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两会]去产能,人去哪了?过得咋样?
一个职工转岗分流后再创业的励志故事,成了全国人大代表董林这两天挂在嘴边的话题。
故事的主人公“煤亮子”李杰,在开上网约车后发现了新商机——网约车司机服务市场,于是他和几位工友一起创业,成立了一家网约车司机服务机构……
7年前,采矿专业毕业的李杰,进入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电集团有限公司官地矿,做了一名井下钻探工。在去产能的过程中,李杰在公司引导下开起了网约车——山西焦煤集团公司与移动出行机构签订战略合作,通过现金激励、缴纳社保等方式促进职工转变就业观念。
“焦煤集团需要安置的职工有1.2万多人。” 山西焦煤西山煤电杜儿坪矿掘进一队副队长董林代表说,已有超过1万人在移动出行平台全职或兼职就业,他的妻子也是其中之一。
董林代表说,除了转岗做网约车司机,不少被涉及的职工转岗到集团酒店等后勤服务性岗位。公司还鼓励被转岗分流的职工创业,提供一年的工资保障。
据记者了解,去产能后的企业职工安置主要有四个渠道:内部安置,外部转岗,扶持创业,内退和公益性岗位“托底”。
安置好转岗分流职工是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一项关键性工作。据统计,已有超过20个省份出台稳定岗位和转岗分流安置职工的相关政策。人社部的数据显示,这些政策去年涉及到28个省份1905家企业,安置了72.6万人。
去产能,人去哪了?过得怎么样?这些去产能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成为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
四川省总工会原党组书记、副主席罗茂乡委员告诉记者,四川攀钢集团成都钢钒有限公司去产能后,当地政府为解决转岗分流职工安置问题,提供了很多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给大家提供多种选择。
去年接受《工人日报》采访时,芜湖新兴铸管公司钢铁研究院副院长陶群南代表表达了该厂面临职工安置压力。在今年两会上,她说,一年来,该厂除小部分被涉及的职工选择内退外,大部分职工选择转岗。“以前外包出去的一些诸如修钢包、修轧机的工作,厂里收回来了,用来安置转岗分流职工。”
很多“煤亮子”都是“4050”人员。“一些煤矿工人,在煤矿工作了几十年,不愿意离开煤矿这个曾经的‘铁饭碗’。”董林代表说,再就业观念转变需要一个过程。
不管是“煤亮子”,还是钢铁工人,或是其他过剩行业的职工,安置工作做好了,去产能才能推行得下去。去年,全国去产能的年度任务提前超额完成。
据悉,去年两会期间引发多位代表委员关注的中央财政1000亿元奖补资金,已有300多亿元用于职工安置。
人社部近日称,今年化解过剩产能大约需要安置职工50万人,将继续坚持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依法依规的安置原则。
“去产能还是应该以企业为主,需要政府正确引导,依法依规给予适当补充。”陶群南代表直言,转岗分流职工安置政策需细化,保障要到位。
对此,受访的代表委员们呼吁,要让被转岗分流的职工安心,给他们稳稳的幸福。“被涉及的职工出去创业只有一年的工资保障。创业有风险,需要考虑相关保障政策。”董林代表说,转岗也应该吸纳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进来。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政策兜底,让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罗茂乡委员建议,相关部门应落实好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推动出台更多税务、工商和金融信贷等涉及促进就业创业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强职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工网北京3月6日电)(杜鑫 赵晓展 李瑾 李娜 卢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