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亲扶贫协会“小组织” 绘就社会扶贫“大格局”
郧西县委政研室(县改革办)
郧西县是国家重点贫困县,集老、少、边、贫、库于一体,贫困人口数量大、贫困程度深,全县尚有14.4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面对繁重的脱贫任务,郧西县不等不靠,勇于创新,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在全县村(社区)探索成立乡亲扶贫协会,走出了一条全社会合力攻坚扶贫的新路子。郧西乡亲扶贫协会的作法在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被作为典型进行交流发言。
一、主要做法
1.广泛宣传动员。郧西县常年有10多万人外出务工,自己创业当老板的很多,这些人士在成就事业之后,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想回归故土,回报家乡,在家乡发展事业,为家乡献策出力。同时,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主义价值观教育活动的开展,县内的离退休干部、在职干部职工、个体工商业主和乡贤参社会事业的愿望也日渐强烈。在此背景下,郧西县因势利导,通过电话、走访,开展座谈联谊活动,发放扶贫协会成立倡议书等方式,广泛调动他们对扶贫的关注度和参与积极性,鼓励引导他们进入乡亲扶贫协会,在家乡投资创业,牵手贫困户,助力精准扶贫。
2.强化规范管理。郧西县出台了《关于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攻坚的意见》。同时根据国家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有关规定,结合精准扶贫工作实际,制订了《关于加强乡亲扶贫协会建设的指导意见》,对组建乡亲扶贫协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组织体系、制度建设、保障措施等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为推动全县乡亲扶贫协会的建设规范化、组织社会化、工作常态化创造了条件。如在《意见》中,明确提出乡亲扶贫协会成员的产生是以村为单位,在有志于扶贫事业的企业、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等机构的离退休、在职职工及成功爱心人士中推荐提名,经村党支部审核,乡镇(场、区)备案登记,公布后确认成为协会成员,并由协会成员大会选举产生会长、常务副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同时,我们制定了《乡亲扶贫协会章程》,对协会的宗旨性质、机构性质、工作职责、业务范围、工作开展等做了规定。如提出“规定动作”要求每位会员至少帮扶一户贫困户,力所能及地支持教育、道路、饮水等公益事业发展。
3.试点逐步铺开。郧西县坚持“试点先行,逐步铺开”的原则,成熟一个,成立一个,切实保证乡亲扶贫协会真正把社会各界力量凝聚起来,真正发挥作用。2015年9月,我县选定在省定重点贫困村黄土梁村举办乡村扶贫协会组建试点。经过充分准备,10月16日,郧西县首个乡亲扶贫协会在观音镇黄土梁村成立,协会成员囊括了农村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模范、经济文化能人以及热心当地经济社会建设服务的其他人士。此后我们按照实践、总结、推广“三步曲”,逐步推广乡亲扶贫协会,目前全县已建立70余个乡村扶贫协会。
4.健全激励机制。对作出积极贡献的“优秀会长”、“优秀会员”不仅给予适当奖励,通过推荐评选“最美郧西人”、“最美扶贫人”和“扶贫功臣”等形式通报表彰,并且鼓励各地通过编写村歌、设功德榜、撰写《乡贤事宜录》和《扶贫帮困光彩录》、捐建公益设施“命名制”等形式,对其事迹进行宣传,让他们在政治上有荣誉、事业上有发展、社会上受尊重。另外,还建立了评议监督机制,每半年组织群众对协会工作开展一次评议,以增强各协会和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工作成效
1.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通过乡亲扶贫协会这一平台,一批在外创业成功人士纷纷回村,采取“农场+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养殖合作社+农户分散领养”等方式创办产业,并吸引附近乡邻特别是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和打工创收。如景阳乡兰滩口村唐远林兄弟回乡投资6000余万元,流转土地2万亩发展油桐种植及深加工项目,建成后年可实现产值8000万元,带动800户、2000人就地就业;涧池乡金龙山村张学平回乡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鄂西北首个梅花鹿生态养殖场,开发鹿产品,带动群众就业50余人、年增收500万元。2015年在乡亲扶贫协会带动下,新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5家、家庭农场12家、种养大户1100多户。
2.加大了结对帮扶力度。积极引导在外能人利用所创办的企业和实体经济,带动贫困户就业,包联贫困户,帮助贫困户增收脱贫。观音镇黄土梁村乡亲扶贫协会会员胡朝柱通过恒达扫帚专业合作社,主动包联本村155户贫困户,为他们免费提供种子、化肥、农药和技术服务,帮助该村60%以上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并辐射带动涧池、马安、香口、土门、六郎等乡镇发展扫帚产业。香口乡李龙、卢宽贵、李元珍、王照权等成功人士在家乡成立合作社,吸纳350余贫困户在产业基地就业。湖北口回族乡创业成功人士王正平包联本村5家贫困户,对贫困户所发展的产业优先给予产业扶持资金,所有种植或养殖的产品,他负责收购销售。目前,全县共有6000多家贫困户得到像胡朝柱、王正平这样的能人结对帮扶。创业成功人士和在外能人帮扶贫困户已成为干部包联贫困户之外的一股重要力量。
3.弘扬了地方乡贤文化。创业成功人士和乡土能人不计得失,帮扶贫困脱贫致富,这种友爱互助、扶贫济困的精神,这种发生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典型事迹,有力推动了群众修美德、社会修正气,使“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更好地在郧西大地扎根、开花、结果。
4.推动了公益事业发展。积极动员乡亲扶贫会员利用各种人脉资源,广泛筹措建设资金,支持当地公益事业发展。如观音镇刘家湾村乡亲扶贫协会会长兰祥军投入资金300多万元,用于建设农民健身广场等项目,受益人口达30多户、120余人;双掌坪村乡亲扶贫协会会长查富金捐资200多万元帮建双掌坪小学,解决周边5个村400多名学生的上学难题。马安镇徐家湾村成功人士陶修齐得知家乡父老希望亮化乡村道路后,采购价值6万元的路灯器材,通过物流托运回乡。据统计,2015年全县扶贫协会会员为扶贫项目捐款捐物近亿元。
5.促进了基层民主治理。以乡亲扶贫协会为依托,各村广泛凝聚了一批以外出创业人士、在外工作人员以及本地创业致富能手为主的社会力量。我们充分发挥其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积极引导他们融入到乡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中,支持他们通过回村担任村干部、“荣誉村主任”、“荣誉村民”等方式,参与村级事物决策管理,帮助当地制定发展规划,协助向外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目前已有110名在外能人担任村“第一村书记、村主任助理”,这种“村两委+乡亲扶贫协会”的乡村治理机制,加快了农村社会多元共治格局的形成,极大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三、几点启示
1.构建“三位一体”扶贫格局是趋势所向。精准扶贫政府是主导,但不能是主体,必须因势利导汇聚各方力量参与到精准扶贫中来。以往我们着重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市场作用、社会的力量,导致扶贫效果不理想。如今通过政府的引导,探索一村一个乡亲扶贫协会,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加入其中,他们领办产业,捐资建设,帮扶贫困户,扶贫成效较为显著,一个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2.挖掘社会力量扶贫可以催生多赢局面。通过乡亲扶贫协会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有助于补齐政府扶贫“钱从哪里来”的“短板”,尤其是社会力量通过教育、产业扶贫等模式,扶到“点上”“根上”。同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及乡土能人领办产业,既可帮助贫困人口提高收入,也可充分挖掘本地资源潜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涧池乡下营村在外出创业成功人士蒋家明等人的带领下,发展成为湖北省首个“淘宝村”,并建成了淘宝创业园,吸引了89家电商入驻园区营业。此外社会各界参与精准扶贫,有利于促进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沟通交流,强化社会共同认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事实充分证明社会扶贫潜力是巨大的,我们必须充分挖掘利用好这股力量。
3.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是扶贫的治本之策。通过乡亲扶贫协会的带动引导,许多贫苦户摒弃了“等靠要”等两眼向上的思想,借助帮扶契机,他们怀着感恩的心态,开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始思考自己究竟能发展什么,有的找到协会想入股发展产业,有的希望能出去务工。2015年在乡亲协会的带动下,有6000多人农民工返乡创业,有2.3万多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销号。实践证明,“扶”只是外力,贫困户才是内力,才是核心,只有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扶贫才能避免“剃头挑子一头热”,才能事半功倍。
调研组成员:方华均 姚 彬 (15172293676) 乔 涛 徐沛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