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迪:创造更多平等机会,实现残疾人就业梦想

14.07.2015  11:58

 

文/中国残联主席 张海迪

 

  7月11日,第五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暨第二届全国残疾人展能节就要在武汉开幕了。这项由中国残联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主办的四年一届的国家级赛事,将为全国850名各类残疾人提供一个展示职业技能和自身风采的舞台,在他们的身后,是全国8500万残疾人兄弟姐妹鼓励和期待的目光。

  长期以来,残疾人就业一直是难题,很多残疾人怀着自己也要为社会做贡献的梦想,希望自己也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可是一些残疾人却被挡在就业的大门外。也有人说,健全人找工作都难,更何况残疾人呢?而这种说法却忽视了残疾人的权益,损伤了残疾人的尊严。近三十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快速发展,为保障残疾人权益做着不懈的努力。很多残疾人得到了康复、教育和就业的机会。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社会地位也提高了。全国自强模范表彰的都是为社会作出贡献的残疾人。实践证明,残疾人也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

  今年年初,中国残联、国家统计局等部门组织开展了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与需求调查,对持有第二代残疾人证的近3000万名残疾人进行了实名调查,这其中就有1500多万城乡就业年龄段的残疾人。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40%的残疾人实现了就业。数据并不出彩,但已经非常了不起,因为这个数据与西方发达国家大体一致,而这还没有将我国严苛的残疾标准因素考虑在内。在已就业的残疾人中,有公务员、教师、也有工人和农民,他们和其他人群一样,用自己辛勤的劳动,为国家、为社会默默贡献着力量。事实表明,残疾人身上同样蕴藏着巨大的创造能量。

  近年来,通过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等法律法规,出台稳定和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措施,残疾人就业进一步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轨道。通过实施国家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残疾人就业逐步融入国家就业创业发展战略并成为社会发展重要目标,形成了政府主导、依法推进的残疾人就业机制。通过实施城镇百万残疾人就业工程和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采取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就业、集中安置就业和扶持残疾人个体从业、自主创业等多种就业形式,保持了残疾人就业规模总体稳定。与此同时,许多地方根据残疾人特点,积极探索开辟辅助性就业、社区居家就业等非正规就业形式,给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也创造了劳动就业的机会,让他们同样通过劳动自食其力。

  残疾人在就业创业过程中要比健全人遇到更多的障碍,面临更大的挑战。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使本来就处于中低端行业和岗位的残疾人,就业空间和就业机会进一步受到挤压,加上人们长期形成的对残疾人就业的负面态度和看法,以及残疾人文化程度和职业技能难以在短时期迅速提高,就业质量不高、就业稳定性差,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困扰和制约残疾人就业。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怎么办?农村还有超过1200万残疾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城镇还有260多万残疾人生活十分困难,不仅要有保障、救助,还要想方设法让残疾人提高技能,实现就业。保障起来,解决的至多是温饱;实现小康,关键还要靠就业。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残疾人、重视残疾人工作,2015年初,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对今后一个时期残疾人工作进行了新部署,明确提出了千方百计促进残疾人及其家庭就业增收的要求,核心的内容是托底保障,就业增收。增收最主要的途径是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业岗位,帮助和促进更多的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

  残疾人就业关系残疾人民生、关系人的权利和尊严,关系整个社会的进步,也关系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目标的实现。残疾人要实现就业,既需要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国家和全社会的共同帮助,需要人文关怀。

  在城镇,要依法推动残疾人按比例就业,推进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发挥带头和表率作用,引导各类用人单位履行法律责任和义务。通过财税、金融等各种手段积极扶持福利企业、辅助性就业机构发展,遏制残疾人集中就业进一步下滑的局面。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求下,要为残疾人自主创业提供更多必要的条件。要顺应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带来的便利和机遇,大力发展适合残疾人的社区就业、居家就业等灵活就业方式。

  在农村,要将贫困残疾人纳入精准扶贫工作机制、贫困监测体系和减贫考核范围;针对每一户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实际状况,因地制宜,精准帮扶;要发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产业化经营的优势,带动残疾人家庭参与增收项目,加快农村残疾人脱贫步伐。

  残疾人能不能就业,前提和基础要通过接受教育获取文化知识,还要通过培训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应当高度重视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争取让每个残疾人都有一技之长,都有就业创业的能力资本。我们要着力加强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发挥各级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的作用,把培训内容、项目与市场需求、用人单位需求衔接起来,提高培训成效。要把残疾人职业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在这上面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要让就业服务真正走近残疾人,走进残疾人家庭,努力做到针对每一个残疾人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帮助他们实现就业的梦想,让幸福的生活走进千家万户。

  

  来源:《人民日报 》( 2015年07月10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