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图文:如何弥补逃离的母爱
——小雨红烧伤事件背后的“社会之痛”
湖北日报讯 图为:27日,武汉市第三医院谢卫国副院长(右一)来到BICU查看小雨红伤情。该院将等小雨红烧伤处溶痂后进行第一次植皮手术。 (记者 王子毅 摄)
记者 李玉麟 杨麟 马文
连日来,本报持续报道“想妈的山里娃”小雨红被重度烧伤事件,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孩子身上被烧伤的疮疤深深刺痛了许多读者的心。如何保障这群特殊留守儿童的安全?如何弥补缺失的母爱?政府和社会又该如何补位?这些都是需要直面的问题。
没妈的孩子是根草
如果小雨红出事那天有妈妈或者任何一个大人在家,不幸或许可以避免。然而现实不容假设,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常常被漠视。“货车司机多次猥亵留守儿童”“校车超载酿车祸致多名留守儿童身亡”……这些让人不忍卒读的新闻背后,有着怎样的酸楚和无奈。
事实上,像小雨红这样妈妈逃离的留守儿童,在我省咸宁市崇阳县、黄冈市大别山区等贫困地区,都有类似现象。据华中师范大学来凤附属中学宋涛校长表示,在来凤县像雨红这样背负“逃亡母爱”的留守儿童,当地人已习以为常。他说,学校里有个孩子跟小雨红一样,妈妈离家出走,自己玩耍时踩到一根锈铁钉,脚掌肿得老高,是学校帮助筹集的善款才让孩子得以治疗。
在黄冈市蕲春县大同镇汤坝村,7岁余尧的妈妈因忍受不了生活的艰辛,5年前也走了。记者见到他时,他在马路上跑来跑去,任大卡车呼啸而过,仍自顾自地玩耍,十分危险。
小雨红正在病床上痛苦地挣扎,而还有多少农村孩子在“失母之痛”中煎熬?这正是我们的“社会之痛”。据全国妇联2014年最新调查显示,我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饮食安全问题,主要是食品质量难保障、不卫生;二是交往安全问题,比如被拐卖、身体被侵犯等;三是交通安全问题,尤其上学、放学途中遭遇意外;四是游玩安全问题,如溺水、触电等。
家庭的不幸,社会的隐患
武汉理工大学教育学副教授贾勇宏表示,由于隔代教育、亲子互动及家庭教育缺失、德育培养环境不佳等原因,留守儿童在德行方面整体表现低于非留守儿童。据他调查研究,其中尤以妈妈外出型留守儿童的德行表现得分最低。“这一结果说明在德行培养上,妈妈在家监管的作用明显大于爸爸。”贾勇宏说。留守儿童家庭环境往往存在父母关爱不足、对子女教育放任自流等问题,容易导致其人格非健康成长,进而违法犯罪。
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不仅关系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农村家庭的和谐稳定,也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个家庭的不幸,最后变成一个社会的安全隐患,所以如何预防是个大问题。”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尚重生表示。
湖北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助理张明坦言:“对这些母爱缺失的孩子,要抚平他们心灵的伤口,父亲和爷爷奶奶不应该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埋下对母亲仇恨的种子。这样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和人生观,都会蒙上一层阴影。”
亟待建立长效机制
据尚重生介绍,目前我国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的管理和帮扶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各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没有制定切实的目标,没有具体关于留守儿童帮扶的法律法规,没有总牵头部门的有效协调,自然很难凝聚力量。”他表示,其实“流水席”“作秀式”的关心对那些孩子带来的可能是二重伤害,关爱主体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不仅不能安抚孩子们敏感受伤的心灵,反而增加了他们的不安全感。
据悉,国家涉及儿童的法律有34部之多,然而关于留守儿童的工作却还没有纳入法制化轨道,相关政策保障和法律法规严重滞后。对于像小雨红这样事实上缺乏成年人监护的留守儿童,我国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应如何处理。
有专家建议,把对留守儿童的帮扶资金落实在政府每年的财政预算里,成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集中教育、管理和关爱。“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相关工作的落实,这是当务之急!”尚重生副教授表示。(刊载于《湖北日报》10月29日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