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切实解决在实现残疾人同步小康中面临的短板问题

28.09.2014  14:42

 

要切实解决在实现残疾人同步小康中 面临的短板问题  

 

襄阳市襄州区残联  汤保银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残疾人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是同步小康中最短的短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中,不补齐残疾人群体这一短板,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全国民众实现小康,8500万庞大的残疾人群体丝毫忽视不得,必须予以高度关注。当前要切实解决在实现残疾人同步小康中面临的“两大短板”问题。

第一,现有的保障水平与紧迫的目标任务不相适应。 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的要求日益临近,只有6年的时间,是“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亟待快速推进并完成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残疾人与健全人的生活水平仍然有拉大的趋势。主要是:一方面残疾人的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与健全人差距在拉大,另一方面残疾人的康复、医疗需求比健全人更加迫切,实际支出远高于健全人的水平,在两者的夹击下倒逼着残疾人与健全人实际生活水平差距的扩大。要补齐这一短板就得依靠社会保障、特殊救助的方式予以化解。然而,目前的公共社会保障是保基本、广覆盖的,不足于补齐这一最短的短板,更重要的是需要出台针对残疾人群体的特殊社会保障政策予以托底。现有特惠政策出台远不适应托底的需要,处于“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境况。即使出台的政策,仍然是杯水车薪,资金量小、标准低、覆盖面窄,对残疾人很不止渴。比如以一个人口大区为例,106万人口,残疾人有6.2万人,其中持证残疾人有2万人,针对特困残疾人的补助只有2200人,仅占持证残疾人的11%,补助标准1年600元,而省级财政和县级财政各负担一半,造成这种僧多粥少的局面,主要是公共财政投入不大,惠残政策这块蛋糕做得过小,公共财政投入的增长速度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占人口数量5%的残疾人在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中占比不到1%。一个50万人口的县,残疾人有3万人,持证残疾人1万人,财政收入10亿元,按1%投入残疾人事业,财政要拿出1000万元,就这样持证残疾人人平只有1000元,即使这个水平许多地方也达不到,还要打一半以上的折扣。这种占比不到1%的财政投入与解决占人口总数5%的残疾人同步小康这一迫在眉睫的繁重任务相比存在较大的反差。

第二,现有的服务供给能力与庞大的残疾人群体的需求不相适应。 一是服务设施短缺。主要表现在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提供的有效的服务资源不足。随着老龄社会进程的加快,失能和半失能人员增多,这一问题将日益突出。比如针对残疾人需求的托养机构、康复机构、照料机构等公共福利机构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民办机构少而贵的问题让残疾人家庭望洋兴叹。二是惠残项目短缺。项目种类少、规模小,远远不能满足残疾人的需求,比如帮助残疾人提高生存质量的助听、助视、助行等辅助器具供应发放不到需求量的5%。三是服务队伍短缺。从事残疾人服务的专业人员奇缺,待遇不落实,比如:康复技术人员、训练指导人员、生活照料人员、心理疏导人员都比较短缺。一些地方城乡社区、村残疾人专职委员补助没有兑现。四是配套机制残缺。比如:志愿服务、义工队伍、慈善组织、信用体系建设与机制创新都有待建立和完善。五是社会参与稀缺。扶残助残的社会氛围还不够浓厚,对口帮扶、结对帮扶的措施落实力度有待强化。总之对残疾人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与残疾人的服务需求有较大的差距。

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步伐已成为当务之急,必须在赶进度、补短板上大做文章,为此建议:

1、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提高实现残疾人同步小康的保障水平。 坚持差距有多大投入水平有多少的原则,补齐残疾人生活水平低的短板,重点解决针对残疾人急需解决的生活差距补助、康复补助、托养补助、辅具补贴等问题,采取硬投入、托住底的强力措施,确保僧有多少,粥煮多少,锅造多大。各级要切好公共财政这块大蛋糕,提高残疾人特惠政策在公共财政投入中的份额,实现人口比例与财政比例相适应,残疾人的生活水平与实现全面小康水平相适应。

2、建立精准化和差异化相结合的扶残济困体系。 一是要建立公共保障与公共服务残疾人优先的政策体系;二是建立差异化的残疾人特惠政策体系。根据不同的残疾类型、残疾等级,制定不同保障政策和保障标准。三是建立精准化的残疾人扶贫济困识别、救助体系。制定随时申请、及时识别、定时监测、临时救助的扶助政策和工作机制。

三、加强残疾人组织建设、设施建设和队伍建设,提高实现残疾人同步小康的服务保障能力。 一是要加强各级政府残工委的聚合能力建设,发挥公共保障政策的聚合效应,真正落实兑现普惠政策残疾人优先的规定。二是要加强残疾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整合资源、加快建设、创新机制、有效利用,坚持建设与利用并重,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应积极推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有效利用社会资源,鼓励兴办民办公益事业,增加对残疾人服务的有效供给。三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夯实工作基础,为残疾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通过各级组织共同推动残疾人同步小康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