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金融精准扶贫“包脱式”新思路
(长江商报记者 沈佑荣)“依靠邮储银行开发的‘农业贷’,5年来,从最初5万元到如今500万,银行的及时雨助力企业一步步成长。”7月22日,恩施州新旺畜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华明高兴地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今年上半年他从邮储银行共获得500万元贷款。
在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国家出台金融支持脱贫攻坚的一揽子政策的背景下,湖北的一场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号角已吹响。
来自人行武汉分行的信息显示,为了让金融与产业精准扶贫融合,湖北省金融机构因地创新,推出了“悟农贷”、十堰“4+2”、恩施“宣恩模式”等众多创新产品及模式。截至5月末,湖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余额424亿元,其中新培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客户7025户,贷款余额62亿元。
长江商报记者观察发现,湖北金融扶精准扶贫路径为——“金融+”思维下,财政扶贫资金引导金融资金注入,撬动金融扶贫大盘,通过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大户走,从而让数百万贫困户走出贫困。
湖北新型经营主体贷款余额达424亿
湖北金融扶贫,走的是产业扶贫之路,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发展,金融机构倾斜支持,实行利益联结,从而整体脱贫。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不是给钱,是扶助自身发展产业,从而自身摆脱贫困。”7月22日,农行十堰分行一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该行发放的金融扶贫贷款,主要面对的是吸纳贫困人口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
人行武汉分行相关人士介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就是金融精准扶贫过程中培植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恩施州新旺畜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华明介绍,在当地,烟叶种植是一大产业。上半年烟叶种植季节,邮储银行人员出入咸丰县467户烟叶种植户家中,共发放1644万元烟农贷款。
邮储银行恩施分行人士介绍,烟叶种植大户吸纳不少贫困户,通过扶贫大户带动脱贫。
咸丰旭田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就是在精准扶贫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前不久,其理事长郑从美从邮储银行以“精准扶贫贷”获得300万元贷款,前提是合作社与5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从而让穷人跟着能人走出贫困。
人行武汉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行联合湖北省扶贫办等部门大力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办行制度”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管理办法”,探索“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产业精准扶贫新路,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订单、就业、土地流转和资金入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通过创新扶贫小额信贷,促进金融和产业精准扶贫融合。
数据显示,截至5月末,湖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余额424亿元,其中新培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客户7025户,贷款余额62亿元。全省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36亿元。
扶贫再贷款的使用也让带动贫困户脱贫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享受到政策实惠。金融机构使用1年期利率1.75%的扶贫再贷款放贷时仅上浮2.6个百分点,大幅降低了获贷者成本。
截至5月底,湖北辖内贫困地区扶贫再贷款限额合计17.71亿元,余额4.05亿元。
创新服务提升攻坚能力,新产品和模式迭出
在征信数据不完善、贷款无抵押的现况中,金融机构依靠金融创新,努力使金融精准扶贫与遵循市场规律、防范金融风险相统一。
被市场叫好的宣恩模式显示,利用扶贫资金建立金融扶贫互助社作为政策性融资担保平台,引导金融资源注入,撬动精准扶贫大平台。
据介绍,此模式历经多部门18次专题研究,建立了配套体系,制定风险补偿、贷款贴息、考核奖励、带动脱贫等制度,如宣恩筹集风险基金2635万元垫底风险补偿,“干部+贫困户”“大户+贫困户”“企业+贫困户”的“包脱式”扶贫。
在这一模式下,不同借款对象实施从5万元到500万元不等的授信。数据显示,至去年底,宣恩黄坪村扶贫金互助合作社累计开出担保函73笔509万元,当地农商行发放70笔491万元。当年,黄金梨专业合作社贷款30万元,帮扶贫困户17户,户均增收万元。
在金融精准扶贫方面,十堰运用“金融+”思维,闯出了特色。
人行十堰中心支行介绍,十堰金融机构着眼增强贫困人口自身造血功能,围绕东风商用车为龙头的汽车产业链、山区核桃、香菇、中药材等绿色资源种植、加工及打造武当山文化旅游品牌等特色产业,重点支持开发式扶贫。对吸纳贫困户的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通过“链盟贷”“订单贷”“致富牵手贷”等创新产品使贫困农户通过土地流转金、基地务工、入股分红等实现增收脱贫。
数据显示,去年十堰通过产业增收辐射带动贫困农户25.3万人,金融助力减少贫困人口16.7万人。今年,金融机构对接3831家新型农业经济主体,贷款余额12.8亿元。
此外,针对青年致富带头人、大学生村官、返乡农民工、进城务工人员等创业发放“创业贷”。去年,十堰发放扶贫小额贷款3.3亿元,惠及458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24家农村经济主体。
长江商报记者了解到,农行、工行、建行、邮储银行、农商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在金融精准扶贫方面不断创新,创新产品迭出,如罗田的羊羊得益、竹溪的扶贫贷、大悟的悟农贷等。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金融机构除了自身强化事前审查、事中事后跟进监管外,还存在借助政府资金力量,将财政扶贫资金变为担保基金、风险补偿基金及扶贫贴息资金,实施“金融+财政”联动扶贫。
数据显示,去年,十堰市辖区各县安排贴息资金不低于500万元,全市扶贫贷款风险补偿金0.76亿元、担保基金2.29亿元。
合力疏通“肠梗阻”,打造金融服务全覆盖升级版
长江商报记者了解到,湖北省金融机构将发挥各方合力,疏通肠梗阻,打造金融服务全覆盖升级版,从而赢得金融助推脱贫攻坚整体战。
上周,一家银行信贷员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在金融扶贫方面,再多的资金、再好的产品都要靠信贷员送到贫困户手上。但贫困户缺乏可供抵押资产,贷款风险高,一旦出现不良,信贷员就要担责。在这样的现况中,信贷员对向贫困户发放贷款缺乏积极性。
对此,人行武汉分行相关人士介绍,湖北正在尝试进行机制创新打通这一“肠梗阻”,目前部分地方尝试“尽职免责”和“新老划断”。
据介绍,恩施农商行将芭蕉乡灯笼坝村作为“尽职免责”和“新老划断”试点村。只要贷款对象准确、用途真实且有具体产业和项目,确有困难不能按期收回贷款或形成损失,启动尽职免责程序。同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暂无还款能力但其产业发展前景看好,可发放新增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对此,人行武汉分行行长杨立杰表示“很有意义”。
据了解,湖北仍有数百万贫困人口,金融扶贫将如何打响脱贫整体战?
人行武汉分行人士介绍,该行联合湖北省扶贫办等部门推进金融精准扶贫数据库、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站建设。金融精准扶贫数据库包括扶贫开发项目、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信用增进信息等7个子库,涵盖全省37个贫困县、4613个贫困村,共计177个扶贫项目、1.1万家新型农业营业主体以及390万贫困人口的基本信息和金融服务信息。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站集信用评级、信贷管理等功能于一身,以融资为重点实现扶贫与金融服务的精准对接,到年底将实现4613个贫困村的建站全覆盖。
“还将引导金融机构发展金融组织及市场体系,探索利用移动支付、互联网支付等新兴电子支付方式开发贫困地区支付服务市场,实现金融供给的全覆盖和均等化。”上述人士称,湖北省金融扶贫“十三五规划”、2016年行动方案等都已制定,明确了湖北省金融机构在助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主体责任及分工,各类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金融助推脱贫攻坚工作格局已形成。
据了解,人行还将就金融精准扶贫的指标设计、数据可得性等问题进行研究,将制定出台金融精准扶贫统计制度,及时掌握金融精准扶贫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