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扶贫:情到深处 志比钢坚

23.12.2015  10:14

  新华网北京12月20日电(记者 黄玥)中国领导人习近平正为扶贫事业注入新动力,确立新模式。

  摆脱贫困,一直是他的价值坚守。不管是年轻时的情怀,还是在不同领导岗位上的不遗余力,摆脱贫困,都是他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选择和追求。

  2015年,脱贫攻坚更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国家战略高度。

40余年如一日的心结

  “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满怀深情地说。

  40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布中国绝大部分最贫困的地区,从梁家河知青开始,历经村支书、正定县委书记、宁德地委书记……职务虽然在变,但他用脚步丈量民情,为老百姓办实事却一以贯之。

  住过破旧的窑洞,种过贫瘠的土地,吃过干瘪的饭菜……我国贫困地区的恶劣状况,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对贫困的切身体会激发了他强烈的扶贫情怀。

  在梁家河村,他带领村民走上脱贫之路;在正定县,他的扶贫经验变得更加系统成熟……

  不管扶贫工作取得怎样的成就,贫困群众的生活状况总是让他不安。在《摆脱贫困》一书中,调离闽东地区时,他说:“对脱贫事业这个需要几代人努力的浩大工程来说,我的努力时者甚短,功者甚微。

  书中还写道,《人民日报》报道闽东脱离贫困线后,他说,“我深知,相距于我们的理解,相距于我们的目标,相距于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脱离贫困线’只能说是起步。

  “我的人走了,但我把我心留在了这里。从那个时候我就说,今后如果有机会我要从政,我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这是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后,在2015年春节前夕回到梁家河村看望父老乡亲时,回想起自己曾立下的誓言。

  习近平亲力亲为制定帮扶政策。十八大以来,作为大国领袖,常常顶着烈日冒着风雪翻山越岭体察民情,与贫困地区老百姓促膝长谈。访贫问苦成为他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还要更重视。”习近平深知这个宏大的扶贫问题,并非朝夕间能解决。当中国迈入经济升级新时代,他对扶贫工作的要求更高,抓得更紧。

  “总书记心里装着穷苦百姓,对扶贫事业有着很深的情结。”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说。

 

   在贫困一线摸索出的扶贫观

  25年前,在任职宁德时,他一有时间就到乡村调研。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习近平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等扶贫理论。

  他认为,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 “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

  他认为,要根本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发扬“滴水穿石”般的韧劲和默默奉献的艰苦创业精神,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

  在他的带领下,经过当地人民群众的不懈奋斗,宁德贫困地区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经济发展也大有起色。这些在贫困一线摸索出的扶贫理论,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十八大之后,习总书记就扶贫工作进一步提出新思考、新论断、新安排。

  “摆脱贫困,一定要找到内生动力”;

  “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

  从党的十八大到十八届五中全会,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从中央政治局会议到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习总书记对新阶段我国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一系列部署:

  扶贫开发作为一项重点内容被列入“十三五”规划建议;

  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制定到2020年使7000多万贫困人口精准脱贫的宏伟目标。

  一个个动真碰硬的举措也相继出台:对贫困人口实行分类施策;贫困县“摘帽不摘政策”;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完不成减贫任务,主要领导将被约谈等。

  “近平同志有些想法,是想得很深、很细的。”“不搞花架子,真正把心贴在人民身上。”“作了仔细的调查和认真的思考,所以提出的设想,比较贴合实际。”这是为《摆脱贫困》写序的原福建省领导项南对习近平扶贫工作的评价。

 

   是什么让他“心里着急”?

  “我当年到了正定,看到老百姓生活比较贫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情形,心里很着急,的确有一股激情、一种志向,想尽快改变这种面貌。”2015年年初与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200余名学员畅谈交流“县委书记经”时,习近平回顾正定工作时说。

  他在《摆脱贫困》一书中说,“我们必须以审视的眼光看待不适应我们获得更快发展的一切并对其进行改革。

  他要求必须以更加有力、有针对性的举措开展扶贫行动,实现脱贫速度与效率的统一。

  “要想脱贫致富,必须有个好支部。”他在《摆脱贫困》一书中说。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贫困地区领导干部的艰辛付出,他们的抱负、想法和作风,关系地区工作的成败。

  然而,我国基层一些地方,还存在扶贫资金没用到实处等不尽责行为。因此,习近平重申基层领导干部的职责。

  中央明确县级党委和政府承担主体责任,书记和县长是第一责任人。进一步要求基层干部积极想方设法,根据群众的反映和要求,努力为他们办好事、办实事。

  “现在离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还有5年时间,按照国际标准我们的贫困人口还有不少。扶贫工作必须只争朝夕,决不能让贫困地区掉队。”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习近平这样说。

  时间紧、任务重。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已经吹响。

  在习近平的扶贫观里,务实是核心。他在《摆脱贫困》里写道,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度的改革开放的举措。

 

   执着的背后是挚爱

  有媒体评价习近平,没有人比他更清楚脱贫攻坚的艰难;也没有人能像他那样懂得运用科学方法和成熟理论推动扶贫计划落地。

  习近平对扶贫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而如此执着的背后,是他对老百姓的一腔深情和挚爱。

  “插队的经历,让我对贫困群众有天然的感情,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心里更惦念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2014年3月,习近平在参加全国人代会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深情回忆起自己在农村插队的岁月。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他更是对扶贫工作开启了“中国加速度”。

  记者梳理发现,习近平今年6次国内考察,3次都选择贫困地区并且以扶贫为主要内容,在国内外数十次的讲话中,都提到了扶贫。

  2015年新年的首次离京考察,习近平选择了云南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这也是十八大以来,连续三年把新年首访放在贫困偏远地区。

  2月,习近平视察陕西,就革命老区脱贫致富进行调研;6月在贵州,习近平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10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强调坚持扶贫开发计划,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

  十八届五中全会之后召开的首个中央会议,是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下达消灭贫困的决战令。

  实现这一最艰巨的任务,是践行共享发展理念最生动的写照。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定要想方设法尽快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大国领袖的不变情怀和责任担当温暖着亿万寻常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