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对策与建议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我国将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明确指出了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决不能让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困难群众真正得到实惠。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五、六年时间了,消除贫困、建设小康,时不我待,这对于贫困地区来说,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巴东县位于湖北省西部,自古有“楚西厄塞、巴东为首”之说,有“川鄂咽喉,鄂西门户”之称。境内大巴山、巫山、武陵山盘距,长江、清江分割。全县国土面积3354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322个村(居)委会,共49.86万人。是老、少、边、穷、库山区县,属湖北省“两圈两带”中的“一带(湖北长江经济带)”和“一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区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属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地区。
近年来,全县上下大力实施“生态优先、文化引领、产业兴县、开放包容”发展战略,紧紧围绕“绿色巴东、文化巴东、富裕巴东、和谐巴东”建设目标,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014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9亿元,同比增长1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5.86亿元,同比增长12.6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7.2亿元,同比增长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7.6亿元,同比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500元,同比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25元,同比增长12%。
一、“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总体情况
“十二五”时期,巴东县44个重点贫困村、16个老区村基本完成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任务,通过整村推进、扶贫搬迁、雨露计划培训和产业扶贫等项目的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行路难、饮水难、就医难、上学难的现象得到缓解,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改善,支柱产业初见雏形,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2014年底,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0.3:41.6:38.1,第三产业占比上升1.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6%。在农业结构方面,因为受烟叶收购计划的影响,全县烟叶面积下调3.15万亩,但新增茶叶、核桃、药材、银杏等特色基地5.2万亩。从区域结构来看,生产总值过10亿元的乡镇达到5个,财政总收入过2000万元的乡镇达到6个。更值得一提的是,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全年新增市场主体8760户,总数超过20000户,达到20312户,同比增长104.5%,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
(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去年全县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超过80%,全县的公共预算支出接近30个亿,在民生方面的支出达到25个亿。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保障、住房、就业、医疗、出行等问题得到进一步改善。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县职业高中创建为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高考中考再创佳绩,特别是2014年巴东一中15名学生被北大清华录取,成为巴东的一张名片,在全州、全省有地位、有影响。
(三)贫困人口逐年下降。对照“十二五”初期扶贫标准,全县贫困人口由2010年23万人末减少到2014年17.29万人,每年超额完成省扶贫办下达的减贫计划任务。
(四)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项目建设进展迅速,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项目的拉动作用逐渐显现。全县70个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搬迁2342户,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6000人。累计完成项目投资1. 96亿元,新修和维修村、组级公路1650公里,改建和扩建乡村主干道230公里;新修蓄水池1.2万立方米,铺设供水管道14.3万米;新修和维修村级办公场所及卫生室70个。扶贫项目的不断实施,破解了制约我县农村发展的“瓶颈”,生产得到发展,乡风逐渐文明,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态环境逐步好转。
(五)社会扶贫亮点纷呈。全县行政单位对口帮扶贫困村,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对口帮扶贫困户。中直、省直、州直机关、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社会贤达、爱心人士也积极参与我县的扶贫开发,广大村民踊跃投工投劳并且出资参与项目建设,如:清太坪镇双树坪村谭德志等5个在外创业老总,投资60多万元为家乡村民修路;沿渡河镇招商引资的湖北美拉美实业有限公司,投资4000万元建起农产品加工企业,安置就业人员上百人,为巴东的农副产品走出大山打开了销路。同时,对口帮扶模式成为巴东一大特色,也是我们需要坚持和发扬的成功经验。
三、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贫困人口量大面广。按照现行扶贫标准截止2014年末,全县有贫困人口17.29万人。特殊困难人口1.5万多人, 核定重点贫困村118个。“十三五”每年要完成2.9万人的减贫任务。每两年要完成和新启动39个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任务十分艰巨。且贫困村基础条件差,贫困人口生存环境差、居住更加分散、构成更加复杂、扶贫工作难度大、成本高。
(二)基础设施仍然落后。交通不便是一些偏远乡村制约发展的瓶颈,村组公路等级低、路况差,连接不通畅阻碍了农民生产生活物资的配送,也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饮水困难,靠天用水的现象较为普遍,群众对解决人畜饮水的呼声很高。信息、人流、物流互动速度低,不能快速、准确的融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影响和制约着一方经济发展。
(三)经济收入增长缓慢。“十二五”时期,全县综合经济实力与全省平均水平及兄弟县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虽然我县财政收入每年都在增长,但只是一个保工资、保运转的财政,投入到农村经济建设的配套资金有限。
(四)贫困对象能力不足。农村留守人口多为老弱病残和家庭妇女,本身既无技术又无特长,甚至缺少基本生活能力。种田多为养家糊口,“等、靠、要”的思想严重,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能力不足。
(五)项目资金需求量大。国家财政虽然每年投入上千万扶贫资金,但与我县实际需求还有相当大的缺口,主要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影响到贫困村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六)市场经济发展不够。市场经济体系不够完善,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弱,发展基础不牢,农产品精加工有待加强,市场销售需更加畅通,农民种植业和养殖业没有形成规模,农产品的经济价值不高。
(七)实现小康任务艰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到2020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现在只有6年时间了,要稳定实现扶贫对象的“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如期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小康,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
四、“十三五”扶贫开发的重点工作
加快全县脱贫致富奔小康是我们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任重而道远。“十三五”我们将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抓好扶贫开发工作:
(一)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夯实脱贫基石。
一是实施交通扶贫。以高速公路、铁路、水路为枢纽,国省道为骨架,乡村公路为网络,构建“对内大循环、对外大开放”的交通格局。围绕“乡乡二级路、村村通畅路、组组生态路”目标,加快修通区间路、硬化产业路、打通入户路,全面提高贫困村交通便捷、脱贫致富能力。
二是实施水利扶贫。全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优先安排贫困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和自来水普及率,全面解决农村人畜安全饮水问题。加强贫困村水利基础设施改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产、贫困户增收。
三是实施搬迁扶贫。对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贫困户和居住危房的困难对象实施易地搬迁,实行多部门合作,提高建房补贴标准,不断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存生活水平。
(二)进一步发展特色产业,提升造血功能。
一是牢固树立“扶贫重在扶智”和“扶贫重在扶产业”的意识,坚持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以特色板块基地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科技服务为支撑,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稳定粮食产量,抓好畜禽规模养殖,推进“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致富能力。切实抓好低产田、坡耕地改造、国土整治等项目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拓展农民特别是贫困户的收入渠道。
二是加大乡村旅游开发力度。巴东区位优势独特,旅游资源丰富,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依托贫困村优势旅游资源,开展各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建设,做精“农家乐”“乡村旅馆”等品牌,以此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实现增收致富。力争把乡村旅游业打造成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提高贫困户经营收入。
(三)进一步实施民生工程,完善公共服务。
一是要全面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消除家庭贫困代际传递。加大雨露计划、职业技能培训,加快人力资源开发、人才引进创新工作,提高农村富于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
二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加强县、乡、村三级卫生计生服务网络建设,把卫生工作的重心下移,靠近群众,方便群众,不断提高医疗水平,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三是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村有农家书屋和文化活动场所,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村民的自我素质和发展能力。
四是做好信息传递和信息服务。实施好“农民办事不出村”服务项目,让村民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减少农民办事成本。
五是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发展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专业合作经济,为村民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四)进一步整合扶贫资源,形成攻坚合力。
加强领导,强化队伍,同心合力,整合资源,瞄准贫困,连片开发,项目辐及,脱贫致富,是扶贫开发工作的必由之路。在用好财政扶贫资金的同时,加大部门资金整合力度,催生扶贫攻坚内生动力,真正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格局。全县每两年新启动39个重点贫困村的整村推进项目,每个村最低投入专项扶贫资金100万元,整合部门项目资金200万元,确保达到300万元,重点用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能力建设的投入,保证特色规模产业覆盖到村到户。
(五)进一步强化精准扶贫,瞄准贫困群体。
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严格按照国家扶贫对象识别办法和标准,完善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对贫困户建档立卡,做到底数清楚、扶持精准、动态管理。实行党员干部结对到户,帮扶措施落实到户,项目资金辐射到户。采取“脱贫一村解除一村,脱贫一户消号一户”的原则,确保扶贫对象得到有效扶持,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
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建议
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逢难得的叠加机遇。中央把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民生工程和新农村建设整体部署,确立了“规定一条线、锁定一群人,圈定一批主战场、确定一种衔接关系”的崭新扶贫思路,构建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格局。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新增部分将主要投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并率先启动了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省委、省政府在恩施州率先启动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把整村推进作为脱贫奔小康的突破口,把扶贫搬迁、雨露计划、贷款贴息纳入新阶段扶贫的重要内容,我们在抢抓机遇的同时还需要国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一)加大落实已制定的各项扶持政策。希望加大对我县在财政、投资、金融等优惠政策的执行力度。用好各项扶持政策,实施好扶贫项目,强化资金监督管理,把上级安排的资金项目不折不扣的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不浪费国家一分钱,发挥扶贫资金的最大效益。
(二)加大专项扶贫资金的投入力度。我县每年得到扶贫资金在3000万元左右,对于巴东这个贫困人口众多经济十分落后的山区县来说,实际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要求进一步加大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增加扶贫资金总量,支持贫困地区建设,满足我县经济发展需求。
(三)加大扶贫搬迁支持力度。由于受地理条件的制约,我县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自然资源贫乏、受地质灾害严重威胁、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贫困农户数量较大,需要搬迁,同时c级d级危房普遍存在,急需搬迁。而我县每年扶贫搬迁500户,每户补助8000元,指标少,补助低,远不能满足搬迁户的需求,希望能够增加搬迁数量和提高搬迁标准。
(四)加大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力度。建议省里设立贫困地区同步小康建设专项基金,在安排项目和专项资金时,对贫困地区予以倾斜照顾,并落实配套减免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信贷资金、民间资金等社会资本投入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五)加大区域发展配套政策支持力度。希望制定针对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配套扶持政策。巴东属国务院批复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范畴,但缺乏具体政策支持,要求上级在产业布局、扶贫开发、金融创新、区域交通等方面给予巴东重点支持,与武陵山片区其他县市同步发展。
(六)加大人才培训资金的扶持力度。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要靠贫困地区人民,强化人才培养,提高人口素质,是贫困地区小康建设的根本。希望加大对我县在职业技能培训、雨露计划培训、创业基础培训和农业科技培训等培训资金给予倾斜照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梦想和追求的目标,我们一定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和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攻坚克难,扎实抓好扶贫开发工作,为与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巴东县扶贫开发办公室 谭道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