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残联借力政协提案办理 扎实实施残疾儿童“阳光康复圆梦工程”

30.06.2020  17:00

随着政协提案《关于将7-14岁儿童康复救助项目经费纳入政府救助范围的建议》办理完毕,襄阳市残联创新推进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现全市0-15岁残疾儿童应救尽救、即时申请即时救助,残疾儿童“阳光康复圆梦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建立健全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体系,是一项综合的社会保障工程,需要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群策群力。2019年以前,湖北省对0-6岁残疾儿童康复实施了应治尽治的全覆盖救助,但是还没有扩龄安排到7-15岁残疾儿童。这些7-15岁儿童又迫切需要得到继续康复训练,否则前期0-6岁康复训练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最终导致残疾。

2018年襄阳市残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伊始,决心改变这种状况,结合残联工作实际,依托办理政协提案《关于将7-14岁儿童康复救助项目经费纳入政府救助范围的建议》,积极发力,协调相关部门,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补短板、强弱项,扎实实施残疾儿童“阳光康复圆梦工程”。在这一年,市残联进行深度大调研,组织4个调研专班,利用两个月时间深入到12个县(市、区),对各级残联、相关部门、定点康复机构、服务对象开展多层次调研,通过实地访、现场问、当面讲、入户询四种方式,摸清全市0-15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现状、存在问题。市残联决定在基层试点,南漳县政府率先出台《关于印发南漳县7-14岁四类残疾儿童实施专项康复救助工程办法(试行)》,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资金全部由本级政府承担,列入精准扶贫项目政策。老河口市、枣阳市、谷城县也从康复医疗角度,探索和推进了为7-15岁残疾儿童提供部分免费救助项目。

2019年市残联在广泛调研,试点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为更好地落实提案所提的问题,认真做好协调工作,起草了《襄阳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征求意见稿)》,悉心征求市教育局、民政局、财政局、人社局、卫健委、市场管理局、扶贫办7个部门意见,并积极促成市政府法制办召集市残联及七部门参加的会议,对《救助制度》进行充分讨论,经过充分考虑吸纳各部门意见建议,形成《救助制度(送审稿)》,2019年4月,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襄阳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通知》(襄政发〔2019〕8号),实现了全市残疾儿童救助年龄、救助对象、户籍限制、救助项目、救助标准五个方面全面突破。在救助年龄上,对0—15岁残疾儿童实施全面康复救助;在救助对象上,扩大至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孤独症等六类残疾儿童,包括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残疾儿童和儿童福利机构收留抚养的残疾儿童,残疾孤儿、纳入特困人员供养范围的残疾儿童,其他经济困难家庭的残疾儿童;在救助户籍上,不仅包含襄阳市户籍儿童,也包含持有本市居住证的襄阳市籍外儿童;在救助项目上,扩大至儿童视障、肢体手术、机构康复训练、辅具适配等;在救助标准上,针对不同救助项目作了明确规定和适当提高。2019年6月,市残联联合市卫健委、教育局、民政局、医保局等部门出台《襄阳市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襄残联发〔2019〕15号)。全市已经培育建立19家定点康复机构,2019年襄阳市0-15岁康复救助儿童增加到1759名,占全省救助总量的14.23%。

2020年以来为保障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将疫情对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影响降到最低,针对残疾儿童家长需求,经过广泛调研,市残联制定印发《关于做好新冠肺炎期间残疾儿童线上康复服务的通知》,实行线上线下服务双结合,有效解决残疾儿童康复训练难题。同时,市残联主动与各相关部门对接沟通,多措并举,形成工作合力。一是加大财政投入。财政部门积极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配套资金,实行经费全员保障。二是即时筛查救助。卫健、残联部门建立残疾儿童康复信息筛查互通机制,发现一例、登记一例,救治一例,对新发现的残疾儿童及时进行康复评估,将专业的康复机构介绍给残疾儿童家长,协助家长选择最适合的康复专业机构,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教育部门将特殊教育依法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支持特殊教育机构开展学前残疾儿童康复教育,完善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为康复后的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小学或幼儿园提供支持保障。三是解决生活困难。民政部门将符合条件的丧失劳动能力重度残疾人单独纳入低保;对已纳入低保的残疾儿童享受全额保障,其中重度残疾儿童还可享受不超过20%增加低保金;对遭遇突发性临时性困难残疾儿童家庭给予临时救助。四是完善救助项目。医保部门积极落实医保救助,按规定将残疾儿童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纳入医疗保险报销范围,根据残疾儿童医疗康复需求,将脑瘫儿童门诊报销比例由50元人/天提高到100元/天。五是开展学术研究。市残联积极破解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公益机构短缺难题,依托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特殊教育学院力量,支持襄阳市妇幼保健院、襄阳市中心医院、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公立医院探索开展孤独症儿童“医疗康复+特殊教育”融合康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