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为湖北精准扶贫建言献策
编者按
实施精准扶贫,助力全面小康,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扶贫开发实践与理论的重大创新。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昨日,省委政研室、湖北 日报传媒集团、省社科联、省经团联联合举办第九次湖北经济发展季度专家座谈会,围绕“统筹兼顾,整体联动,打好湖北精准扶贫攻坚战”主题,为精准扶贫建言 献策,为把全省扶贫攻坚宏伟蓝图变为现实贡献智慧。
精准扶贫的经济学思考
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省经团联主席 李春明省委十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这是湖北扶贫脱贫攻坚战的行动纲领。当前关键是抓好落实,从经济学角度看,要把握四个关键点。
一、要找准扶贫脱贫的最佳路径。实施精准扶贫,首先应解决“扶持谁”的问题。就我省而言,当务之急是要通过整合各部门的扶贫信息资源,构建数据 来源可靠、涵盖范围广泛、交流渠道畅通、管理方式规范的建档立卡信息管理系统,有力增强其对实施精准扶贫的支撑作用。接下来,重点是制定好帮扶计划。实施 精准扶贫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找到与扶贫对象贫困“病症”相对应的“药方”,这个“药方”,就是帮扶计划。首先,制定帮扶计划应坚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的原则。其次,帮扶计划应突出保障基本生活水平、培育自我发展能力这个重点。对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且无其他经济来源的扶贫对象,应通过五保、低保等予以兜 底,保障基本生活。对有劳动能力或劳动能力可以恢复的,应着力培育自我发展能力,形成当家产业,开辟稳定经济来源。再次,帮扶计划不是有求必应、大包大 揽。应充分尊重扶贫对象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地位,弘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激发贫困群众主动脱贫、加快脱贫的内生动力。对于固守“等、靠、要”思想和 一边戴贫困帽子、一边过富裕日子的扶贫对象,不得给予帮扶。
二、要千方百计加大扶贫投入力度。千原理、万原理,“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是经济学第一原理。实施精准扶贫,必须以改革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为动 力,多渠道、多手段、多方式加大扶贫投入。要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重在强化财政扶贫投入,构建与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精准扶 贫需求相适应的财政扶贫投入增长机制;强化行业部门投入机制,各部门要将更多资源投向贫困地区、贫困村、贫困户以及扶贫项目;强化社会力量扶贫投入。要用 开放的办法,加强省内区域协作扶贫,争取中央部门及外省的支持。鼓励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扶贫开发;创新金融扶贫信贷投入机制。探索建立扶贫资源 资本化投入机制,通过建立公司化经营模式、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公司+农户+村支部经营模式等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村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 民,最大限度释放贫困村贫困户的资产潜能。通过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村民住房财产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抵押试点等相关改革,增加贫困户的资产 收益;建立土地资产收益支持扶贫机制,建立贫困县生态动态补偿机制。
三、要努力提高扶贫资源的配置效率。首先要制定资源统筹规划,科学调配帮扶资源。在编制精准扶贫规划的过程中,应科学制定统筹资源规划,一方 面,要充分利用和整合贫困地区的特色资源、优势资源和闲置资源,将更多社会帮扶资源纳入到统筹范围中来,确保精准扶贫菜单丰富、来料充足;另方面做好帮扶 资源与扶贫对象帮扶计划的紧密对接,根据扶贫对象特定扶持需求,预先安排相应帮扶资源,对于需求量大、扶持效果好的帮扶资源应优先统筹、重点统筹。再是要 建立完善资金整合机制,增强资金使用整体效益。要下放项目审批权、资金使用权到县,支持建立县级资金整合平台。当前,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依据省级 统筹、市州协调、县级整合的原则,抓紧建立扶贫投入县级整合平台,实行资金、项目、招投标、管理、责任“五到县”,建立县审批、市备案、省备查的项目管理 制度。在操作中,要推行规划引导统筹、重点项目主导统筹、奖补资金引领统筹方式,实行跨部门、跨年度、跨层级统筹,实行“大类间统筹、打通使用”的办法, 增强资金使用的自主性和灵活性。通过统筹扶持措施、政策叠加等方式,加大帮扶资源投入强度,彻底解决深度贫困问题。统筹帮扶资源,是对现行扶贫资源投入方 式的重大创新,是对全社会扶贫潜力的深度挖掘和有序组织,必将为实施精准扶贫提供更广阔空间和更充分保障。
四、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重在向市场要动力、要潜力、要活力。关键是要在扶贫资源的集 聚、整合和利用方面引入市场主体、引入市场机制,激发市场活力、形成扶贫开发合力,推动扶贫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一是通过健全和完善市场 体系,包括在贫困地区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让各类资源充分流动,使各类扶贫资源聚起来、用起来、活起来、“赚”起来。二是在扶贫项目的立项和实施过程中 引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参与,鼓励、支持、帮助各类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创新创业成功人士自愿采取包干方式参与扶贫。这样一方面可使政府资金起到“四 两拨千斤”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动员更大范围内的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专业化的扶贫组织,利用其专业技能提高扶贫的效率。三是通过“办好市场 大学”、市场经济一线锻炼等多种途径培育和强化扶贫工作人员的市场意识,提高他们运用市场经济手段进行扶贫开发的能力,然后通过他们的工作,把有效的市场 机制引入到扶贫开发工作中来。
五统筹五联动抓落实
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省改革办)主任、省社科联副主席 赵凌云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湖北全省上下的重大任务就是要抓好《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的落实。目前,扶贫面临问题多,不抓落实难以排除万难;扶贫任务重,不抓落实不足以完成使命。需要做好各个方面的统筹和联动。
一是统筹发展与扶贫,实现发展推动与扶贫推动的整体联动。要探索发展与扶贫的结合点和结合方式,将两者整合为一个过程。
二是统筹内力与外力,实现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的整体联动。要切实把内修人文、精神扶贫放在突出重要地位,将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有机结合起来。
三是统筹部门与地方,实现要素增量效应与要素集成效应的整体联动。在发挥要素增量效应的同时,不断提升要素集成效应,最终实现要素的倍增效应。
四是统筹投入与机制,实现要素效应与创新效应的整体联动。要完成艰巨的扶贫脱贫任务,光靠投入是不行的,还必须运用体制机制创新的手段。
五是统筹近期和长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夯实后小康社会基础的整体联动。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同时,要着眼于贫困地区发展水平、脱贫标准、脱贫人口发展能力的提升。
实现物质脱贫首先要精神脱贫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社长、董事长、省经团联副主席 邹贤启精准扶贫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大举措,是践行中国共产党宗旨的重要体现,是实现中国梦的重大跨越。实现物质脱贫,首先要精神扶贫、精神脱贫,只有具备想脱贫、想致富的信念、追求和勇气,才能把理想变为现实。
一是建议财政加大支持免费赠阅党报、党刊、手机报力度,进一步实施免费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让全省590万贫困人口更及时、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跟时代步伐。
二是建议组织文学家、艺术家深入扶贫主战场,创作时代精品,传播正能量,营造全社会扶贫的强大气场。一部好小说、一首好诗歌、一支好歌曲、一部好电影,能形成强大凝聚力,鼓舞人心。
三是建议组织大中小学生积极参与扶贫社会实践,进一步了解国情、省情,更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执政为民的理念。
四是建议及时总结表彰优秀,树立扶贫标杆,鼓舞大家赶超先进。
同时,要坚持问题导向,切实解决精准扶贫中的实际问题,坚持产业扶贫和项目扶贫,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要加强扶贫成果宣传,坚定各方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精准投入精准统筹
省财政厅副厅长、省综改办主任 秦守成省财政厅以支持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主要对象,认真履行职责,助推我省精准扶贫工作有序推进。
精准投入。第一,低保政策兜底。从2015年开始,省级财政安排精准扶贫转移支付补助资金,对全省220万名农村低保和五保对象,在继续落实现 有政策的基础上,再按人年均1000元的标准给予省级补助,确保低保、五保供养标准超过同期扶贫标准。第二,易地扶贫搬迁。积极争取中央安排的地方政府债 券资金、专项建设基金以及贷款贴息资金,运用市场机制,拉动包括银行贷款在内的社会资本投入易地扶贫搬迁。
精准统筹。创新省级支持机制,实行资金、项目、招投标、管理、责任“五到县”;创新县级统筹机制,统筹包括中央、省、市、县级到村到户到人的所有财政性资金;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县级统筹使用的资金,只能用于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要打好“组合拳”
省委财经办(省委农办)副主任陈宽宏扶贫任务艰巨,主要表现为“五个难度大”,包括对象识别难度大、产业发展难度大、设施配套难度大、市场引导难度大、均衡发展难度大。
要加强扶贫方式的针对性,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行政推动向思想发动转变、典型示范向统筹着力转变、“锦上添花”向“雪中送炭”转变、按部就班向创新推动转变。
提高扶贫路径的有效性,做到网格化管理、清单化实施、图表化作战、精准化推进。
突出扶贫力量的聚焦性,推进精准扶贫,聚焦发力是关键,包括领导力量要聚焦、工作队伍要聚焦、项目资金要聚焦、社会资源要聚焦、考核考评要聚焦。
坚持扶贫工程的统筹性,坚持精准扶贫与县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精准扶贫同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精准扶贫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精准扶贫与“三万”活动相结合、精准扶贫与用好支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的政策相结合。
把扶贫脱贫的蓝图变成现实
省扶贫办党组成员、副主任柳长毅出台一个好文件是抓好实际工作的良好开端,但大量艰巨的落实性工作还在后面。我们认为,下一步关键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
第一,“三管齐下”抓宣传贯彻。抓全会精神传达,抓《决定》学习,抓文件内容的社会宣传。
第二,分解任务抓责任落实。《决定》明确的各项工作涉及到省直各部门和各级党委政府,要迅速对《决定》进行责任分工,明确落实的线路图、任务书、时间表。
第三,细化机制抓政策落实。省直部门和地方党委政府要把《决定》的硬政策细化为具体机制、实施方案、工作措施、操作程序,尤其是通过细化的工作方案,把“N”个机制落到实处。
第四,强化督办抓工作落实。要建立督办常态机制,建议省委督查室、省政府政务督查室将《决定》督办工作纳入重点督查范畴,定期对政策落实、工作进展、责任履行等内容进行检查督办。
发挥低保政策的兜底救助功能
省民政厅副厅长 赵显富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扶贫攻坚总目标,省民政厅按照应保尽保、合力攻坚的原则,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衔接,依法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充分发挥低保政策在扶贫攻坚中的兜底救助功能,确保到2019年我省全面完成扶贫攻坚任务。
低保制度实施中,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始终做到按户保障、差额补助、重点救助、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将低于扶贫线的县(市、区)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逐步提高到扶贫线,即“两线合一”。
加强两项制度衔接,合力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要加强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合力作用,确保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低 保对象通过最低生活保障稳定解决基本生活问题,确保有劳动能力或劳动意愿的低保对象通过精准帮扶实现依靠自身努力摆脱贫困,真正实现“精准扶贫、不落一 人”。
用教育有效遏制贫困代际传递
省教育厅副厅长、党组成员、高校工委委员 张金元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从根本上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遏制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在具体推进中,以37个贫困县和4821个贫困村为主攻方向,聚焦湖北现有近80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龄人口;坚持省级统筹,使国家政策、项目和经费真正落实到位;坚持县抓落实,县级制定实施方案、具体组织实施,确保教育精准扶贫真正做到扶持到校、资助到生。
实施精准救助,不让一个贫困家庭孩子失学;改善办学条件,让贫困家庭孩子不仅能上学,而且上好学;提升师资水平,让贫困家庭孩子不仅学有所教, 而且学有优教;强化技能培训,让贫困家庭孩子不仅接受学历教育,而且拥有一技之长;实行招生倾斜,让贫困家庭子女有更多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关爱特殊 群体,让贫困家庭子女享受更多人文关怀。
破解六大典型问题
中南民族大学副校长、中南民族大学武陵山减贫与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李俊杰以武陵山片区为例,精准扶贫存在六大典型问题:历史欠账问题普遍,基础设施建设压力巨大;贫困标准难以量化,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困难;贫困户内生 动力不足,影响整体脱贫进度;扶贫政策靶向不精准,资金使用扶农不扶贫;扶贫缺乏可持续性,脱贫农户返贫率高;精准扶贫任务繁重,专职人力投入不足等。
对此,建议一是稳增农民收入,为农业产业化发展雪中送炭。尤其是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二是加强区际协作,为区域协同发展破除隔 阂,逐步实现经济一体化。三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整村推进夯实基石。四是创新投融资机制,以市场化机制为扶贫资金投入广开来源。五是强化基本公共服务, 为全面脱贫兜底保驾。
目前,中南民大也在利用自身优势实施精准扶贫项目,决心高校与帮扶地区“不脱贫、不脱钩”。
扶贫要“扶上马送一程”
省社科院农经所所长、省社科院秦巴山区减贫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邹进泰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一、注重扶贫措施的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结合。有些贫困户由于是依靠“短平快”产业实现的快速脱贫,基础不够牢固,因此要“扶上马、送一程”,防止快速脱贫后的快速返贫。
二、要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结合。做到长短结合、产业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与贫困户能力培养三者联动。
三、重点扶贫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建议调整扶贫政策支持方式,加大非重点县(乡镇、村)的扶贫支持力度,缩小重点贫困区域与非重点贫困区域的发展差距。
四、在扶贫资金使用上放权与监管相结合。按照资金来源不同进行差异化管理,按照项目内容进行整合。
五、在考评机制上要制度化。对于贫困地区,在实现三年或四年“摘帽”后,中央和省级财政应该仍然按照原有渠道在一定年份内继续支持扶贫稳固工作,使精准扶贫有效和可持续。
精准扶贫要处理好四大关系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南方减灾扶贫研究院副院长 张克中一是处理好贫困的内涵之间的关系。贫困是一种综合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贫困分收入贫困、能力贫困、权利贫困、心理贫困等,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实施精准扶贫。
二是处理好政府自上而下与贫困人口自下而上的关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需要倾听穷人的声音,让贫困群体参与到政策反馈与优化中来。尤其需要构建政府自上而下与社区自下而上的联动机制,实现“大众创业、万众脱贫”。
三是处理好扶贫、扶才、扶智与扶志的关系。扶贫先扶志,要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信心和斗志。“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克服贫困人口的“心理贫困问题”。
四是处理好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与精准扶贫的关系。通过扶贫搬迁等政策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动以人为本的贫困地区城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