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清漂队13条汉子最多时一天捞起垃圾上百吨
入夏后,在长江边消暑纳凉的武汉市民会发现,江面一片清爽。这其中,少不了长江清漂队的功劳。
长江清漂队于2016年成立,隶属武汉市公交集团轮渡公司水域环境工程分公司,由13名已过不惑之年的汉子组成,以专业技能和素养,中标武汉市城管委水上管理处的长江清漂工作。他们每天在江面奔波,打捞漂浮垃圾,维护长江的美丽面容。他们也因此被称为“长江美容师”。
日前,楚天都市报记者顶着炎炎烈日,走进这支队伍,贴身体验他们的辛苦劳作,感受他们悉心保护长江的朴实信念。
■长江两岸来回搜寻漂浮垃圾
6月13日上午8时30分许,长江清漂队队长韩可勤和队员们换上工作服,穿好救生衣,在汉口四官殿码头登上两条电动清漂船,分别向二七长江大桥和鹦鹉洲长江大桥方向驶去。这一段直线距离约12公里的水域,是他们负责清漂的区域,也是江面船只停靠、江滩游人玩耍、江堤植物生长最多的地方,极易产生和堆积各类垃圾。“我们的工作,就是清理长江上的漂浮物,保持江面干净。”年过五旬的韩可勤说。“说得直白一点,我们就是长江上的环卫工。”队员舒飞笑着补充。
江面停泊着各类船只,清漂船与它们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巡查着。韩可勤介绍,漂浮垃圾会随着水流聚集到岸边或者船舶等阻挡物周围,巡查的目的就是找到垃圾聚集处并打捞起来。每天上午8时30分到下午5时30分,他们都会在长江江面上来回搜寻垃圾。
上午9点多钟,在捞起一些零星漂浮垃圾后,队员们的工作服已被汗水湿透。记者虽然穿着短袖单衣,仍然感到闷热难耐,汗水不停往外冒。
■最多时一天捞起垃圾上百吨
清漂船行至武昌江边的原华轮电厂码头附近时,韩可勤让掌舵队员李清华将船驶入岸边几艘大型船舶的连接处。“垃圾特别容易在这种地方聚集,而且很难清理。”韩可勤说。今年5月,武汉轮渡公司给长江清漂队配备了一台无人机,以便从空中搜寻狭小地带的垃圾,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两艘船舶的连接处,清漂船速度极慢。“这种地方水下漩涡很急,特别危险。”韩可勤说。
记者看到,这片区域有很多漂浮垃圾,而且好像粘成了一整块。“在暗流作用下,聚集的垃圾会慢慢结成板子,清理起来很费劲。”已经拿好打捞工具的舒飞说。
韩可勤介绍,长江清漂队刚成立时,几乎每天都要清理这种“垃圾板”,有的形成多年,厚达1米多。队员们只能从四周着手,慢慢将“垃圾板”拆解、分流、打捞,一块“垃圾板”常常要清理好几个小时。最多的一天,他们13个人一共捞起100多吨垃圾。
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打捞,现在,“垃圾板”已经很少了。
■根据工作需要自制打捞工具
面对眼前的“垃圾板”,除掌舵的李金华外,韩可勤和其他5名队员各持工具,开始打捞。
记者看到,队员们使用的工具,是长达6米多的竹篙,竹篙顶端绑着硕大的网筐。“这是我们根据工作需要自己制作的。竹篙长一点,方便我们站在船上打捞;网筐大一点,一次捞起的垃圾就多一些。以前,我们用的工具是买来的,用起来费力,效率又不高。”队员盛政秋边捞边对记者说。
一旁的蔡耀清,拿起一把钉耙,重重砸下,在“垃圾板”上凿开一条大缝,各种漂浮物开始散开。“这也是我们自己制作的。钉耙够尖够重,砸起来得劲,对于拆解‘垃圾板’很有用。”蔡耀清说。
不久,“垃圾板”被全部分解,顺流漂向岸边的“围子”。队员们一篙篙将垃圾捞起,装进垃圾袋。“这种‘围子’也是我们自创的,保证打散的垃圾不会漂走,打捞的时候也轻松。”韩可勤说。
■保护长江需要每位市民自觉
上午11时许,江面的阳光让人无法完全睁开眼睛。记者全身大汗淋漓,就像刚出水一样。清漂队员们黝黑的脸上、手臂上,也都挂满汗珠。只有间或吹来的江风,才带来丝丝凉爽。“这里清理完了,我们要继续往前巡查。”韩可勤说。队员们将捞起的垃圾,转到武汉市城管委水上管理处的垃圾清运船,收拾好工具,清漂船继续向二七长江大桥方向开去。
武汉轮渡公司总经理张四九告诉记者,长江清漂队是为践行“长江大保护”战略而成立的。根据打捞规律,长江上的垃圾,包括上游冲下的飘浮垃圾、往来船舶上的生活垃圾、两岸江滩植被破损垃圾、游客丢弃的垃圾等。开始时,清漂队员们每天要打捞数十吨到上百吨垃圾。2017年后,每天捞起的垃圾降至数百公斤到几吨不等。现在,武汉长江江面和两岸,越来越干净了。
对于自己工作的成绩,清漂队员们欣慰之余,还有着深切的期盼。“每天还是有不少垃圾进入长江,我们的巡查和清漂也不能停。”舒飞说。武汉市民喝的是长江水,每个人都应自觉保护长江,不要再往长江丢垃圾了。
张四九介绍,长江清漂工作已经进入常态化,接下来,长江清漂队还要向长江中的污水处理、废油清理、垃圾清运等方面拓展。“希望每个人都能自觉参与到长江大保护的行动中来,让山更青、水更绿。”他说。 (编辑:丁喆)