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关大楼等武汉三个文化遗产申报点拟参与申遗
世界的茶叶港曾经在武汉,爱喝茶的欧洲人都知道。
中国的茶叶途经万里,由俄罗斯转销至欧洲各地,从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到雾气蒙蒙的英伦三岛。武汉就在这万里茶道之上,见证了这条伟大茶叶之路的辉煌历史。万里茶道,从一开始就是沟通东西两种文明的文化线路。如今,文化线路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新兴的旅游形式,更重要的是,也逐渐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形态之一。长江商报本期《长江地理》栏目,把视野拉回19世纪,带领读者在大武汉的“万里茶道”历史古迹间踱步。
2014年10月25日,武汉自愿承担起了申遗“牵头”城市的工作,中俄万里茶道沿线17座城市市长、代表,在武汉共同签署《中俄万里茶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武汉共识》。2015年11月2日,万里茶道沿线城市申遗工作座谈会在武汉大学举行。经湖北省文物局遴选,武汉初步确定万里茶道武汉文化遗产资源点10处。考虑到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难度,拟将其中8处作为一个整体,最终形成3个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点,即江汉关大楼、京汉铁路汉口大智门火车站和汉口俄国茶商建筑群。
最盈利的生意--茶船衮衮,莫不向汉口
万里茶道始于17世纪,中国的“国饮”茶叶从此传入欧洲。
在中国南方,茶叶是民众的日常饮品,优良的品种多产自北纬30°左右的地理黄金地带。茶叶西进,与当时大航海时代“海上霸主”——荷兰,在中国南方的贸易有关。
欧洲人长期食肉饮奶,体内湿热较甚,积食难以消化。“茶叶能提神解毒,缓解疲劳。跨国贸易频繁之后,茶叶在欧洲传播速度异常迅猛。”万里茶道民间研究学者、湖北省社科院“中俄茶叶之路”课题组专家刘晓航对记者说。
1616年,中国茶叶经荷兰传入俄国,1963年,俄国沙皇特使伊台斯,万里跋涉后来到北京,朝拜了时年39岁的康熙皇帝。康熙皇帝特批,中国茶叶开始通过陆路大量涌入俄国。
乾隆年间,蒙古商人在中俄边境买卖城创办了大盛魁商号,专门经营茶叶贸易。“买卖城被俄国人叫做恰克图。大盛魁特意选择了与汉口有经商渊源的晋商,来湖北贩茶叶。这帮怀揣重金的晋商来到了鄂南羊楼洞,他们在当地设立茶庄,每年谷雨前后来湖北,秋后就回山西,当地所产的青砖茶随他们的商帮运销到蒙古、甘肃、新疆和俄罗斯。”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张笃勤说,研究湖北茶叶贸易己将近30多年的他曾参与过万里茶道申遗的项目。
到了19世纪,茶叶贸易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盈利的生意。西方各国,也卷入到了对中国的茶叶争夺战中。进而,一些历史学家也把鸦片战争成为“茶叶战争”。1861年汉口开埠后,汉口成为鄂、湘、皖、赣、豫、陕、川各省的集散地。这些省区所辖境域也成为万里茶道中国境内的繁忙商道,一路商帮会馆林立。据当时资料记载,“每逢茶节,江舟衮衮,行贾济济,问其何事,莫不曰载茶,问其何往,莫不曰汉口。”
最发达的茶道——陆路和江海联运交替经行,是一张弥散的大网
如今的江汉关,在汉口繁华的江汉路口。
“武汉开埠后的第二年,江汉关就正式成立了,它与上海海关、广州粤海关、天津海关,并称为中国近代最有名的四大海关。”刘晓航说。据刘晓航介绍,江汉关大楼里还保存着当年武汉茶叶贸易的原始资料,“1909年前,茶叶一直是汉口最重要的创汇来源,从而使它逐渐博得了茶叶港的美称。”
随着武汉地位的提升,万里茶道的起点逐渐由福建武夷山北移到湖北武汉。到19世纪中叶时,武汉已成为万里茶道的新起点。刘晓航解释:“原来晋商参与传统的陆上万里茶道,以福建下梅村为起点,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再穿过其间的茫茫沙漠才抵达俄罗斯恰克图,然后在向东延伸,横跨整个西伯利亚,达到圣彼得堡和欧洲。19世纪因为汉口开埠和太平天国战乱的原因,两湖地区成为新的茶叶供给区。这期间中国出口的茶叶垄断了世界茶叶市场的86%,而从汉口运出的茶叶则占有国内出口总额的60%。”
汉口茶叶的外贸路径,传统上是走汉江水陆。在近代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没有在中国内陆通行之前,汉江是联通西北和长江流域及华南地区的水运干线。刘晓航对此解释说:“当时民间南北大宗货物流通,并不走大运河,大运河是漕运,由官府控制,大运河太拥挤成本比较高”。
做城市历史研究的张笃勤看来,武汉被称为“九省通衢”并不是因为陆路发达,而是因为水路畅通的原因。
张笃勤说:“晋商主要走汉江水路。从羊楼洞出发,他们用独轮车把茶运到30里外的新店码头,装船入长江运往汉口。到汉口后换上民船,逆汉江北上到襄阳、老河口,这时才换成马车向西北行。到西安后分东西两路,西路入甘肃、新疆,东路北越山西到河北张家口,在运往买卖城。”
近代工业的发展,推动了运输业的大革命。“交通方式的转换可以改变一个城市的命运,以前茶道上有很多小镇,只有用牲口驮运才能通过,那里便成了富甲一方的重镇,后来随着交通方式的转变,迅速凋零衰败了,人迹罕至。”张笃勤解释。因而,汉口开埠和轮船航运的发达,又再一次造就了武汉的繁荣。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外贸中心由广州北移到上海。长江航运业兴起,沿江各城市港口开放。“当时汉口有直接开往海参崴的航线,另外除了苏伊士运河的航线外,还可以与黑海敖德萨、伦敦、横滨、美国、荷兰定期直接通航。在国内,北上的路线可以选择运往天津港,再由帆船分装溯白河到通州,然后在从张家口运往买卖城。”
此后,在江海水路运输的竞争下,汉江商路又转向凋敝。
最后的辉煌——湖北近代机械化工业因茶叶被引进
整个19世纪,武汉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只有伦敦和江户(东京)才能与汉口相比,中国再也没有另外一个在同样面积里居住同样多人口的地方了。”英国传教士S﹒威尔士威廉姆斯在写给基督教伦敦总会的信中说道。武汉成了一个新的名利场,各国商人争名夺利,从金融、航运到地产,从纺织、面粉到烟草,俄国商人的目标比其他各国更坚定。几乎所有的俄国洋行、企业都集中精力在茶叶上,他们把汉口的茶叶向全世界各地贩卖。
1886年,当时的《东方评论》杂志写道:“在华俄商的生活也很有趣,值得我们学习。有谁能想到,居住在中国城市里的西伯利亚人,生活得比欧洲人还欧化呢?他们阅读外国报纸,懂外语……”
1891年,俄国皇太子尼古拉访问汉口,受到了张之洞在晴川阁上的热情款待。1904年,俄国驻汉领事馆落成。这是一座具有斯拉夫风格的两层砖混结构建筑,用麻石砖石墙体,墙脚勒上红砂石。领事馆门前是临江的一座花园,门斗劵拱高大,汽车可以通行。俄罗斯商人的住宅基本在俄租界,装饰有明显的斯拉夫民族风格,李凡诺夫公馆、巴公房子、东正教堂、顺丰茶栈都是典型的俄商建筑。
“俄国在汉口开办了顺丰砖茶,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家采用机械化生产方式的制茶厂,湖北的近代机械化工业也因茶叶贸易而被引进。”刘晓航说。
1906年京汉铁路通车,汉口大智门车站是这两条铁路干线上的枢纽站点。销往西北地区和俄罗斯的汉口茶叶,大多选择从铁路北上,到东北后又通过中东铁路和西伯利亚铁路运到圣彼得堡。
京汉铁路汉口大智门车站,曾经繁盛一时,如今已处在闹市之中,淹没在成片的居民小区中。大智门车始建于1900年,曾在辛亥革命中受损,1917年修复改建完成,由法国人设计,属于法国古典主义四堡式建筑。
随着时代的转变,英国人在印度创制红茶,日军侵华封锁长江,万里茶道也逐渐萎缩,以至衰落。汉口俄国人的社区,直到20世纪中叶才消逝。“90年代的时候,鄱阳街那里还有留有一家名叫邦可的俄国餐馆,我多次从它门前走过。”张笃勤说。
记者从大智路轻轨站下来,向车站路方向步行,不到3分钟就可以看到大智门车站绿色的斜坡屋顶,屋顶正中立着一只铜铸的飞鹰。车站孤零零的被漆黑的铁栅栏围住,白色的墙面上窗楣开阔。
晚间,车站大门口的灯会亮起,车站内寂静无一人,四周昏暗,站在门前仅看这一栋,仿佛置身欧陆的街巷。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