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路径之辨

09.11.2015  16:02

            产业扶贫,既要重视培育大户,又要考虑对困难群众的带动面。来自龙凤镇两个村的对比调查给人启示——

            脱贫,核心靠产业支撑。产业扶贫,如何让更多的困难群众受益?恩施市龙凤镇青堡、猫子山两个村不同的模式,带来不同的效果。两个村产业都发展起来了,但在带动困难群众增收方面有差异,一个强,一个弱。11月初,记者来到龙凤镇进村入户对比调查,探寻产业扶贫路径问题。
青堡村:产业发展大户受益,留守老人有失落感
            龙凤镇,是恩施市的重点贫困乡镇,被列为全国综合扶贫改革试点镇。该镇青堡村,以烤烟与蔬菜为扶贫支柱产业,采访土地流转相对集中经营的模式。
            穿过浓雾翻越重重大山,最后一个大转角后,视野豁然开朗。这是青堡村所在地,山间的一块小平原。沿着新建的水泥路进村,印象深刻的是整齐的烟田与蔬菜大棚。
          村干部廖康元介绍,全村826户3117人,其中贫困户586户2051人,贫困人口比例达65.8%;退耕还林之后,全村实有耕地3500亩,人均1.1亩。有500多户的耕地流转到了烟草公司和蔬菜专业合作社。
自2013年以来,烟草公司援建2090万元,蔬菜合作社投入200多万元,加上扶贫搬迁等方面的资金,青堡村面貌焕然一新,当地人形容:2年干了30年的事。
          有农机帮忙,一对青壮年夫妻不请工可管理10亩烟田。烟草公司提供的资料显示,2013年,青堡烟叶种植合同面积1565亩,种植主体20户,户均面积达78.25亩,亩均收入2458.63元,烟户均收入19.24万元。2014年,烟叶面积1300亩,种植主体26户,亩均收入2796.13元,另加上政策性补贴,户均收入为13.98万元。
几家欢乐几家愁。烟叶生产给部分大户带来了较理想的收入。但那些租出土地并且年老体弱的农户感到很失落。该村下坝组村民、61岁的隆孝鹏拿出一张写有租地纪录的小纸片说:自己是党员,当初耐不住村干部上门做工作,8.35亩耕地,租出去7.7605亩。现在后悔了。自己腿有病,年岁大了,打工没人要,种田没有地,每亩一年350元的租金确实养不活人。
廖康元坦言,当初绝大多数村民是自愿流转土地的,现在有部分村民有些后悔,一是租金少了,二是留守老人没土地后无事可做。
蔬菜产业也是这样,合作社集中经营,多用青壮年劳力,留守老人参与机会也十分有限。
猫子山村:人均2.8亩茶园,一百多户建新房
猫子山村与青堡村相距约一小时车程。与猫子山村民交谈,却听不到一句怨言,村民普遍感到知足。
这个村扶贫开发突出茶叶,土地没有大规模流转,采取合作社+“小农经济”的模式。
村主任王书德介绍,全村553户1948人,贫困户287户910人,贫困人口比例46.7%。全村实有耕地5500亩,已全部开发成茶园,人均2.8亩多。茶园建设自2003年起步,历经干部带头、建样板示范等10余年艰苦创业,目前已投产2000亩,亩均效益二三千元。村里劳力840人,其中老人200多人。青壮年男劳力平时基本在外打工。每年清明前后新茶采摘时节,村里劳力明显不够,外出打工人员回乡采茶,还吸引邻村数百人前来采茶。手巧的妇女,采茶每天可挣400元。“最近两年,村里112户建了新房。”说起这几年的变化,王书德认为,关键是政府扶持下发展了茶产业,几乎家家都有茶园,大家都有脱贫致富的机会。
家就在村委会边上的刘芳,年初新建了一栋3间3层的小洋楼。“建这么大的房,有没有扯债?”“没欠多少债。房子只花了一二十万。我们有几亩茶园,老公在搞建筑制模,一年可挣上十万。”言语中透出几分自豪与舒心。
该村有6个小茶厂,老板均为农民,一般是夫妻上阵做茶,在最忙的春季雇人帮工。因为资金少、无冷库、缺劳力等原因,茶厂规模不大,也没形成品牌。
两村引发的思考:如何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
青堡村引进社会资本、依靠行政引导发展烟叶、蔬菜产业,总体而言,成效很大。不过,对贫困人口多的地区来讲,土地生产资料集中后,在大户搭上产业发展的快车的同时,还要研究如何让困难群众也有脱贫机遇。如青堡村烟与蔬菜产业的收入,能否让出租土地的老百姓占有股份,享受分红,共享发展成果?能否再发展一两个劳动密集型项目,让老龄劳力也有机遇参与?
猫子山村也还有个茶产业升级的问题。政府在产业扶贫中,能否支持猫子山村的茶厂打响品牌?“猫子山村的茶叶还处在提供廉价原材料的阶段。”恩施市委常委、副市长谭也平认为:“如果能打出品牌,能带动更多人致富。
产业既要重视培育大户,又要考虑对困难群众的带动面。龙凤镇党委书记崔宇辉说,扶贫开发工作要不断总结提高,下步我们将引入“互联网+”新思路,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