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一名水文预报员的24小时
已经忙了两个多月的秦昊,日前见到记者时,依然在“战时状态”。他说:“要到9月底,秋汛过后才能歇口气。”
在长江边长大的秦昊,现如今成了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的一名预报员。
秦昊向记者讲述道,儿时,他对长江的印象莫过于汛期电台对长江水位的涨落播报。现如今,当自己成为一名长江水文人,面对7月的那场大洪水时,对抗洪感受更多的是紧张和兴奋。紧张的是必须准确传递长江水位的涨落数据,兴奋的是自己有幸成为儿时认为十分神秘的“幕后操作手”,一次次和前方将士战胜洪魔。
“今年是我参加工作第2年,第一次作为长江水文人遇到特大洪水时,我分分秒秒都感受到压力与责任。”秦昊回忆起7月4日夜里那场大暴雨,仍然心有余悸,因为他知道,每一次计算、每一个数字都关系着千百万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这天,轮到秦昊值班。作为预报员,他需要时刻提高警惕,生怕漏报一个重要数据。
7月4日8时前到办公室后,他先检查了各个水情分中心的运转情况,长江沿线各省水文局的网络情况;查看长江防洪预报调度系统运转情况。确认正常后,检查从欧洲中心、日本、中国、美国等气象中心传来的数值预报是否已经存入数据库。
8时开始,长江水利委员会的水情分中心和各省水文局的水雨情数据陆续传到预报中心。开始检查数据的来报情况,发现有不合理的数据及时给各地打电话确认。
8时45分左右,数据到齐,开始发送每日8时的实况短信,9时前全部发送完毕。为了保证准确性,秦昊核对了数据,对清泉沟、陶岔渠等临时关注的数据,和需要手工查询数据库中的数据人工录入短信。
9时左右,在确保短信已经全部发送到位后,通过邮件传真的方式发送当日水雨情综述,短、中期天气预报等信息。
10时,进行当日汛情会商,开始协助水情人员准备会商需要的数据。
11时,会商开始,水雨情当班人员用长江防洪预报调度系统介绍到目前为止的水雨情发展情况。最近中下游形势严峻,针对中下游的灾情进行了讨论。未来下游的水雨情预报和三峡的拦蓄成了大家讨论的焦点。
12时30分,会商结束,上午的工作告一段落。
由于14时也是一个接收数据的关键节点,所以,13时50分又必须开始检查各个分中心的运转情况,然后去机房检查各个服务器是否正常工作。14时,再检查报文的来报情况,14时30分前数据全部传输到预报中心。
下午开发和完善“长江防洪预报调度系统”,编写代码。先调试了之前遇到的一个错误,当天状态不错,很快找到了出现问题的代码。
到了晚上,武汉开始下雨了。20时左右,又开始检查数据来报情况,最近汛期,各个分中心都会盯着数据情况,所以大部分时候都会准时到达。
到了凌晨,下起大暴雨。由于汛期紧急,水文局副局长来到预报中心组织紧急会商,预报中心的工作人员也都赶来参加。会商一直持续到凌晨2时多,确定形势后发送短信通知相关人员。
第二天早上6时,水情室对刚刚的大雨进行了总结。7时把总结内容通过短信再发送给100多个防汛责任人。
就是在这样琐碎的忙碌中,秦昊完成了一天的紧张工作。而在4个月左右的汛期中,像秦昊一样的水文预报员几乎每天都是这样的工作状态,直到秋汛结束。(邹明强 杨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