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鄂全国政协委员:精准扶贫不能有“盲区死角”
扶贫是近几年两会上的热点话题,在过去一年当中,从中央到地方一些新的措施正在推进,破解脱贫攻坚中的难题。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不少住鄂全国政协委员就脱贫攻坚中遭遇到的难点和困惑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但在脱贫攻坚的进程中,一些基层扶贫干部遭遇的困惑、尴尬与无奈,也一度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住鄂全国政协委员唐瑾,在多次深入乡村基层调研后发现,目前,一些贫困户确实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他说,我感觉到他们对政府的扶贫脱贫工作,他们也知道,但是比较盲目,盲目性比较大,他就是三个,一,等待,等待你政府来扶贫,第二个我依赖你来扶贫,第三个,你扶贫他,他是一个被动的,被动性、等待性、依赖性,所以这样的话就很难形成上下合力。
如何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唐瑾委员建议,文化扶贫必不可少。她表示,文化扶贫,不仅仅是简单的学文化、学技术,更重要的是扶精神。她认为,就是通过文化扶贫,让给农民给他扶智、智慧的智,扶志,志气的志,扶心,扶信心,扶精神,让农民有一种自发的、自觉的要脱贫,激发他的内生动力,要有他自己的自觉地这样一种精神。
住鄂全国政协委员袁伟霞在调研中发现,在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战中,城镇贫困人口似乎成为“被遗忘的角落”,特别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产生的少数城镇贫困人口,帮扶力度尚不到位。他分析说,城镇的这一小部分困难群体在扶贫方面还没有比较持续的政策,只有比如说工会等对口的看望这一方面,对城镇这一部分极少的贫困人口方面的脱贫方面,希望引起国家的关注。
袁伟霞委员认为,精准脱贫的“阳光”,不应留下照不到的角落。城镇社会公益性岗位应该对这部分贫困人口有所倾斜,就业技能培训也应该跟上,所以在给农村精准扶贫脱贫的同时,也要给城镇的困难群体来制定相关的政策,来共同奔小康。能够在咱们需要的一些社会性公益岗位上,对这些人群倾斜一下,对这些贫困人口,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同时通过岗位培训,让他自己有就业、生存的能力。
“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指出,到2020年,稳定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围绕这一目标,制定了包括减贫成效、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减贫资金四个指标的扶贫考核指标体系。住鄂全国政协委员黄利鸣认为,在执行过程中,应该更为科学的进行分类、细化,才有利于最终落实,同时,进一步杜绝“数字脱贫”和“被脱贫”。他分析说,比如说实事求是分类的在一个大指标的前提下,科学的制定指标,有的指标是刚性指标,有的指标是根据不同的情况分类制定的,有的指标是根据不同的规划和计划的变化,它要有一定的柔性的,有的是刚性的,有的是柔性的,当然,也有的指标,不能沾有其他另外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