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京城来的扶贫“村官”
——记中组部派驻郧阳区青山镇周家河村第一书记曹纪文
他既是“京官”又是“村官”,既是处长又是驻村第一书记,他就是中组部派驻十堰市郧阳区青山镇周家河村第一书记、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征地移民司征地拆迁处处长、周家河人亲切称之为“曹书记”的曹纪文。
今年48岁的曹纪文,黑瘦黑瘦的,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大上好几岁。2015年7月,根据组织安排,他来到了郧阳区青山镇周家河村担任第一书记,自此他由一名“京官”变成了“村官”。
如今,曹纪文已在周家河村工作生活9个多月了。九个月来,他牢记组织重托,认真履行第一书记职责,始终冲在扶贫第一线,在周家河村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扶贫故事,昔日穷乡僻壤的周家河村也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扶贫必先认穷亲”
初到周家河,一切都那么陌生。为了尽快熟悉情况,尽快进入“第一书记”工作角色,曹纪文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将面积达13平方公里5个小组425户1488人的周家河村的沟沟岔岔、家家户户走了个遍。一趟下来,留给曹纪文的第一印象是这里山大人稀、交通不便,处处都是土坯房,家家几乎都是贫困户,全村贫困状况十分突出。这让长期工作生活在京城的东北汉子流下酸楚的眼泪:“我没想到,真的没有想到,改革开放了这么多年,我们的农村还这么贫穷落后。我原来从事移民安置工作,在制定政策时还比较保守,对库区、山区的贫困群众考虑不周。这次让我有了与一线群众亲密接触的机会,也是给我一次向基层困难群众赎罪的机会,我一定好好珍惜,扎扎实实把扶贫工作搞好。”
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让曹纪文心急火燎,睡不着的吃不香。他清楚的知道组织上让他来周家河是干什么的。扶贫,多么崇高光荣的事业。怎么扶?曹纪文把突破口选择在了认人认亲上。因为他明白,只有把群众的贫困原因搞清楚了,才能因村施策,因人施策。正是抱着这种“扶贫必先认穷亲”的想法,曹纪文再次对家家户户进行了走访,了解每家每户的所需所求所盼。现在,他不仅对全村304户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如数家珍,还对全村425户家庭情况了如指掌。随曹纪文一道进村入户,他俨然是一名向导,每到一家,他都主动向随行者介绍每户的情况。即使行走在半路上,偶遇一名老百姓,他也能说出其家庭情况。如若不是笔者亲眼所见,你一定会把他当做是土生土长的周家河人,而绝不会想到他是一名来自京城且时间不到十个月的驻村第一书记。
周家河村五组的王成,今年34岁,是一名复原退伍军人,原本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前几年和妻子在外打工攒下了20多万块钱,准备在十堰购房。可谁曾想祸从天降,2015年3月,王成突然患病双目失明,不仅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下了10多万债务。王成因此消沉,整天寻死觅活,他的母亲更是整日以泪洗面,妻子也因此常年在外不回家,全家生活陷入绝境。在走访过程中,曹纪文知道了这一情况,主动认下了这门穷亲。五组是周家河村最偏远的组,驱车前往尚需近一个小时左右。曹纪文克服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等诸多困难,坚持定期或不定期的前往王成家看望,与王成多次亲切交谈,鼓励他树立起生活的信心。现在王成已没有了之前患病后的自暴自弃、抑郁寡言、脾气暴躁、情绪失控等现象,换之而来的是情绪稳定,积极乐观,与人交谈了。为了能彻底根治王成的眼病,曹纪文还亲自开车送王成到十堰找到市卫生局局长黄剑云,但终因王成的双眼已气质型病变萎缩,不能彻底医治。为此,曹纪文又找到市、区残联寻求帮助,还与多家盲人按摩诊所联系,让王成去学习盲人按摩技术。现在王成已有意愿前往一家盲人按摩诊所打工。
像王成一样的穷亲,曹纪文在周家河村还有很多:一组94岁的孙道生,五组64岁的黄应书……曹纪文告诉笔者说:“周家河村所有贫困户都是我的亲戚朋友,我会尽我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所有的穷亲戚都过上好日子的。”2月2日,农历腊月二十四,在曹纪文的倡议下,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干部职工为周家河村贫困户捐款达8万多元,给每家贫困户送去了一桶油、一袋米、一袋面,让每个贫困户都过了一个幸福的新年。
“扶智才能拔穷根”
“老百姓长期过着贫穷的生活,有自然条件、地理区位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但精神上的贫穷、思想上的保守、观念上的陈旧更可怕。要想让老百姓真正富起来,必须得让他们的脑子、精神先富起来,我们要拔掉穷根就必须得先扶智,先扶脑,再扶钱。我们一定要着眼长远,切不可急功近利。”曹纪文这样阐释他的精准扶贫观。
政策宣讲,是改变群众思想观念的第一途径。曹纪文不仅抓住每次难得召开的群众会议,大力宣讲党的扶贫政策,还对那些思想一时转不过弯的群众不厌其烦的反复上门做思想工作,直到将工作做通。有一次,曹纪文正在和区粮食局包保工作队、周家河村干部一起开会,远在北京的妻子打来电话说:“老曹呀,家里的事你不要牵挂,请放心。你在那儿工作一定要放下身子,不要用机关的那套作风,遇事要与群众多沟通,没有做不好的事情。”妻子的关心和支持,让这位平时健谈的老曹一时哽咽,不知道如何回答妻子。由于按下了免提键,他们的通话,在座的每位都听得清清楚楚,深深打动了每位与会者。
妻子简短的几句话却给曹纪文带来了莫大的鼓舞。按照妻子的“指示”,老曹做群众工作的干劲更大了。在他的坚持下,周家河村的群众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不靠天不靠地,脱贫靠的是志气”等观念深入人心,人们一改过去“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脱贫愿望空前高涨。曹纪文高兴的说:“只要工作到位,老百姓一定会明事理的。”
氛围营造,道德文化的传播,潜移默化地影响改变着周家河村人。传播正能量,改变坏习惯,是曹纪文送给周家河村的又一精神食粮。为此,他在区移民局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美化净化家园”活动,在村庄主要路段不仅栽植了柳树、石楠等风景树,还刷写道德文化标语和制作道德守礼标牌。如今,诸如“用文明美化心灵,用礼仪规范言行”、“积德之家有余庆,勤劳之家有余粮”、“扶贫济困,积德行善”、“知荣明耻,道德守礼”、“整洁环境人人参与,美好环境家家受益”等浅显易懂的标语随处可见。现在一个环境优美,人际关系和善的美丽乡村正在形成。
走出去,思路宽。为引导周家河村发展香菇,2015年12月24日,曹纪文处长带领村组干部和群众代表一行30人,前往河南省西峡县西坪镇考察香菇种植技术。回来后,许多农户表示要发展香菇产业。目前,全村香菇种植已达到10万袋以上。“‘要我发展’和‘我要发展’有质的不同,就犹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我们要的就是‘我要发展’这种效果。只有老百姓的内心动力得到调动,脱贫目标才能最终实现。”曹纪文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产业带动摘穷帽”
“精准扶贫靠的是造血而不是输血,要想真正摘掉穷帽子,持久致富,必须走产业发展之路。”曹纪文坚定的说。
周家河村地处十堰、郧阳区结合部,虽地处偏远,但山场面积大,自然植被很好。而且该村历史上也曾有过种植香菇、木耳的习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坚持下来。桦梨树是生产代料香菇最理想的原材料,而该村大部分村民却将大量的桦梨树当做柴火便宜卖掉了。对此,曹纪文十分惋惜:“我们守着金山银山却过着贫穷生活,何不在靠山吃山,利用好自己优势资源上做文章呢?”于是,曹纪文根据村情,和村组干部反复讨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最终做出了在“平地发展蔬菜、香菇,在山上发展小水果”的产业发展规划。
想到不如做到。香菇产业是曹纪文引导大家发展的第一个产业。去年曹处长带领村民去河南考察回来后,该村迅速掀起了种植香菇的热潮。二组村民郑家军,前些年靠承包一些小工程挣了一些钱,算是周家河村的能人。今年,他在曹纪文的影响下,率先发展香菇6万袋,并免费向其贫穷的哥哥郑家明和另一个贫困户李丁国各送1万袋香菇,让他们发展。一组贫困户罗周清,全家4口人,今年也已发展香菇3万袋。在他们的带动下,全村计划发展香菇30万袋。“香菇产业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产业,对资源也有一定得破坏,可适度发展,不宜过度发展。”曹纪文说:“我们发展香菇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采取间伐的办法,既要脱贫,又要保护好青山绿水。”
红芯蜜薯是郧阳区农业局原高级农艺师徐自强研制成功的一种新型红薯品种,它具有易栽、成活率高、产量大、味道好、营养丰富等特点,市场前景看好。曹纪文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与徐自强取得联系并邀请他到周家河做技术培训,他要把红芯蜜薯作为周家河村的第二个脱贫产业大力发展。该村计划发展蜜薯50亩,目前已移栽了3000株蜜薯苗,待端午节后栽植。据介绍,该品种红薯亩产可达到8000斤左右,按1元每斤市场价计算,每亩地的产值是种小麦的十几倍。仅此一项就可让30多户贫困户增收20余万元。
小水果产业是曹纪文为周家河村量身定做的第三个产业,该产业既能让农民增收,又保护了青山,主要集中在四、五组。目前已栽植桃子、 樱桃、甜柿子等共计3万多株,面积3000多亩,涵盖贫困户100多户。看着长势很好的水果树苗,曹纪文兴奋的说:“周家河村脱贫有望了。”
眼下,这名从京城下派的“村官”正带领周家河村人奔跑在脱贫攻坚路上,“到贫困山区抓精准扶贫工作,难度超乎想象。但只要我们一心想着困难群众,想着困难群众的一切,咬定青山不放松,周家河村脱贫目标一定能如期实现。”曹纪文满怀信心的说。我们有理由相信,周家河村在曹纪文的带领下,一定能实现脱贫致富梦,过上幸福美好新生活。
(董峰)
作者单位: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精准扶贫指挥部
联系方式:15871113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