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贫困需要“硬办法”(协商之路)

18.11.2015  17:40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公报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意味着未来五年,扶贫攻坚战已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期。

  截至2014年底,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国家扶贫标准,我国仍有7017万贫困人口。未来5年,减贫难度将越来越大,剩下的将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面对难啃的“硬骨头”,就要寻找应对的“硬办法”。在全国政协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后不久,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随即召开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政协委员、专家学者齐聚贵州毕节试验区——全国唯一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试验区,就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打好脱贫攻坚战进行调研、研讨。

  摸清贫困底子、摸透致贫原因,坚持因贫施策

  精准扶贫,关键在于精准。如何做到精准?委员和专家们认为,首先要摸清“真贫”之人,摸透“真贫”之因,然后再因贫施策。

  在研讨会召开之前,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锡文特地走访了毕节地区一些贫困村寨,去“摸一摸”当地致贫的原因。在他看来,毕节是一个“典型缺少耕地的地方”,人均耕地面积严重不足,而在当地,不少村民仍然以种粮为生,只能满足基本温饱。

  “在土地资源严重短缺的地方种粮食,再努力也难以脱贫致富。”陈锡文认为,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与当地的资源禀赋有关,如果发展方式与资源禀赋不匹配,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因此,政府应当帮助群众转变发展思路,并建设好基础设施、社会服务保障,为贫困地区提供均等的发展条件和机会。

  “当前,应着力建设扶贫开发大数据。”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欧青平认为,精准扶贫要先摸清真贫之人,应“完善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分析贫困人口的基本特征、致贫原因、脱贫需求”等,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制定脱贫规划,确定帮扶措施,监测帮扶成效,完善退出机制,做到扶持对象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精准,意味着扶贫开发要因地制宜、因贫施策。全国政协委员范小建认为,精准扶贫,就要坚持因贫施策,以问题为导向,把扶贫政策与最低生活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政策相衔接,扶贫开发与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相结合。建立分类施策政策体系,强化扶贫资金项目管理,让扶贫资源和政策措施真正落实到村到户到人,做到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

  转变发展方式,加大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力度

  近年来,乡村旅游业发展速度迅猛。2014年,我国乡村旅游的游客数量达12亿人次,占到全部游客数量的30%,乡村旅游收入3200亿元,带动了3300万农民致富。农村既提供初级农产品,又能对其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价值。同时,还可以在农村开展各种各样的服务业,包括像旅游业、农家乐等,通过各种途径来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村贫困地区可否进行这种产业转型?研讨会上,一些委员、专家对这一问题颇感兴趣。

  “我之前在陕西汉中市几个县调研,感到这是可以做到的。”全国政协常委厉以宁说,一些像毕节这样的贫困地区,往往具有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有机农业、乡村旅游业,既保护了环境,又可以增加地方收入和就业人数。

  陈锡文也赞同厉以宁的说法。同时他还强调,在当前经济新常态新形势下,贫困地区也应转变思想,针对经济转型的大势形成新的发展理念。“比如今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要在农村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体怎么融合发展?如果依靠传统思路,发展是有限的。”陈锡文说,现在的互联网+、电商、网购等新的技术革命和营销手段为农村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过去藏在深山无人知的土特产品、旅游景点,通过互联网营销手段,或许能开辟巨大的市场。

  “扶贫攻坚也要处理好‘死钱’与‘活钱’的关系。”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刘奇认为,贫困地区要想稳定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还应推进政策性金融批量进入贫困地区,并大力发展互助合作式民间金融,“把小钱变大钱,把死钱变活钱,让农民在世界货币战争的‘正规战’中学会‘游击战’,让中国农村不再成为货币战争的盲区。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贫困地区无例外是地处偏僻、自然环境恶劣、交通闭塞、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的地区,公路交通、农田水利、农民生产生活等基础设施落后,农产品生产运输成本高,远离消费市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绿色农特产品难以转化为现实的财富和农民的现金收入。

  委员、专家们普遍认为,做好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决战贫困、同步小康的必要条件,精准扶贫必须优先发展交通等基础设施,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必须加大对通村公路、农田水利及其他生产生活设施的投入力度,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现状。要保持对贫困地区扶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给予差异化的政策支持,持续给力、扶持到其具备自身“造血”功能为止。

  同时,贫困地区往往也是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的地区,肩负着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态屏障建设等责任。四川省政协农业委员会主任刘宇建议,国家应当建立和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让贫困地区为国家、为民族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与牺牲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出台综合性生态补偿法规,确保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与全国共同发展、协调发展。

  扶贫攻坚同样离不开社会力量支持。“在毕节试验区,政策优势突出,自然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服务环境优化,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大有可为。”贵州省毕节市工商联副主席、兴国实业董事长邓步国建议,扶贫开发应重视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作用,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增强创新创造活力。同时利用各项政策支持契机,为民营企业转型发展打开一片天空,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