双”工作新高潮
市委书记周霁亲自联系丹江口市官山镇赵家坪村6组贫困户尹代龙一家,在认真调研尹代龙家贫困现状后,决定今年帮助他家发展30亩核桃,新建一个20平方米标准羊栏,发展山羊100只以上。市长张维国联系郧西县六郞乡罗坡垭村贫困户柯勇一家,帮助发展桑蚕养殖,新建5间养蚕房,推荐柯勇家儿子到城区一家汽车维修企业打工。其他市级领导也纷纷到所联系贫困村“认亲认户”,因户放策,一户一法,结合实际制订帮扶措施。
茅箭区区委书记赵哲今年以来多次深入包扶户陆隆清家了解情况,扶持陆隆清养殖土鸡。目前,陆隆清已养殖土鸡2000只,预计今年可以增收2万元。房县青峰镇发动党员干部深入116户贫困户家中,为他们谋划脱贫致富路子。在结对帮扶中,该镇干部注重变捐助为“引路”,找准“穷根子”,标本兼治,摒弃以往那种“缺物捐物、缺钱捐钱、坐吃山空”的帮扶办法,帮助困难群众增强致富信念,谋划致富奔小康的出路,引导贫困户从自身实际出发,重点发展一些投资小、见效快的“小本”经营,多养家禽牲畜,多栽经果林,促进贫困户增收。据统计,该镇党员干部已与袁华等116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帮助他们发展烟叶、食用菌、魔芋、中药材、蔬菜和养殖业,引导他们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
六、加强宣传,不断营造“四双”工程氛围
为了把“四双”工作引向深入,十堰市在《十堰日报》、十堰电视台等市级主流媒体开辟《“四双”工程在行动》专栏,对全市在“四双”帮扶工作涌现的先进典型进行了宣传,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帮扶氛围,“四双”工作在十堰遍地开花。
茅箭区茅塔乡康家村党支部书记王顺金说,通过“双包”,包联干部对贫困户基本情况、脱贫增收情况了如指掌,贫困对象有了主心骨,可以随时找帮联干部沟通咨询、寻求帮助;包联干部心中有了牵挂,通过深入贫困对象家庭,详细了解贫困对象的生产生活情况,充分体会贫困对象疾苦,增近与群众之间的感情,主动承担帮扶责任。
被群众公认为“双高双强”(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服务能力强、发展能力强)的张喜忠,自担任张湾区柏林镇白马山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咬定茶叶产业不放松,坚持走“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之路。目前,该村实现了“土地以茶为本,农民以茶为业,增收以茶为主”的发展格局,茶叶产业逐步成为带动全村、辐射周边的主导产业。
张湾区黄龙镇斤坪村蔬菜种植能手王少礼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牵头组建了十堰市昌洁无公害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蔬菜基地13000余亩,年均产量4500万公斤,与市内20余家酒店、超市签订了供货合同,并积极开辟周边外销市场,实现了菜农与市场的无缝对接。如今,“昌洁”已成为十堰农村专业合作社的金字招牌,被评为“全省知名农村专业合作社”。
从张湾区花果街办花园村走出来、资产过亿元的十堰市通路实业公司总经理王涛,村民联名请他回村带领村民谋发展。他把自己的企业交给职业经理打理,于2011年3月毅然回村当起了村党支部书记。回村三年来,王涛不要一分钱报酬,带领村两委干部,结合村情,制定了“改善基础设施,发展集体经济,打造生态旅游,加快脱贫进程,建设美丽新村”的发展规划,并扎扎实实付诸行动,花园村面貌日新月异。
在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同时,十堰积极组织实施“市场对接”、“银社对接”工程,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得到快速发展壮大。目前,全市累计培育发展合作社1128家,累计发展家庭农场112家,新增专业大户602家。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有力促进了全市茶叶、核桃、中药材、山羊“四百万”工程的快速推进,成为带动贫困农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新途径和活跃农村经济的新亮点。
郧县大自然蔬菜专业合作社以十堰渝川食品有限公司为依托,引领农民发展蔬菜产业,目前已带动郧县20个乡镇、200个村、2.5万农户种植蔬菜,拥有蔬菜基地2万多亩。通过“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农超对接”新模式,解决 “基层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千家万户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让农民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2012年,郧县大自然蔬菜专业合作社被农业部评为“国家级示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