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最后7盏老式路灯将退休 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10.10.2014  12:44

  因为面临区域改造,位于青山区新民街的4盏老式路灯将退出历史舞台。这4盏路灯是武汉现存年代最为久远的路灯,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昨日,记者来到新民街124号,作别一个时代文明记忆符号的钨丝泡、搪瓷罩。

  新民街,土路蜿蜒,串连一片葱绿的农田与暗灰色的屋顶。入口124号是一处百年老宅。“那是1912年从一个姓王的商户手中买下的,听祖辈们说,他家有11杆烟枪,吸鸦片败了家”,宅子主人胡杏姑今年70岁了,是胡锦泰染坊的后人。

  眼前这座老宅已相当陈旧,临街的大门还是活动木门板,屋顶仍是青瓦。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式路灯就悬挂在老宅前、锈迹斑斑。逆光而望,碗状的搪瓷灯罩发出暗绿色的光。

  “没路灯的时候,只能借光别人家的灯火行走,那时有钱人家用汽灯、平常人家用煤油灯”,对装灯的记忆,胡杏姑和街坊陈恒财都很模糊,只记得方式简单——“人挑肩扛”,工具简陋——“竹梯和爬钩”。

  站在灯下,胡杏姑用手比划:“夏季一到天黑,这边的鞭铺、香铺、绸铺,那边的木器店、棉花店统统打烊,大家走出家门纳凉,就在这灯下,谈天的谈天,下棋的下棋,竹床一溜摆开。

  在大伙的记忆中,新民街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是方圆二三十里最热闹的地方,是一方日用品和农产品的集散地。即便后来公私合营,店铺大多关门,还在孩童时的他们也不觉得冷清,因为街上有灯,大伙晚上还能疯作一团。

  8年前,新民街拆迁改造,大多数街坊搬走,听说不久后老灯也将被淘汰,老街坊们有些不舍。有网友得知这一消息后表示“有点怀念”。

  如今,我市建于半个世纪前的老式路灯仅余7盏,除青山新民街外,武昌得胜桥还有3盏,年内将全部淘汰。

  昨日记者在武昌得胜桥看到,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式路灯悬挂于空、锈迹斑斑,碗状的搪瓷灯罩逆光下发出暗绿色的光。

  从星星萤火到街头璀璨

  武汉百年点亮15.6万盏路灯

  昨日,武汉路灯管理局最新数据显示,全市路灯总数已达到156105盏,除7盏老式路灯外,其他均为近20年来安装的新式路灯。

  武汉的第一盏路灯是一盏油灯,出现在1893年,用于工厂自备照明。那时,寻常百姓家多用煤油灯或马灯。

  1906年5月,英商在汉口界限路8号创办汉口电灯公司时,点亮第一站带电路灯。而真正意义上由国人自产并供电的路灯,直到1910年才出现在武汉关。

  这之后,路灯犹如星星萤火,慢慢在城市街头扩散开。但由于战乱等原因,推广并不迅速,对老百姓来说仍是难得一见。1949年新中国成立,路灯管理走上正轨,全市路灯数突飞猛进。到1957年,全市路灯达到1万盏。

  那时,路灯的施工方式主要是“人挑肩扛”。没有机械帮忙,只能人工打洞、立杆。一天下来,也只能装十几盏灯,效率十分低下。

  而今,武汉路灯全机械化的施工队伍在“辛亥百年庆典”配套路灯建设项目施工中,仅55天就完成了首义文化区、武汉大道、东沙连通及汉街、二环线汉口段和雄楚段、机场路等的5052盏路灯安装任务。

  如今,路灯变得聪明、智能。通过路灯智能监控系统,可实现对路灯设备的遥控、遥信、遥调、遥测和遥视。夏天白天光照长,可遥控调节开关晚点开灯;冬天夜来得早,也可根据可视度提前亮灯。

  路灯也不再只是简单的照明设施,还兼有安全、美观、节能等功能。传统的白炽灯和汞灯,被高压钠灯、节能型荧光灯、LED路灯取代,太阳能灯亦出现在城市街头。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