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三问养老产业:传统养老模式难以应对老龄化压力

17.03.2016  10:09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发展养老、健康、家政、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服务消费”“开展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多种形式的医养结合”。

据预测,本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超过4亿,达到峰值。养老问题是社会热点,更是现实需求。居家、社区养老如何完善,民营养老院如何做优做强,医养结合如何避免成为养老院和医院的简单叠加……各界相关人士给出了建议。

——编 者

一问

居家养老

如何升级

服务精准,老人才会买买买

在家颐养天年,既符合我们的传统价值观,又是现实的需求。“我国庞大的老年人口,依靠机构养老不现实。”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认为,“今后,90%的老人要通过家庭养老,7%的老人要通过社区照顾实现养老。”

但在向晓梅看来,由于中国家庭趋于核心化和小型化,家庭规模平均只有3人多一点,老年家庭空巢率快速上升,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难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对此,向晓梅建议,“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搭建全国统一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支持企业和养老机构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快捷地为居家老人提供紧急呼叫、家政预约、健康咨询、物品代购、服务缴费等适合老年人的服务项目。”

在广东省侨联副主席李崴眼中,所有还没去养老院的老人都是社区养老服务的对象。他认为,提高社区养老保障水平最关键的一环,是做到精准服务。

“社区有多少老人,独居还是与子女在一起,有什么慢性疾病……只有将这些统计到位了,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社区公共服务,才能将专门的信息化养老设备装进老年人家中。” 李崴认为,应该采取恰当的办法把这些老人组织起来,白天集中在社区老人活动中心或“日托”中心,组织一些文娱活动,中午可以在活动中心简单吃个饭,医生也可以在现场测量血压血糖、进行医疗保健咨询。

辽宁奥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建民认为,居家、社区养老,可以在养老消费上多琢磨:“老年群体也拥有强大的消费能力,关键就在于能否提供优质的服务,充分挖掘出其中的潜力。老人出门时口袋里揣了10元钱,社区里溜达一圈,没花一分钱就回来了。可如果社区里能建设一些为老人精心打造的设施场所,比如影院、茶社等,老人就可能有消费的冲动,生活也将更丰富。”

二问

机构养老

怎样发展

政策帮扶,设法缓解经营难

尽管机构养老不是养老的主要依靠,但面对老龄化程度加剧、独生子女一代养老负担加重等问题,社会对于机构养老的需求越来越大。

“我们养老院现在有100张床位,基本没有空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建华区诚信失能老人护理院院长易连军介绍,自己经营的养老院主要为失能老人提供起居照料、医疗护理服务,“政府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比如税收减免、提供床位补贴。我们养老院的三层楼,是政府购买、我们无偿使用的。”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民营养老机构都能得到如此优惠的政策。“我知道不少民营养老院,如果床位少于30张,是享受不到补贴的。大部分租用的是别人的房子,租金高不说,好些人一听说都是老年人抬进抬出的,还不愿意租。”易连军说,“我们齐齐哈尔市90%以上的民办养老机构都是租房开办,运营成本高,加之近几年人工费翻倍增长,很多养老机构在经营上存在困难。”

此外,和公办养老院或者福利院相比,民营养老院在招聘人才上也有着不小的劣势。易连军表示:“医务人员、管理人员更愿意去公办的,因为有编制,说出去好听。”

易连军还建议:“我们希望国家在支持地方的养老服务业发展上,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特别是要改变投资方式,把支持地方养老项目建设转变为支持地方拉动养老市场,真正通过市场化手段来应对老龄化问题。”

谈及养老机构的场地问题,朱建民说道:“我并不赞同将老年人集中起来,在远离市区的地方营建高端的民营养老机构。这种‘养老城’会严重损害老人的身心健康,使其产生‘被社会抛弃’的感觉。民营养老院还是要和社区、居家、医疗机构进行合作,通过社区提供的平台,将服务辐射到有需求的居家老人。如果离家不远,老人平时可以在家享受天伦之乐,有需要的时候可以说一句‘我回宿舍了’,回养老机构接受更专业化的服务。这样能真正实现愉快养老。”

三问

医养结合

如何爬坡

医保覆盖,请进社会资本来

“现在对于梅州这样的城市而言,有康复设备的养老机构才有20%,符合开展医养结合条件的养老机构不到10%。”广东梅州市政府健康产业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林新华坦言,对全国而言,医养结合处于起步阶段。

谈及目前医养结合遇到的难题,易连军觉得最大的困难就是招不来人,一是专业的医务人员招不来,二是护工招不来。“我们养老院,就我一个医生。护理专业毕业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这一行,不少人觉得这份工作不体面,说出去不好听。”

易连军建议,希望从政府层面上推动建立养老护理人才培训体系,并投入一些资金建立相应的薪酬待遇政策。或者是在现有的对养老机构的补贴资金中,拿出一块专门用于提高护理人员的待遇,并且对护理型养老机构给予重点扶持。

在林新华看来,医养结合并不仅仅是医院和养老机构的结合,还包括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与医疗机构结合,形成更加广泛的医养结合。但各地在探索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阶段的医养结合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居家养老医生必须上门,出了医疗事故等如何界定责任?”林新华说,“还比如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的医养结合,必然涉及一些慢性病人的‘家庭病床’问题,但现在医保报销上还存在一定困难。”

林新华建议:“国家应适时推出类似‘长期照顾险’‘医养结合险’等险种,将长期卧病老人纳入医保范畴,这样不仅能降低他们的医疗负担,也有利于推动医养结合发展。”

林新华认为,引进社会资本办医是推动医养结合的一个思路,目前一些地方二甲、三甲医院工作异常繁忙,根本无暇顾及与社区医养结合。促进民营医院的发展壮大,可以走出一条新路。

唐山市人民医院院长胡万宁则认为,从供给侧而言,大型公立医院拥有更充裕的资金、医疗设施、人才、技术等资源,在医养结合方面拥有先天的优势,可以通过建设医疗养老联合体等多种方式,为老年人提供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

“另一方面,一些小型医院或者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可以拓展业务范围,和养老服务相结合,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胡万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