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民误捕一条中华鲟 石首段发现野生中华鲟疑似信号

23.11.2015  12:55

  此前已知唯一的中华鲟天然产卵场葛洲坝,已连续两年未发现产卵踪迹,我国时隔30年后重启中华鲟产卵场大型科考,从宜昌葛洲坝下游至安徽安庆沿江搜寻中华鲟新“产房”。“长江活化石”中华鲟,真的面临“无后”吗?连日来,楚天都市报记者随队采访,20日、21日来到荆州石首江段的科考点。

  渔民报告误捕一条中华鲟

  体内信号显示为人工繁殖

  昨日上午7点,长江石首寡湖夹水域,宽达1公里的江面,雾气朦胧。此处是湖北和湖南交界地,不远处便是著名的天鹅洲保护区。

  长江水产研究所的中华鲟科考船就停在这里。水温探测表显示:19.05℃,适合中华鲟产卵的温度。该所王成友博士正准备出门找渔民收食卵鱼,用于解剖寻找中华鲟卵,突然收到当地渔民廖庆方的电话,称误捕到一条大中华鲟。

  王成友急忙和队员们赶赴现场。船行约10分钟,一尾约2米长的中华鲟出现在眼前,撞上鱼钩的背部还在渗血。所幸受伤并不严重,血很快止住。是不是野生中华鲟呢?王成友量了它的体长,1.81米。“从长度看,这尾的年龄不大。”最终,在中华鲟体内探测到PIT(雷达射频标),原来是今年5月长江水产研究所荆州太湖基地放流长江的人工繁殖中华鲟,大概六七岁。而成熟的洄游野生中华鲟,年龄在20岁左右。

  王成友的眼睛闪过一丝失望,紧接着给太湖基地打电话,让他们来接中华鲟去疗伤。

  探鱼仪发现5尾野生亲鱼信号

  科考队锁定两处深潭重点监测

  误捕的中华鲟被放到江中“泡澡”,捆住尾巴的绳索连在渔船上,等待太湖基地的人前来。

  为什么放流的中华鲟不游到大海呢?王成友介绍,中华鲟在长江产卵,在大海长大到成熟,再回到长江产卵,“据我们监测,大部分人工放流的中华鲟都往东海游去了,可能极少数的丧失了洄游的习性,这需要进一步研究。

  下午4时许,太湖基地的工作人员赶来,误捕中华鲟被用担架抬进专用的活鱼运输箱运走。

  江上的雾气散了一些,王成友眉头微锁:“当初认为,中华鲟毕竟是和恐龙同时期的物种,对于人类近些年的活动,它应该是有适应能力的。然而事实上,我们的估计过于乐观了。

  去年冬季在葛洲坝的监测开始前,王成友和老师危起伟打了个赌,赌能否寻到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的迹象,王成友押宝“会有成果”,却失望而归。

  对于今年的结果,有信心么?王成友说,不过于乐观,但始终不会放弃。

  当天,王成友和队友们的科考船再次出发,准备向下游移到17公里外的调关镇。此前的近一个月里,科考队员们在石首至武汉426公里江段,运用超声波探鱼仪、水下视频观测等手段,将最有可能出现中华鲟新“产房”的地方缩小到石首附近的50公里范围。

  “就在几天前,我们在调关镇水域探测到野生中华鲟的疑似信号,加上此前在笔架山水域探测到的,一共约5个疑似亲鱼信号。”王成友说,通过超声波信号初步确定这是洄游产卵的野生中华鲟亲鱼,位于两处50多米的长江深潭处。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