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始县着力开展“五大瞄准、七项创新”片区精准扶贫
建始县在此次建档立卡过程中,按照省定标准共识别出92个重点贫困村、14.02万贫困人口。这些村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困难,公共服务缺失,且大多分布在相对集中的边远山区,脱贫致富的任务十分艰巨,是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障碍。要啃掉这些硬骨头,靠常规扶贫手段难以奏效。2013年底,建始县开始大胆探索,提出了“以重点贫困村为支点,以片区为平台,采取综合措施,实施精准扶贫”的新思路、新模式,将业州镇西部的13个行政村和一个国有林场作为当阳片区,率先启动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验区工作,以“五大瞄准、七项创新”为主要内容大力推进片区精准扶贫工作。
一是瞄准创造内生动力,发展特色产业。贫困户之所以穷,除了智力、环境等客观因素外,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没有稳定增收的产业,片区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就必须把产业发展作为推进片区精准扶贫工作的第一要务,抓紧抓实。片区试点工作启动后,突出抓好猕猴桃、核桃、花椒、反季节蔬菜等四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地域优势的产业带;深度挖掘片区现有潜力,大力发展药材种植业;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着力打造重点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建设高标准的旅游中心村镇,高品位开发旅游工艺品。新发展猕猴桃1400亩,核桃1000余亩,蔬菜50余亩,药材2000余亩,速生丰产林10000余亩。
二是瞄准缩小城乡差距,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农村自然环境美,但农民生活居住环境差是个不争的事实。片区内大力实施水、电、路、广播电视、通信等“五通”农家工程,改善片区内的行路、饮水、电力等基础设施。逐步实现通村主干道硬化,连户路、小区路上档升级。积极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使片区内安全饮水率达到90%以上。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实现户户通电、城乡同网同价。深入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片区内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通信网络全覆盖,在片区内打造一个个宜居的新型村庄。目前,投资1000多万元的片区主通道业龙路的硬化工程已基本完工,现正在进行路肩墙和安保设施的扫尾工作。沙河坪至林场3.2公里、四级站至龙门子村委会3公里的道路通畅工程全部启动。新启动柳树淌和当阳坝两个扶贫安置小区建设,现已完成规划设计,全面进入实质建设阶段。今年计划完成柳树淌和当阳坝两个扶贫安置小区的水、电、路、村级阵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入驻小区农户的宅基地分配工作,指导农户按照统一设计和标准进行房屋建设,力争年底两个小区都有明显的形象进度,使整个片区内的基础设施不断提档升级。
三是瞄准实现服务均等化,配置基本公共资源。以片区为单位,相对集中设置学校、卫生室等公共资源,安排教师、医生等技术力量,满足片区内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建立规范的村卫生室,努力改善贫困村的医疗卫生条件,农民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5%以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低保应保尽保。改善片区内的办学条件,做好学龄前儿童教育和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确保贫困户子女不因贫困而失学。
四是瞄准建设和谐家园,加强社会管理。弘扬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引导村民远离“黄、赌、毒”,摒弃旧观念、旧传统。搞好矛盾纠纷排查,及时将矛盾调解在村内,消化在萌芽状态。坚持加强村支两委班子建设,不断夯实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行使监督权利,让村民自主决定公共福利事业、集体经济发展等重大事项。
五是瞄准提升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强化素质培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始终坚持“扶贫先扶智”的工作理念,不断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在适龄青少年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多形式、多层次、多途径地推广和普及农村实用技术,借助农家书屋、“雨露计划”、“阳光工程”、转移就业培训等项目,组织开展多层次的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升片区内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业州镇成立了领导小组,设立了工作专班,配备了农业技术人员,进一步完善了片区农业服务和技术支撑体系,邀请华中农业大学蔡礼鸿教授和建始猕猴桃和药材专家,召开猕猴桃、药材、蔬菜培训会24余次,培训人员2000余人次。
围绕片区精准扶贫工作,建始县正在探索七项新机制:
一是探索产业发展的新机制。从基地建设、技术培训、规范化种植、产品加工、品牌创建、产品营销及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龙头企业发展等各个环节进行仔细研究,找准产业发展与扶贫的结合点,找准专业合作组织与贫困户的结合点,找准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组织、贫困户的结合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财政奖补政策,形成推动产业发展,促进贫困户增收的新机制。
二是探索土地流转的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建设用地审批制度,合理安排中心村镇和扶贫安置点建设用地。鼓励土地集约化使用,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制度和农村土地承包流转机制,促进农村生产要素有机整合。
三是探索中心村镇的新机制。以片区中心村镇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扶贫搬迁、生态移民、危房改造等项目,着力打造宜居、宜旅、宜商的中心村镇,在片区内各个村建设1—2个扶贫安置点,探索建立符合山区实际的“县城—乡(镇)集镇—中心村镇—扶贫安置点”新型城镇化四级建设网络体系。
四是探索社会帮扶的新机制。积极发挥扶贫开发协会等社团组织作用,深入开展“村企共建扶贫工程”,支持企业到片区内兴建基地,联办企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立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社会扶贫新机制。积极倡导扶贫志愿者行动,构建扶贫志愿者服务网络。
五是探索贫困人口动态管理的新机制。对贫困户实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细化动态管理。对贫困户中的特殊困难对象进一步提高生活救济补助标准,确保其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保障其基本生活来源。对有劳动能力致富愿望的贫困户,分析贫困原因制定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努力解决贫困户入学、就医、住房等困难,优先支持其发展特色产业,实现户户有稳定增收项目。
六是探索生态补偿的新机制。稳步推进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积极争取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对片区内具有水土保持和碳汇生态效益的生态林进行生态补偿,完善森林资源保护、生态公益林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等重点领域的生态补偿制度,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积极探索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进行生态修复和补偿的具体途径。
七是探索乡村车间就业的新机制。将扶贫开发与工业发展结合起来,鼓励工业企业到片区内的行政村建立分厂或者生产车间,引导回乡创业人员兴办劳动密集性小型工厂,让群众实行就地就业,就近上班,实现打工务农“两不误”和农业工业“双丰收”。当阳坝村刘志山夫妇在外打工十多年,如今从广州回到老家办了一家“名艺”工厂加工玩具,回村创业,已招收40多名留守妇女在厂里做工,最高工资可以达到每月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