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图文:魂归故里 善举奇迹
23.06.2015 11:15
本文来源: 民政厅
图为:4日,监利县疾控中心人员在帐篷外消毒。(记者 张朋 李溪 摄)
图为:9日,殡殓师在请出遇难者遗体进行整理前深深鞠躬。(记者 张朋 摄)
本报报道组
6月16日,监利,天空阴沉,细雨霏霏。
当日8时30分,容城殡仪馆。在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后,徐柏安、孙惠珍夫妇的遗体在这里火化,并于次日最后一批踏上“回家”之旅。
至此,东船客轮翻沉事件遇难者遗体火化工作全部结束。
从6月1日晚9时28分不幸落沉长江,到陆续被搜寻上岸、转运至殡仪馆,经过清洗、消毒、DNA鉴定比对、家属确认、整容、遗体告别,直至火化,在17天里,442位异乡同胞全部魂归故里。
从紧急大救援,到紧张、细致、有序的善后;从2700多名家属四面八方急急赶来,到全部陆续平静返回,前后仅仅半个月!公安部门专家评述:这在人类重大灾难史上极为罕见,堪称奇迹!
这一奇迹是如何创造的?
网上舆论,我们也实实在在注意到了:大多数人赞许,但也有的完全不理解——说,哪有什么奇迹?大灾难之后,家属不可能感谢谁;按“常理”推测,还往往会有“家属与警方的冲突”……
在实实在在的德行而不是失德、缺德、无德面前,我们的报道是不是“歌德”?是不是“消费灾难与悲情”?
考问自己。我们是新闻工作者。我们在现场。幸存者出现让我们欣慰,遇难者让我们悲恸,救援者让我们感动,遇难者家属表现出的大义大爱让我们尊崇!不能无视,无法漠然,更不容诋毁!尊重情感,忠于事实,见证当代,记录历史。我们只是满怀对事实的敬畏之心、对人民的崇敬之情,来报道我们的所见所闻。
穿着厚重的防化服,戴着令人窒息的防化面具,连续工作72小时,紧急集结在殡仪馆的民警们以最快的速度接收、辨识遇难者遗体——
开铺“回家”之路
水龙头“哗哗”地流着,柳强双手捧起一把水浇到脸上,猛地往后一缩,嘴里迸出“哎哟”一声。“还没好啊?”妻子心疼地问。“嗯,还是有点疼,不过比前几天强多了。”柳强抬起头来,对着化妆镜看了看脸颊上两块浮肿的红斑。已经6天了,这两块斑印还未痊愈。
2日凌晨,监利县公安局刑侦大队副大队长柳强与同事朱思伟接到命令:迅速赶到容城殡仪馆,负责接收沉船事件遇难者遗体。
从警13年,当刑警4年,柳强见过很多血腥现场。然而,当他抵达殡仪馆后,还是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几百平方米的福泽宫内,密密麻麻地摆着四五十具冰棺,更多的冰棺还在源源运来。“我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直到此时,他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柳强的工作是为遇难者遗体进行编号和排序,并收集遇难者遗物。穿着厚重的防化服,戴着透不过气来的防化面具、消毒手套,柳强投入到紧张的工作当中。
从2日至6日,他连续工作72小时没合眼,除了疲惫不堪,更多的是压抑和悲痛。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他想到了自己的母亲,这本该是含饴弄孙、尽享天伦的时光;看到那位3岁的小女孩,他想到了自己不满9岁的儿子,这本该是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年代……
雨水,汗水,泪水,混在一起;衣服湿透了,拧干穿上又是湿透。两侧脸颊因严重过敏出现红斑和浮肿,身体开始低烧。
5日上午,领导要换他下来休息,他拒绝了:“我想好好送他们最后一程。”面对一具具冰冷的遗体,柳强没有机械地重复程序性的工作,每次抬起和翻动遗体,他都是小心翼翼地用双手轻托轻放。“为每一具遗体编好辨认号码后,我都肃立一旁,献上一个深沉的敬礼。”他说。
柳强的妻子是监利县电视台的记者,半个月来也一直在外采访。夫妻两人始终坚守在一线,9岁的儿子只好寄住在一位同学家中。“想孩子吗?”记者问。柳强思索再三:“亲生骨肉,怎能不想?可是,大难当头,我是人民警察,要无愧于‘人民’二字。我只想让遇难者早日‘回家’!”
走进监利县公安局刑侦大队,记者发现,不仅是柳强,每一位干警都舍家忘我,全身心投入:
材料组民警王芳忙得没空回家,就将10岁的儿子带到办公室同吃同住;
采集组民警郝凌飞不眠不休,患上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仍拖着病体提取遇难者遗物300余件、现场照片140余张;
传输组民警、刑侦大队副大队长吴翔为了能在第一时间将DNA比对结果送达指挥部,以车为家,从刑侦大队到指挥部的5公里路程,他跑了300多个来回,累计超过3000公里;
……
13日下午,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巡视员、主任法医师闵建雄宣布,442名遇难者身份,全部通过DNA鉴定比对得以确定。那一刻,监利县刑侦大队24名参战干警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爱美的王芳捋了捋油腻腻的头发说,总算可以回家洗洗头了。揉了揉通红的双眼,吴翔说,终于能好好睡一觉了。柳强则赶紧掏出手机:“儿子,爸爸出差回来了,这就来接你啊。”
用消毒液擦洗全身,用双手轻揉关节,用棉球拭净面颊。来自全国各地的殡殓师们倾注全部心力整理遇难者遗体——
只为逝者安详
容城殡仪馆,监利县委副书记石必成坐镇指挥,与100多位从全国各地紧急抽调来的殡殓师不分昼夜地忙碌着。
陈志亮,从武汉一殡仪馆赶来增援的小伙子。
一位天津籍遇难者家属找到他。老人头发花白,颤颤巍巍地从口袋中掏出一张照片,交到陈志亮手上。“孩子,这是我妻子生前的照片,她爱干净,爱漂亮。请你把她打扮得漂亮些吧……”老人泣不成声。
蹲在这位爱美的阿姨遗体面前,陈志亮一边端详着照片,一边用清水、酒精、棉球,一点一点轻拭她的面颊,细心地为她最后一次梳妆打扮……“真是至死不渝的爱情啊!”陈志亮不由想到了自己身在武汉的妻子——此时的她正身怀六甲,自己却不能陪伴在她身边。
杨尚华,一位幸福的男人,妻子贤淑,女儿漂亮。
10日晚,在驻港部队服役的女儿打来电话,说她在训练中受伤了:“爸爸,我想你来看看我。”电话这边的杨尚华心头一颤,这是自己的小棉袄啊!而且,自女儿2013年在驻港部队服役至今,父女二人还从未见过面。
女儿受伤了,我得赶紧去看看!
杨尚华连夜向领导请假,11日一大早就来到了监利县汽车站门口。此时,他又犹豫了,他徘徊着——迈进去,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见到心肝宝贝;可这里,还有那么多遇难者遗体,还有那么多家属期盼的目光。
他毅然决然退了回来,一路小跑地回到了容城殡仪馆……“闺女,爸爸对不起你!但我爱你,等这边工作结束了,爸爸第一时间赶到你身边。”
陈萍,一位年轻的妈妈,也是从武汉驰援而来,主要负责为遇难者整容。
为维护逝者的尊严,尽量恢复他们生前的容貌,工作中她都是先轻轻地用消毒液擦拭遗体,然后再轻轻地将四肢贴身放置,有时候遗体关节僵硬,她便用双手轻轻揉捏,直到最后给遗体穿上衣服。“为那位3岁小女孩洗脸、梳头是我们这次最难忘的事。”小女孩的头发很长,原本扎着辫子。在为她整理遗容时,所有人都表示,一定要把小女孩的辫子扎起来,像她在世时一样。半个多小时过去了,小女孩最后一次扎起了辫子。“我也有孩子,感觉她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陈萍说,工作时自己常常是泪水中夹杂着汗水。
还有一名中年男子的遗体,送来时一块手表与一条项链放在遗物袋中。“这肯定是他的心爱之物,我们将手表、项链帮他戴好,让他以最好的面容出现在家属面前。”
陈萍说,她和同事们晚上都睡在草坪上,随时待命。“每个遇难者都是我们的亲人。通过我们的工作,让他们安详、宁静地走完最后一程,再苦再累也值得。”
钟家旺、张伟,两位武汉的朋友在这里相逢,一直忙碌在容城殡仪馆。
65岁的钟家旺是武汉民政学院教授,沉船事件后,先后带领11名殡殓师和10名司仪前来增援。
张伟,本次殡殓工作前方总指挥,负责调度安排。
从4日深夜至6日18时,遇难者遗体大量打捞出水,来自全国的百余位殡殓师全员上岗依旧人手不足。原本承担指挥、调度工作的钟家旺与张伟也加入进来,这一干就是近40个小时。
曾令雄、万忠、范翔翔、胡爱军,四位负责从沉船现场向殡仪馆运送遗体的勇士。
5日深夜,由他们驾驶的殡仪车辆停靠在沉船现场的江边。夜色深深,江风习习,气温骤降,他们在车内仍冷得直打哆嗦。
要不要回去拿衣服?从沉船现场到殡仪馆,不过10分钟的车程。一来一去,半个小时足够。
但他们没有。他们接到的命令是——在第一时间将遇难者的遗体运送到位!于是,他们将橘黄色的遗体袋解开盖在身上御寒。
6日清晨,当3具遇难者遗体被打捞出水后,他们迅速冲到江边,将遗体装进还带着体温的遗体袋。“路,坑坑洼洼,很不好走,我尽量开得慢一些,让他们走得安稳一点,舒坦一点。”
累了,偶坐片刻;渴了,喝口水。洪湖女子殡葬服务队24小时连轴转,用心做好每个细节——
不留一丝遗憾
“呜呜呜——”8日上午,洪湖市新堤殡仪馆女洗手间内,隐约传出低低的抽泣声。追悼会主持人谈宇霞无法自抑,一手用纸巾擦拭眼睛,一手捂住嘴巴泣不成声。“为了减轻遇难者家属的悲伤,我们不能在追悼会现场哭。可我们也是人,有血有肉,实在受不了啦!几百人啊!说走就走了!”谈宇霞对记者说。
与监利邻近的新堤殡仪馆,分担了为遇难者善后的部分重任。为此,临时成立了一支35人的女子殡葬服务队,由殡仪馆现有女职工、洪湖市民政局女志愿者及系统内各单位派出的女职工组成,其中有5人的丈夫也一直在殡仪馆忙碌。这支服务队被编成防化、殡仪服务、冰棺抬运、登记核对、服务引导等6个小组。从2日起到善后工作结束,她们一直不曾回家。
没有专门的防毒面具,她们以口罩代替,以工作服代替防毒服。她们知道,任务繁重,100多具遗体的善后工作等着她们。她们中有的没有殡仪馆工作经历,便互相传授,互帮互助。累了,在服务室偶坐片刻,渴了,喝点矿泉水继续工作。
谈宇霞本是殡仪馆办公室工作人员。追悼会主持人紧缺,她主动请战,接连主持了十几场追悼会。一天,一位江苏遇难者家属提出,按照当地风俗,追悼会要在凌晨4时举行。当天已连续主持4场追悼会的谈宇霞二话不说,于次日凌晨3时就来到殡仪馆做准备工作。4时,追悼会准时进行,她忙上忙下,边组织协调,边劝慰家属节哀顺变。连续工作过度劳累,谈宇霞晕倒在现场……
叶琴,荆州市三八红旗手,是这支女子服务队的队长,主要与众姐妹负责抬棺搬运遗体。柔弱之躯昼夜连轴转,浑身上下酸痛不已,刺鼻的异味令她几度呕吐,依然坚持工作。
郑永红,身患尿毒症,每周要做两次透析。连续抬棺几天后,她晕倒了。领导要她回家休息,她果断拒绝,继续工作。
马季红,家中小孩才一个月,叶琴劝她回家看看。“我走了,我的岗位谁来填?现在是特殊时期,一个萝卜一个坑,不能因小失大,给单位添麻烦!”马季红虽然记挂嗷嗷待哺的孩子,仍坚守在殡仪馆。
在防化组,她们配合男工清洗、翻动遗体,让逝者以更自然的姿容出现在家属面前;
在核对组,她们一遍一遍地核对遗体编号,以及家属计划告别和遗体火化时间;
在殡仪服务组,她们细心抚慰家属,尽量满足家属意愿;
在追悼会现场,她们虔诚站立,仪式结束后迅速搀扶家属,给他们以无声的安慰。
面对大难勇于担当,面对遇难者家属主动分担,面对岗位必须零失误。某预备役部队官兵,自始至终铆在救援善后一线——
一起走过悲伤
2日21时,监利县武装部求援,急需一批救生衣保障救援,1小时后,60件救生衣在大雨中被送至前线指挥部。22时,广州军区陆军总医院求援,现场救护点急需一顶帐篷,5小时后,帐篷从100公里外的训练基地送达并搭建完毕。
3日4时,事发现场急需人手转运遇难者遗体。10分钟过后,一支由7名现役官兵、33名预备役战士组成的突击队集结完毕,直奔沉船现场。
这一切,都与一个人有关——湖北陆军预备役高炮师第四团团长许发友。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执勤站岗在第一线,困了就挤在车上眯一会,11天来没有沾过床板。
他说:“面对大难我们要勇于承担,面对遇难者家属我们要主动分担,面对岗位我们要零失误,用我们的不眠之夜换取逝者安息、生者安慰!”
6日开始,随着大量遇难者遗体DNA比对成功,众多遇难者家属聚集至容城殡仪馆。为确保秩序,许发友带领官兵一边全力做好安保工作,一边协助接待遇难者家属。
10日,遇难人员较多的一家8口、一家6口和3岁小女孩认领、火化等工作在这一天进行,有的家属悲伤失控。许发友带领骨干人员积极配合善后工作人员耐心安抚家属,确保了现场肃穆有序。
从2日起的十几天来,他一直牵头协调武警、特警、公安、民兵等安保力量。每天,他要参加特警、公安至少三次巡查排查,徒步十几公里;无论刮风下雨,无论烈日当头,他总是铆在第一线最重要的岗位上。皮肤由白变红、由红变黑,又接连患上感冒、口腔溃疡,但他没有离开岗位一步。
和许发友一样轻伤不下火线的,还有很多很多。
参谋长李世英,记者见到他时,正一瘸一拐地指挥着官兵维持秩序:“作为军人,在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就必须挺身而出,自己的困难再大也大不过岗位职责。”
翻沉事件之前,李世英左脚脚踝严重受伤,回到湖南益阳老家准备住院做手术。“东方之星”翻沉后,他对妻子说:“400多人生死未卜,这事又发生在我们部队辖区内,我必须迅速赶到现场去,不然我不能心安。”2日下午,他就赶回部队,当晚就投入到救援工作中。
监利县容城镇武装部副部长赵玲,在江面搜救过程中,她像个男人一样冲在第一线;而在安抚遇难者家属的现场,她又展现出女性特有的爱心、细心与耐心。
请原谅儿子无法在病床前尽孝,因为儿子正在为祖国尽孝。疾控人员连续作战不留死角——
确保灾后无疫
“哎哟,这么多个电话找我啊!”4日中午,监利县疾控中心消杀队员王韩拿起手机,发现竟然有十多个家里的未接来电。
赶紧回电!电话那边传来焦急的声音:“你还管不管你爹的死活啊?他心脏病复发了,已经送进医院。你赶紧去看看吧……”
王韩的手一颤,手机差一点摔了。但是,他没有向领导请假,自己找到一个角落偷偷大哭一场,然后悄悄拭干眼泪,重新背起喷雾器……
午夜12点,一身疲惫的王韩完成了一天的消毒工作,悄悄来到医院。父亲已度过危险期。坐在病床边,王韩赶紧打个盹。
天色微亮,王韩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又要走上自己的战场。临别之际,他不忍心打扰熟睡中的父亲,便留下一张字条:爸爸,请原谅儿子无法在病床前尽孝,因为儿子正在为祖国尽孝。一扭头,含着泪花,他冲出病房。
在遗体打捞现场、在殡仪馆、在遗物认领现场、在垃圾转运现场,到处可见身背喷雾器、四处消毒的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
消杀一队队长杨木春,不顾腰椎扭伤,背上重达40多公斤的喷雾器,冲在第一线。从4日至6日,他每天只在帐篷里小睡2小时;
上车湾镇卫生院消杀队员崔文平,孩子今年参加高考。在指挥部安排消杀任务后,他主动请缨参加消毒队;
红城乡卫生院消杀队员万政文,头顶烈日连续奋战,在防疫一线中暑了,同事们都劝他休息,被他拒绝;
仓库保管员李新安,拖着虚弱身体骑着自行车,不分昼夜走街串巷,在最短的时间内采购物资,保证了消毒一线供给。
监利县疾控中心主任郑小松告诉记者:“我们的工作目标只有一个——大灾无大疫!”
郑小松介绍,从2日至13日,防疫部门对遗体打捞现场、容城殡仪馆、遗物认领现场、垃圾转运现场进行了24小时、全方位的消毒工作。截至12日,经过分析和评估,疫情无暴发和流行趋势。
奇迹是怎么产生的?社会、时代,肯定是大背景。
奇迹是谁创造的?是我们报道的主人公,和全体遇难者家属——他们,多籍籍无名——此篇章中,也是挂一漏万,限于篇幅,还有多少人没有提到!可正是他们,平素可能也有牢骚、发怨言,与你我一样不显山不露水平平凡凡,但在这灾难深重的日子里,却以天空一般的心胸,容纳了巨大的惨痛;以大山一般的脊梁,扛起了人间的悲伤!
今天,在祈祷灾难不再发生、祝愿日日平安的同时,也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曾经共同创造善后奇迹的勇敢善良的人们!
(记者 蔡华东 韩少林 孙国平 刘长松 赵峰 罗序文 周呈思 张欧亚 通讯员 王俐玲 宋从峰)
本文来源: 民政厅
23.06.2015 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