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贫,推动亚太经济再升级
经济的繁荣与庞大的贫困人口形成强烈反差。分析认为,造成这种状况,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亚太地区发展起步普遍比较低,二是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地区不平衡性。只有加大减贫力度、缩小收入差距,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推动亚太经济向更高产业链攀升。
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减贫目标
亚洲开发银行副首席经济学家庄巨忠对本报记者表示, 尽管从数据上看亚太地区的贫困程度依然比较高,但是这一地区的减贫成效十分显著,贫困率下降主要是受到了经济快速增长的驱动。在中国,日均生活费不超过2美元的人口从1980年的98%下降至2014年的约20%,减贫成效卓著;印度日消费不超过2美元的人口从1990年的接近90%下降至2014年的约60%。
亚太新兴市场国家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中产阶层的涌现和巨大消费市场的形成,使得亚太地区具备了引领全球经济复苏的动能。长期来看,减贫能够带来一连串的积极影响:有助于增加国内需求;有助于提高生产率,因为更高的收入将促进普通家庭增加在教育和人力资本的投资;持续扩大中产阶层的规模。从这个意义上说,减贫将使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更具可持续性。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负责亚洲与太平洋事务的助理署长、联合国助理秘书长徐浩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去10多年,亚太一直是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特别是过去几年,世界经济2/3的增长都源自亚太地区,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新兴市场国家,以自身经济的发展和对世界原材料的需求极大地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增长。总体而言,亚太宏观经济层面比较稳定,亚洲的储蓄率非常高,外国投资和国内资金的调配比较稳健,投资潜力巨大。特别是,对南亚国家而言,人口红利仍有30年的发展前景。
亚洲开发银行2014年的数据显示,亚太地区每天生活费不足1.25美元的人数减少了一半以上,提前10年完成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制定的任务。人口最多的3个亚洲国家——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是减贫人数最多的国家。在过去几十年中,亚洲经济快速增长,中产阶层不断壮大,大部分亚洲人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当前全球经济正处在缓慢复苏的进程中,据预测,亚太地区将在拉动全球经济复苏方面继续发挥关键作用。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4年发布的报告,亚洲地区2014—2015年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增长5.5%。
徐浩良认为,要推动亚太国家和全球的经济增长,亚太国家需要着力应对四个方面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未来的减贫努力,并对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构成威胁。首先是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状况,沿海城市发展快,内陆农村发展慢,大部分贫困人口生活在农村,这些人从经济的快速增长过程中得到的益处相对较少。
二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集约型产业转化的过程中,诸如贸易、外资、制造业及新技术产业等工作机会对教育、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在提高,而它们吸纳的就业人数却很有限,这客观上拉大了低技能工作与高技能工作的收入差距。
三是大多数国家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社会保障体系却未跟上,特别是农村地区的保障制度还很不健全。
四是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及武装冲突等因素加剧了贫困人口生存的脆弱性。1970年至2010年间,亚洲地区遭受洪涝灾害的年平均人数翻了一番,这一数字从7180万增长到1.207亿。
在过去几十年,亚洲经济体的发展高度依赖向发达经济体出口制成品。经合组织指出,尽管制造业依然很重要,但是亚洲新兴经济体的未来发展可能越来越依赖服务业。根据经合组织统计,服务业在中等收入的东盟国家和中国所占的比例已经达到37%至45%之间,在就业中所占的比重也达到30%至60%之间。如果亚洲要成为更多元化、更为先进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减少贫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创造多样性的工作岗位,亚洲可以逐渐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附加值更高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