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小课堂 中西大差异
从事教育工作时间越久,越能发现中西方在教育上的不同。这种不同,不单单是形式上的,而是更深层次上的思维问题。在西方的美术课堂上,孩子可以任意画,孩子画了一个蓝太阳,老师也说“好啊,说不定哪天真出了个蓝太阳呢!”他们是在扶植孩子的想像力,这是创造力的基础。似乎在国外小孩画画,只要你画,老师就说好,不管你画得像不像,不管你画得怎样的不可思议,老师都说好。中国就不是这样,中国孩子要画得很像,而且必须跟老师在黑板上画的一样了,你才能被肯定。
有一次我到朋友家去做客,正巧朋友家的孩子在画画,画的是一幅水墨画的竹子,孩子画的很认真,手笔非常漂亮。我问孩子:“想在竹子下面画点什么吗?”孩子犹豫了很久,最后脸憋的通红说:“老师没教过……”
很简单的一句话触动了我的内心,我们如果到国内普通的儿童美术班里去看,会看见所有墙上挂的画都是一模一样的,都跟黑板上老师画的那幅画取景,用色,角度都是一致的,而且千篇一律。但是要让小朋友们去创造一幅画,可能会让他们不知所措,因为他们没有学过。比如说,今天不画竹子,要画一条金鱼,画一只鸡,你就会发现孩子束手无策的瞅着你,等待你的指导,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让孩子养成了“没有人教,就先不学”,“老师不教我,可以不会”的想法。所以有时候,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辩解:“我不知道啊,也没有人告诉过我”,过度的“教授”容易让孩子失去独立解决问题主动性的能力,还容易推卸责任。
绘画技巧只是一种技能,一种方法,而并非目的,更不是美术教育的全部。无视鉴赏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目前儿童美术教育中不利于儿童创造力发挥的错误教学方法。
美国教育学家罗恩菲德说得好:“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的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目的就已达到”。我们绘画心理乐园也是秉承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孩子——我们不是教孩子画画,而是引导孩子开发自己的潜力。
绘画技巧只是一种技能,一种方法,而并非目的,更不是美术教育的全部。无视鉴赏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目前儿童美术教育中不利于儿童创造力发挥的错误教学方法。
美国教育学家罗恩菲德说得好:“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的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目的就已达到”。我们绘画心理乐园也是秉承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孩子——我们不是教孩子画画,而是引导孩子开发自己的潜力。
我们在儿童时期的美术技巧训练应该是根据儿童的自身特点而定,从幼儿到儿童到少年,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都根据每一阶段孩子的特点去研究教学课题。其实中西方的教育模式从总体上来讲并无好坏之分,重点在于家长和老师的把握,正确处理好技巧教育与能力教育的关系,让技法服务于能力培养,在思维创造中教授技法,在训练造型能力的同时锻炼创造能力,这样才能不违背美术教育的宗旨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使孩子走在具有创造精神的成长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