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市扶贫开发路径及机制探讨

16.07.2015  13:34

利川市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扶贫工作,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职责。”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十三五”时期对利川市扶贫开发工作必须结合利川实际,坚持知行合一,重在深学细研,贵在自我践行,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为此,对利川市扶贫开发工作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作肤浅探讨,以引起各级各部门对扶贫工作的更进一步重视和支持。

  一、目前利川扶贫开发减贫治理潜在的主要特征

  特征之一:贫困面广、贫困程度较深

  利川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湖北省29个国家级贫困县(市)之一,也是全国“十二五”时期重点贫困县(市)之一,贫困人口总量大、贫困面较广、贫困程度较深的县级市,按照2014年扶贫开发建档立卡,控制数全市有贫困人口21.6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23.4%;贫困发生率为27.53.%,是全省平均贫困发生率两倍;全市有重点贫困村141人,占行政村的总数的2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8个百分点;全市还有80多个村,570余公里村级公路没有硬化,200多个村45万居民不同程度地存在饮水难。

  特征之二:观念陈旧,扶贫返弹

  利川市是武陵山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区位独特、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独特,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的县(市)。由于绝对贫困户多数分布在地方偏僻、信息闭塞、生产条件极其落后,旧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少部分扶贫户致富意识差、存在着今朝有酒今朝醉,只要今天吃饱了不管明天的糊涂思想,所以,这一部分扶贫户是年年扶年年贫。

  特征之三:精准扶贫,底数不清

  就利川边远乡村的情况看,精准扶贫在个别干部中仍然存在着不深入农户家中调查研究的状况。只注重事务,不注重民情,只注重于为个别领导提个包包、端个杯杯、转个圈圈的漂浮作风,对本地方扶贫工作的措施和办法知之甚少,知之甚浅,甚至一无所知,缺乏调查研究,对精准扶贫的理念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样的干部给整村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上在很大程度上带来极大的阻碍。

  二、利川扶贫开发减贫治理潜在的优势

  “十二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扶贫开发统领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优势之一:领导重视,部门联动

  利川扶贫开发工作在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州扶贫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一是全市贫困人口数量明显减少。全市2011年—2014年累计共减少贫困人口9.39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11.9个百分点。二是市域经济实力增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14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为90.49亿元,比2010年增加35.99亿元,增长61.5%;农民纯收入达到5806元,比2010年增加2556元,增长78.8%。三是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2011年—2014年我市按照以改善民生,加快发展为主线;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为支撑,以整村推进、产业扶贫、扶贫搬迁、雨露计划、老区建设为抓手,着力提升贫困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四年来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6758万元,对全市64个重点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投入专项老区建设资金660万元,对全市20个省点老区村实施整村推进。组织实施扶贫搬迁2401  户9604人。四是2011年—2014年全市对符合条件的学员发放“雨露计划”转移就业培训补助资金211.6万元,惠及转移劳动力2116人,很多村和家庭达到了“输出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的效果。

  优势之二:区位独特,资源丰富

  根据利川市状况,按照《中国扶贫发展纲要(2011—2020)》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 攻坚利川市实施规划(2011—2020)》。一是基础建设优势开始显现,宜万铁路、沪渝、沪蓉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铁路动车组的通车、成为连接中西部的枢纽和桥梁,有效地缩短了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长期以来制约利川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瓶颈得到基本消除;二是地方资源独特、矿产资源储量大、品位高、易开发,农业支柱产业链初具规模,烟叶、茶叶、畜牧、林果、药材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大、质量优;三是旅游资源丰富,利川城区方圆30公里范围内有4个大溶洞,是世界上少有的溶洞密集型城市。利川是全国典型的二高山县(市),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青山绿水、生态环境优越,是周边省、市避暑的天然“凉都”;四是劳动力资源充足,工资成本相对较低,依托资源发展产业承载力强,仅2011—2014年惠及转移劳动力31.57万人。

  优势之三:村级组织,焕发活力

  利川市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农村基层组织增强了扶贫开发政治性的认识。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得到重要体现。村级领导班子新增了一批开拓创新、脚踏实地、全心全意带领农民勤劳致富的中青年干部充实村级领导班子,选调了一批组织能力强、能带领农民科技致富的大学毕业生担任村官,使基层村级组织增添了新血液、焕发新活力。

  三、利川扶贫开发治理能力的对策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足寒伤心,民寒伤国”。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只有5年,时间紧,而扶贫任务很重,必须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紧迫感,加大力度、创新机制、加快推进。因此,积极探索和推行精准扶贫开发新机制,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扶贫开发实践中的集中表现,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梦的重要途径。

  措施之一:强化“造血功能”,推进产业扶贫

  利川市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应将产业扶贫摆在各项扶贫措施的首位,按照“六大产业链”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把“产业第一、基础先行、能力至上、扶贫到户、社会发展”作为指导思想,扎实推进重点贫困村的产业化扶贫。坚持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70%以上集中用于发展产业,立足实现贫困村“六个基本”目标,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牵引带动贫困农户增收取得明显成效。

  措施之二:着眼机制创新,围绕“六项改革

  为确保扶贫开发各项改革落到实处,积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开展政策创新,研究各项配套政策,围绕贯彻落实中办发25号和鄂发12号文件精神,按照恩施州“特殊困难对象实行基本保障,低保贫困对象实行扶贫救助,一般贫困对象实行产业扶贫”的精准扶贫要求。全力推进村级道路畅通、农村安全饮水、农村电力保障、危房改造、特色产业增收、农村旅游扶贫、教育扶贫、卫生和计生工作、文化建设工作、贫困村信息化工作等“十项”重点工作。

  措施之三:瞄准贫困重点,扎实建档立卡

  进一步在贯彻落实国家《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国开办发[2014]24号)和《湖北省农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鄂政扶发[2014]13号)精神,结合利川实际,研究制定具有利川特色的利川市农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客观公正的将真正贫困的村,真正贫困的户识别出来,瞄准贫困重点,实行专项扶贫,解决真扶贫的问题。

  措施之四:立足资源优势,谋划搬迁扶贫

  为切实解决农村贫困人口住房难、搬迁难问题,按照中办发25号和鄂发12号文件的相关要求,根据《关于创新机制统筹使用财政专项资金的指导意见》(鄂政发[2014]11号)等相关政策精神。按照“统一目标任务、统一政策标准、统一项目实施、统一管理流程、统一检查验收”的要求,坚持“性质不变、对象集中、管理规范、各记其功”的原则,统筹扶贫搬迁资金,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产业能致富”的扶贫搬迁总目标。

  总之,利川将继续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相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措施、强化组织保障,片区精准扶贫工作严格与目标考核和干部提拔任用挂钩,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让农民贫困人口、困难群众等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们都能生活得到保障,心灵充满温暖”和李克强总理关于“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要抓紧解决制约民生改善,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要整合资源,把区域开发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继续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的重要指示。举全市之力,向贫困宣战的总体战略目标,按继定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