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侦察兵到亚洲名厨 湖北伢做菜多次走上中南海

19.12.2016  16:40
图为:蟹粉鮰鱼狮子头

   【人物名片】

  王海东,军事经济学院军需系副教授,中国烹饪大师、国家高级技能大师、全军营养专家,被民政部和原总政治部联合表彰为“全国军地两用人才先进个人”。他研发的菜品“清汤游龙”“国宴鮰鱼狮子头”“七彩桔瓣汆”被评为“中华名菜”。

  基层部队有句俗话:“一个炊事班好比半个指导员”,部队官兵的伙食保障,直接关乎战斗力,把好部队官兵“舌尖上的味道”,对赢得“刀尖上的胜利”尤为重要。

  王海东倾注于部队伙食研究,用两年时间研发出一套“大锅菜教科书”,将最难炒的大锅菜“标准化”,让流程、配料、用量有章可循,受到原总后勤部表彰,并在全军推广,被称作“军菜王”。

  11月底举行的首届亚洲名厨大会中,王海东被授予“亚洲十大名厨”的称号,成为我省唯一一位来自军营的亚洲名厨。昨日,王海东接受了记者专访,畅谈军旅厨艺人生。

   从侦察兵到亚洲名厨

  王海东是随州人,18岁应征入伍,成为原兰州军区的一名侦察兵。

  “当时训练很艰苦,尤其野外生存,吃饱肚子很难,我就抓野鸡、野兔做给战友们吃。”王海东回忆,战友们一直惦记他做的菜,炊事班老班长退伍后,经大家一致推荐,他从侦察班长转入后勤保障,成了伙头军。

  虽然内心不情愿,但王海东深知“军队靠胃行军”,便一头扎进三尺灶台,潜心研究。他利用节假日四处走访请教,购买各类烹饪书籍,深钻细研。经过多年努力,他在首届全军烹饪大师认定赛上一举摘得金牌,成为全军最年轻的特一级厨师。从此,“军菜王”的美称不胫而走。

  作为土生土长的湖北人,王海东最擅长做鱼,尤其是长江鮰鱼。上月29日,由中国饭店协会主办的首届亚洲名厨大会中,他做出一道鮰鱼汤,取名“清汤游龙”,就是用鮰鱼茸裱成龙的形状,配上蓝色透明器皿,转盘转动时“”就灵动起来,这一创意赢得与会各国评审团一致好评,他也由此跻身“亚洲十大名厨”。

   调好战士味蕾,吃出战斗力

  在钻研烹饪技艺的同时,王海东总忘不了基层官兵的伙食。如何让战士们由传统意义上“吃饱吃好”向“吃出营养、吃出健康、吃出战斗力”转变,是他多年来一直思索的课题。“部队大锅菜难炒,做到味道好是一门技术活。”作为军事经济学院全军厨师培训中心示范专家,王海东肩负着为驻海岛、高原、边防、武警等部队培养等级厨师的重任。为了更精确传道解惑,他探索出一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情景模拟教学方法,“让用法配料有章可循,精准到克数、厘米。”他将部队常做的1000道菜以步骤分解、图文并茂形式,出版了一套《部队大锅菜》书籍和视频,在全军受到广泛好评和推广。

  30年来,他培养的上万名等级厨师,遍布全军各部队。在2016中俄联合军演上,他担任烹饪比武项目中方总教练,带领战士经过三个月高强度训练,获得四项第一的优良成绩,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火箭军战士要多吃防辐射、祛湿食物,海军战士要多吃菌类。”王海东话语朴实,心愿也很简单,“让战士们吃好,吃出战斗力,做好全军‘红管家’,三尺灶台也可以是圆梦舞台。

   他的家常菜惊艳“军宴

  每年春节前后,国防部都会举办新春团拜会,邀请各国驻华武官及其夫人参加。在军中以厨艺精湛名声大噪的王海东,多次受邀到八一大楼,参与宴会菜品制作。

  驻华武官来自世界各国,如何兼顾各方饮食习惯,还要做出特色有新意?王海东接到任务后,苦苦思索。最终,他决定选用最熟悉的湖北特色食材,将湖北家常菜端上国宴餐桌。“自带食材进京,鮰鱼一定要鲜活,霜打过的随州泡泡青,当季的洪山菜薹和莲藕。”王海东介绍,为兼顾穆斯林国家饮食习惯,排骨藕汤被改良换成黑山羊炖藕汤。此外,国宴讲究养生、营养、健康,“菜薹炒腊肉,腊肉不能放多,放三片既保证口味,也不油腻;随州泡泡青用豆油皮扎起来用西式煎法,中西合璧,深受驻华武官和外使的欢迎。

  令他颇为得意的是,他创新的国宴菜——蟹粉鮰鱼狮子头,用鱼肉“解刀成的茸丁”取代传统的猪肉,更健康,口感也更鲜美。这道菜经他改良后,多次走进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军委八一大楼等国宴餐桌,至今仍在沿用。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