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推进城镇化的“平泉样本”

08.06.2016  11:03
        家住河北省平泉县卧龙镇八家社区的42岁农民许秀焕,像往常一样骑着电动车到离家一里远的花卉园区打工,这已是第四个年头了。“在家门口不但常年有活儿干,还能照顾家,收入也不错,一年能收入一万多块。”许秀焕快言快语。
  2012年以前,许秀焕一家六口住在卧龙镇史家沟村的大山坳里,出行、孩子上学都极为不便,她和丈夫种着4亩多山坡地,偶尔打点零工,供两个孩子上学,除去全家的日常开销,日子过得紧巴巴。自从建立新社区后,许秀焕一家的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住进了集中供暖,吃自来水,做饭用煤气,购物有超市,休闲有公园,上学有学校,就医有医院,娱乐有场所的现代小城镇。
  如今,许秀焕的丈夫刘忠富在八家社区一家活性炭企业上班,一年收入5万多元,小儿子在社区的中心小学就读。“我们年前在华北物流园区买了近百平方米的新楼房,这两天刚领了钥匙!”说话时,许秀焕满脸洋溢着幸福。
  许秀焕的幸福得益于该县中心村建设的推进。八家社区党委书记鲁春富介绍,该社区位于距离县城中心6公里的北城区,由八家村和史家沟村合并而成,总面积21.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400亩,有8个自然村庄,21个居民小组,1108户,3270口人。按照全县中心村建设统一规划,2011年启动了中心村建设。坚持规划先行,产业先置,实行村庄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三规同步”,推进社区与园区“两区同建”,实现人口、公共服务、产业三个聚集。
  目前,该社区“一校两院三中心”(一所标准幼儿园和完全小学,一所高标准社区卫生院和一所适度规模养老院,村民活动中心、服务中心、商贸中心)建设齐全;社区内有物流园区、活性炭产业园、食用菌加工厂等企业10余家;流转土地建设了500亩食用菌园区、1200亩绿化育苗园区、200亩设施菜园区、130亩花卉园区等农业园区。居民通过农业种植、土地对外承租、园区打工、企业务工、运输和服务业增加收入,村集体年收入25万元,人均年收入达到8500元。
  八家社区只是平泉推进中心村建设,加快城乡统筹的一个缩影。
  地处冀辽蒙三省区交界、燕山腹地的平泉,是一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区县,48万人口分散居住在3296平方公里的1918个村庄里,最小村庄只有9口人,分散成为了制约发展的瓶颈。
  守着绿水青山,却住着穷窝窝过着紧日子。如何推进城乡统筹?这是平泉县委、县政府的决策者日思夜想的问题。农村社区建设是城乡统筹最好的切入点,站在“抓根本、打基础、利长远”的高度,2011年,平泉在河北省率先探索实施了中心村建设,从尊重民意、因村制宜、因地制宜入手,开启了一场以“合并行政村、发展中心村、搬迁偏远村、治理空心村”为中心的农村改革创新的革命,探索出了欠发达山区县加快城乡统筹的“平泉样本”。
  “农村社区化是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革,通过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两个转变,加速城乡一体化的融合进程。”平泉县委书记董正国说。
  平泉县以破解土地问题来推动城镇化。通过利用闲置建设用地、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指标、争取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等多种措施解决中心村用地问题,同时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努力破解“新农村建设缺钱和城镇建设缺地”两大难题,并对节约出来的土地进行重新规划整合。目前,共谋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申报区5个,可节余近千亩的用地指标。
  以合村为基础,撤并行政村,组建农村社区,将多个行政村实质性合并为一个行政村,打破体制上的壁垒。同时,以新民居为载体,实行“四统一”或“三统一分”模式:(统一规划、统一占地、统一管理、统一施工或分户施工),采取村民联建、村企共建、委托代建、市场化运作等多种形式,采取重点扶持、试点示范的方式,分期分批推进,进行高标准建设。
  在完善社区基础设施上,平泉不吝投入。全面整合涉农政策、资金和项目,集中打捆投向中心村。加大县本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每年从预算资金中安排3000万元用于中心村建设奖补资金。同时,吸引社会资本介入投资。三年来,累计整合各类涉农资金约6亿元,用于完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让农民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福利待遇。
  产业是中心村建设的重要支撑。该县把产业发展与中心村建设同规划、同实施,通过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加快土地流转,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食用菌等农业特色产业向中心村布局,通过建园区、上项目,调整种植结构,最大程度让土里刨食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向产业工人过渡。2012年以来,该县实施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106个农业产业化项目,就有79个布局在中心村。
  创新社会管理。合并村班子,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选出新的村班子,选好发展领路人。同步探索推行农村社区化管理方式,对各类村级组织设置进行调整,建立党组织精细化管理、党员中心户牵头服务等制度,有效提高村级社会管理水平,提升中心村的吸引力。
  一组数字清晰地勾勒出探索发展的轨迹:全县79个村“瘦身”成42个农村社区;建设新民居9100套,面积达100万平方米;改扩建社区道路108公里;在富余出来的600亩土地上47家重点企业、220个农业园区纷纷筑巢创业,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1.4万个;社区内新扩建小学和幼儿园85所、卫生院(所)56个、养老院9所,每个社区都设立了“幸福互助院”、文化活动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和购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