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硒资源特色开发助推恩施州精准脱贫
28.06.2016 11:22
本文来源: 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
突出供给侧改革构建“硒+X”产业发展新模式
今年全国两会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中央反复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目的就是提高供给质量,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研究恩施州硒产业发展思路与定位,构建“硒+X”产业发展模式,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特殊意义。“硒+X”是从产业发展理念上的重构。恩施州硒资源开发长期沿用一种传统产业发展理念——“X+硒”,即各大传统产业为X,硒作为附加与配料。硒区产品泛称硒产品,价值取向不能聚焦,决定价格的核心要素不是硒元素及其保健功能。比如富硒茶叶、富硒猪肉,仍然卖普通茶叶和猪肉的价格。必须转变发展思路,以硒元素为主体,其他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旅游、金融等为载体和附加,将硒元素作为构成产品价格的核心要素,形成“硒+X”产业发展理念。“硒+X”是从产业结构体系上的重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眼点是解决重大结构性问题,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好地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从消费结构层面分析,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抗氧化、防衰老、提高免疫机能等众多生理功能,且体内无法自主合成,已成为21世纪的市场主体元素。从政策结构层面分析,中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大战略,全民健康工作重点从治病转向防病,催生了对大健康产品消费的增长,硒产业逐步从次要地位走向主要地位。“硒+X”理念的提出,打破了传统三次产业结构划分方式,将硒产业作为一个跨界融合、相对独立的新兴产业体系,带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完全符合特色开发、绿色繁荣、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硒+X”是从精准扶贫方式上的重构。恩施州既是贫困地区,又是限制开发地区,全域还有70多万贫困人口,主要生活在农村。要解决恩施州贫困落后的面貌,必须解决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现实问题,“硒+X”实现了产业与扶贫的精准对焦。“硒+X”是以健康为价值取向的中高端供给,与传统产品相比,具备更高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更能够直接带动农户增收致富。推进“硒+农业、硒+加工业、硒+旅游及服务业”加快发展,将会带来更多的财政投入、项目建设、融资政策,撬动全社会资金尤其是外来资金投向恩施州硒产业,可以有效促进社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富裕。同时,开发和生产功能硒产品,还有利于促进人类健康,使缺硒人群在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推动恩施州及缺硒地区早日脱贫、建成小康社会。
突出提质增效探索引领硒产业发展新路径
“全省硒产业发展的重点在恩施,恩施州要乘势而上”。这是省委、省政府对恩施硒产业发展的定位和要求。恩施州硒产业发展有资源优势,有发展理念,有领导重视,有政策支持,但还需要有科学路径。
第一,规模经营之路。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减少边际成本,发挥集群效应,达到效益的最大化。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一元多层次战略指引下,恩施州硒产业市场主体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涉硒企业达到160多家,但多数是小微企业,缺乏龙头带动。恩施州有100多万亩茶叶基地以及上百家茶叶生产企业,从生产到销售,从包装到宣传,都是“散兵游勇”状态;200多万亩土豆,分散在近一万个家庭中,商品加工转化率很低,这样既浪费了人力、物力资本,又不利于品牌打造和市场竞争。对于富硒茶叶、富硒土豆等有基础、有规模、有市场的产业,要实行规模经营,统一标准和生产规程,打造品牌,上市融资,做大做强。
第二,多元精品之路。以大产业为龙头、小产业为补充,实行多元立体化发展。恩施州地质气候环境差异较大,适合多种特色种植、养殖业发展,是发展多元精品农业的首选之地。目前已经开发了很多地道特色优质农产品。如利川的莼菜,对水质要求很高,适种区域少;鹤峰的葛仙米,对土壤要求苛克,分布十分稀少;宣恩的黄金梨、建始的关口葡萄等,只能在特殊小天地、小气候下种植才有独特品质。这些产品虽然总量不大,但品类较多,品质优良,市场竞争压力小,容易掌握定价权,适合进入高档礼品店或通过电子商务销售,甚至公开拍卖,实现低产出、高收益。
第三,高附加值之路。就是走精深加工之路,产业升级之路。过去,恩施州的农产品主要是卖原材料,卖初级产品,尽管产品卖到了北京、上海等大都市,进入了高档消费市场,但农民仅仅得到了种植环节的收益。要通过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生产出不同层次的商品,提高产品附加值,获得更高的收益。如将普通富硒食品进行加工、复配,申报保健食品,价格就会N次方提升。如果把普通植物中有特定医疗保健功能的有机硒化合物提取出来,1克产品就相当于几十公斤原料的价格。
第四,高科技之路。恩施州要与全国其他富硒地区拉开差距,必须依托科研抢占发展制高点。要深入开展恩施州独立硒矿床地质成因、硒资源分布规律、硒在生命体内代谢过程、硒与健康相关性的研究,发布一批重大科研成果;要充分利用国家富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一流检测设备优势,建设省级或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收集硒相关数据,制定硒标准;要加快硒应用技术与产品开发,与国际合作开发功能食品,鼓励企业建立科技研发中心,使恩施的硒科研代表全国顶尖水平。
第五,捆绑复合之路。条块分割、单打独斗,不利于富硒特色产业发展。比如富硒中药材、富硒高山蔬菜、富硒肉蛋奶等,外部行情好时,相互之间恶性竞争,价格上不来;外部行情不景气时,又没有其他产品作为支撑,企业将受到致命打击。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实行整体打包,捆绑复合,建立产业联盟或企业联合体,建立超级专业市场,集行业之大成,增强抗风险能力。
第六,联合发展集聚之路。要依托“世界硒都”地域品牌的影响力,发展总部经济,建设产业园区和交易中心,实行基地外挂,解决恩施州耕地分散、基地规模不足的问题。在恩施州外完成种植环节,在州内加工、包装、贮存和销售,发展总部经济。比如生产富硒大米,只要制定富硒水稻种植技术规程,就可以在全国富硒土壤地区建设种植基地,只要产品质量符合标准,都可以称恩施富硒大米。
第七,外引招商之路。恩施州硒产业发展虽然较早,但受整体实力影响发展并不快。必须通过引资引智,借助外力推动发展。要招大引强,引进有资金、有渠道、有标准、有质量管控、抗风险能力强的大企业,直接带来市场竞争力。同时,要引进成熟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着力提升本土企业的科学管理和生产技术水平。
第八,标准化之路。标准就是话语权、定价权。要深入开展有机硒检测方法标准和硒产品标准研究,积极推动企业标准、团体标准、行业标准建设。同时,加大对上争取力度,推动制定硒产品强制性国家标准、推荐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着力推进基地规范化建设,研究制定马铃薯、水稻、茶叶、玉米、猕猴桃、大豆等主要作物富硒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全面提升硒产业发展软实力。
突出省级战略实现恩施州硒产业发展新作为
在省级战略指引下,恩施州委、州政府将以补硒强体、健康养生等为核心价值支撑的大健康产业纳入州重点产业链。恩施州委书记王海涛在州委全会上提出,将“硒品牌”高度融入到各大特色产业链建设中,推动硒产业链延伸融合发展,使“硒品牌”逐步成为恩施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州长刘芳震要求将硒产业作为全州精准扶贫的战略产业,将硒博会作为恩施州对外开放的第一平台;副州长程水源要求以“硒+X”理念为指导,建设大产业。恩施州将围绕全省硒产业发展规划,努力建设全省硒产业发展先行示范区。
第一,在目标定位上抢占高地。把恩施州建设成为辐射中部、联动全国、面向世界的富硒产业要素聚集地、富硒产业创新策源地、富硒产品标准制定地、富硒健康养生旅游目的地、富硒特色文化传承地。到2020年,恩施州硒产业总产值过700亿元,成为全省硒产业发展的排头兵;2025年,硒产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形成与“世界硒都”地位相适应的产业竞争力、辐射带动力和创新驱动力。
第二,在产业发展上当好主力。一是加快资源普查工程。深入开展硒矿、土壤、矿泉水、特色作物硒含量普查,摸清恩施州硒资源分布情况,实现硒资源普查全覆盖。二是加快建设基地。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土壤酸化治理工程,开展富硒农业基地认证工作,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质量可索系统,使恩施硒产品成为安全无忧的消费品。三是加快培育企业。围绕产业链招商引资,引进大企业来恩施开发硒产品。建设企业孵化器,支持有潜力的小微企业做大做强,扶持有实力的大中企业上市融资,充分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
第三,在平台打造上走在前列。一是检验平台。进一步整合资源,把国家富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成硒检测的国家权威机构、标准制定单位或牵头单位、富硒标识认证指定机构。二是科研平台。以恩施州硒应用技术与产品开发研究院、国家富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恩施州硒与人体健康研究所为依托,建设省级或国家工程技术中心。三是交易平台。突出信息资源共享,打造硒产业云平台,建设以处理硒产品实物、硒科技成果专利、硒与人体健康大数据交易为核心的恩施硒资源国际交易中心。四是园区平台,建设硒产业园区,引导硒企业向园区集聚,发挥产业集约效应。五是咨询平台,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选聘100名国内外从事硒研究的知名专家,建成恩施州硒资源开发利用高端智库。六是展会平台,进一步扩大硒博会影响力,提升硒博会举办规格,努力把恩施硒博会打造成与武汉农博会媲美的全国性展会。
第四,在市场营销上打好头阵。一是打造地域品牌。重点打造“世界硒都”、恩施硒茶、恩施硒土豆等地域公共品牌,让硒成为人们对恩施的关键记忆。二是讲好恩施硒故事。评选最美硒姑娘,寻找恩施长寿村,打造恩施旅游“硒游记”,编辑《硒与恩施》科普丛书,开展科学补硒公益宣传及硒产品推介活动。三是鼓励企业创建精品名牌,狠抓富硒农产品“三品一标”和“硒博汇”等硒产品专营店网络体系建设,使恩施州更多的硒产品走向全国、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大市场。
本文来源: 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
28.06.2016 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