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国制造2025”需要怎样的高端技工?
最近,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的实操车间被重新布置:红色和绿色区域整齐排放着45台数控加工中心——国产数控机床中的主流装备。机器旁,身着工装的年轻工人,时而聚精会神操作电脑,时而挽起袖子俯身调试设备。偌大的车间里,只有机器运转的隆隆声。
10月12日至16日,第五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加工中心操作工和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决赛在这里角逐。从各地层层选拔的170位技术工人,全部是来自企业一线。决赛第一名,将有资格按程序向全国总工会申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前5名则由人社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时代呼唤我国制造业必须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普通劳动者和一线生产工人,运用基本工具和工艺的技能和创造……”决赛开幕式上,全总领导在致辞中的一番话,表明了全总、科技部、人社部、工信部联合举办此次大赛的初衷: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国,培养急需的专业技能人才。
数控高手决战京城
10月13日14时30分,加工中心操作工和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的第四场实操考试正式开赛。
第五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总裁判长金福吉,坐在临时搭建的办公室里,目不转睛盯着面前的监视屏。这是他第三次担任大赛的总裁判长了,“以前比赛一开始,场内先要安静很长时间,选手们要琢磨考题,然后动手操作。现在的年轻人一上来就能操作,说明他们充满自信,也说明对设备更熟悉了。”
每次大赛都是培养和选拔人才的过程。此次大赛自5月启动以来,仅报名参加省级选拔赛的职工选手就达到5362人。其中,67.1%的选手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更有18人具有博士学位。
金福吉告诉《工人日报》记者,大赛在设计考试题目时颇为讲究,以加工中心操作工为例,其考点有113项,涉及汽车、摩托车、航空航天等众多高新技术领域,考察选手设计、感官等能力。同时,命题组特意在比赛中加入了构造更为复杂、技术要求更高的多轴联动加工技术,这是加工圆锥、圆柱等空间平面零件最高效的技术,在航空航天和民品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此次大赛“高手”云集。大赛副总裁判长李永君是国内最早接触多轴加工机床的技术人员之一,许多参赛队的技术指导则邀请了全国劳模担纲。
全国劳模潘春胜是吉林省代表队的技术指导。他并不特别看重队员们是否能取得第一名,而是更希望看到年轻技术工人们的进步。“加工一个组件,正常要8~10小时,但是比赛要求选手6小时内必须完成,效率提高了30%。比赛更考验选手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是综合能力的提升。”
全总经济技术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大赛提前一个月公布了样题,以便让更多工人共同练习技能,同时,在高手如林的大赛中增加了试题解析环节,让选手了解自己的技能优缺点,并安排了论坛、讲座、参观等活动,为职工们提供切磋技艺、交流技术的平台。
“比赛并不是目的,而是通过竞技促进加工制造先进理念在一线操作工中的学习和普及。”从事裁判长多年,金福吉乐见选拔的技术工人成长成才的故事越来越多。
制造强国需要复合型人才
在大赛启动新闻发布会上,组委会负责人介绍了选择比赛项目的原则:突出引领现代工业技术发展方向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同时关注基础性技能。
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提出,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版“工业4.0”时代需要怎样的技术工人?
“为高端制造业培养视野宽广、技术扎实的好技工!”全总经济技术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加工中心操作工和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非同一般,它们都是影响现代企业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而这方面人才也是十分紧缺的。
“数控机床就像装备制造业的‘工作母机’,它加工出的精细零件构成了装备的细胞。比如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国防装备的关键零部件,具有一定特殊性和加工难度,用普通设备和传统工艺无法实现,必须采用多轴联动、高速、高精度的数控机床才能满足要求。”李永君说起老本行就打开了话匣子。他认为,只有拥有基础扎实的制造能力,才可以生产出先进的装备产品,实现高价值产品的生产。
“什么是技能?技能就是操作的能力。”金福吉认为,技术工人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也要通过实操培养动手能力,并在岗位上发现问题,通过创新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人才是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许多技术创新都来自工厂车间,而加工技术从手工操作到智能化、网络化,对工人的能力要求更高了。不仅要有操作机床的效率,还要具备工艺能力,比如加工参数、刀具的选用,以及编程能力。”李永君觉得,中国制造2025需要的工人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根据中央发布的一系列提高职工素质、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措施,预计到“十二五”末,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将达1.25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34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比重27%。此外,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将达到6800万人。
培育技术工人的核心竞争力
在大赛现场,无论是裁判、领队,还是技术指导,最头疼的都是:人才缺口。
据人社部2014年统计,中国2.25亿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高技能人才仅3117万人,仅制造业高级技工缺口就达400余万人。
“制造业人才总量短缺,结构不合理,领军人才匮乏。尤其是长期存在的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的观念,造成许多年轻人不愿当‘蓝领’。”裁判、上海电气李斌技师学院教师顾德仁在工作中注意到,待遇偏低、发展通道狭窄、社会认同度差等,使技术工人和技校学生都对学习技能“不感冒”。
专家们认为,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更多的政策扶植和社会环境支持,也需要搭建技术工人成长发展的平台。而技能竞赛是最佳平台之一。
据了解,本届大赛各工种决赛前5名,将直接晋升技师职业资格;已具有技师职业资格的,可晋升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决赛6至20名,可直接晋升高级工职业资格。
“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已成为加快制造业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渠道。”北京市总工会经济技术部部长岳喜桥表示,许多企业都主动开展了岗位练兵,建立了对参赛职工的激励机制,是一种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
一组数据印证了技能大赛的影响力:前四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已累计吸引4000多万职工参加;带动各级地方、行业各类技能竞赛,2011年至2014年,有8953.68万人次职工参加了工会组织的各级技能比武。
为工业强国培育“大国工匠”,需要做的努力还有很多:引导全社会重视技术工人的生存状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完善技术工人评价机制,提高优秀技工生活福利,保护一线职工创新积极性,促进广大职工学技能、提素质……
在这点上,代表北京出战的曹彦文便是受益者。2014年,在六部委举行的职业技能大赛上,因为表现优异,他刚一毕业便被中国航天科工283厂破格录用。“扎根一线,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成为‘中国制造2025’需要的人才!”曹彦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