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他们在两个世界之间默默守护——走近江城殡葬人(下篇)

05.04.2017  19:42

  整容化妆师吴梦 

  给未婚的逝者穿上婚纱化新娘妆 

   小巧精致的化妆箱里,整齐地码放着化妆刷、粉饼、腮红、BB霜、香水等各种化妆用品。它们的主人吴梦,却并不是一个年轻时尚的女孩,而是汉口殡仪馆的整容化妆师。28岁的他,已经在20平米的化妆室里工作了8个年头。 

  在进入武汉民政职业学院殡葬管理学习之前,吴梦从没有动过化妆刷。当初填报志愿时选择这个专业,是因为他觉得它相对冷门,就业的竞争不会太激烈。 

  在学校里,吴梦一开始是在假人模特上练习整容化妆。第一次做实操演练,是和同学互相在对方脸上,练完了对着镜子一照,被自己的“妆容”吓倒了。 

  吴梦说,无论是化妆用具、操作流程还是妆容要求,遗体化妆师和其他的化妆师没有任何不同。但是,冰冷的遗体和鲜活的生命,这两者的巨大反差会让人在潜意识里感到恐惧。所以,对包括化妆师在内的所有殡葬人来说,需要克服的第一道难题是心理关。 

  吴梦的化妆箱里除了化妆用具,还有手术用的缝合针线和剪刀,这是用来给一些有伤口的遗体进行修复整形的。吴梦到汉口殡仪馆以后第一次实习,就是和师兄一起,为一具在事故中严重受损的遗体进行整形化妆。整个过程中,除了给师兄递工具,他都不敢碰遗体,后来次数多了,他才逐渐克服恐惧感。 

  吴梦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化妆是在去年,一位逝者的家属送来了一套婚纱和一组艺术照,照片上的女孩很漂亮,带着阳光般的笑容。原来,她去世时还没有结婚,父母希望女儿能穿上婚纱走完最后一段旅程。吴梦和同事为女孩换上婚纱,对照着艺术照上的样子仔细化妆,当父母看到穿着婚纱、像睡美人一样安详的女儿时,流着泪激动地向吴梦致谢。 

  殡仪馆一些职工,都不愿对其他人说自己的工作,怕引起误解和歧视,但吴梦每次都会很大方地介绍自己的职业。“我觉得作为朋友,你若能接受我这个人,也完全能接受我的职业。工作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吴梦的妻子也是殡仪馆工作人员,现在已经怀上了小宝宝。吴梦说,等孩子长大了,他也会给他讲爸爸妈妈工作的故事。  楚天都市报记者陈倩 通讯员周钢吴瑕 

  墓碑影雕师李明 

  他让上万名亡者“音容常在” 

  有人说,影雕是石头上的刺绣;有人说,影雕能像油画一样逼真。李明就是一名影雕师,不过他的工作场所是在室外的墓地,纯手工将逝者的照片刻在墓碑上。 

  近日,记者看到李明时,他正在东湖高新区龙泉山孝恩园为一名逝者刻画相貌。李明介绍,他今年30岁,安徽人,目前住在武汉,从17岁开始学习影雕。 

  多年前,影雕主要是制作工艺品;后来随着陵园、墓地的发展,一部分影雕师开始专门为逝者在墓碑上刻画相貌。这类人也分为两种,室内作业和室外作业。 

  “我主要是在室外作业,在全国各地的陵园跑。”李明对记者说,“这个活对手腕的力量要求较高,有时一忙好几个钟头,作为支撑的左手食指就会很疼,有印记。再就是要坐得住、有耐心,影雕是一门很细腻的活。” 

   李明介绍,根据照片大小,每次作业的耗时也不一样,迄今为止,他大约为上万名逝者刻过照片。干这一行如果手艺不到位,刻画的相貌不像逝者本人,可能会引起家属的反感,而且又不可能刮掉重来。不过,他至今的工作都让客户满意了,尚未出现过扯皮的事。 

  目前,李明还带了一帮伙计,成立了一个小团队,平时常坐飞机往返于全国各地。“每到清明节之前,我们就会很忙。但不管有多忙,我们每一次工作都会百分百用心,尽全力让客户满意,这也是对逝者的尊重。”  楚天都市报记者叶文波 王荣海通讯员郝利红 

  陵园守墓人郑德涛 

  把逝者当亲人 

  就不会再害怕 

  3月30日中午,武汉龙泉山孝恩园,楚天都市报记者见到61岁的陵园管理员郑德涛时,他正在墓区巡查。白天,他守在墓园门口,劝导市民文明祭祀;夜里,他要在墓区里巡逻,保护墓区安全。这样的工作,他已从事17年。 

  2000年,郑德涛来到龙泉山孝恩园工作时,园里只有三十多个工作人员。白天,他们要负责墓区的保洁清扫,看到歪倒的鲜花要扶正,碰到墓碑上有污迹要擦干净。晚上要值班巡查守墓,主要是看祭扫的纸烧熄没,有时还要防止有人破坏墓地。“大半夜的,一个人在墓区走,那时真的有点害怕。”郑德涛说。 

  更让郑德涛心里憋屈的是,一些人对殡葬行业的人持异样的眼光,他工作了好长一段时间,都不敢告诉亲朋好友。时间长了,大家对殡葬行业有所了解,开始慢慢理解了郑师傅的工作。如今,郑师傅早已习惯了陵园的工作环境,对朋友熟人也会主动介绍自己的工作单位。一个人走在墓区,他也不再感到害怕,“把逝者当做自己的亲人就好了。” 

  陵园刚开始禁鞭的时候,有些市民拿着鞭炮到墓区,郑德涛耐心地做工作,将备好的鲜花送给对方换下鞭炮。即使对方态度不好,他也只能笑着开导对方。 

  现在,孝恩园工作人员已经有八十多人,不少还是年轻人。这让郑师傅感到有些欣慰。“过去在陵园几乎看不到年轻人,有年轻人来干不到一两年就走了。”郑师傅一直在坚守。去年他退休后,又被陵园返聘,现在他除了值班守墓外,有时还客串起心理辅导老师,向新来的年轻人介绍工作经验,打开他们的心结。  楚天都市报记者王荣海 叶文波 通讯员郝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